素说《论语》:里仁篇(二)
一原文里仁第四4.0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试解】孔老师说:“如果没有能够觉醒,没能充满智慧地选择仁德大道的人,这样的人就会缺少仁德之心,自然就没有规矩可循,没有畏惧之心。这样的人是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简约之中,不会有安贫乐道之心,不会安分地对待生活中暂时的困境,总是怨天尤人,时生邪念,自然难免挺而走险。这样的人同样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之中,他们不会有富而不骄之心,不会安分地对待生活中一时的乐境,总是奢侈浪费,胡作非为,骄奢淫逸,最终将会乐极生悲。能自觉践行仁德的人,自会以仁德为安身立命之本,心自安于仁德之大道。有智慧的人自然会以仁德为家,通达于仁德之道,行为举止总会利于仁德。无论外境是约还是乐,总能内心安适,自然和泰,从而不会损害仁德,不会让不仁伤害己身。”二释字约《说文》:约:缠束也。从糸勺声。《广韵》:约:约束。又俭也,少也。汉字“约”从糸勺,本义为缚束,引申为用环状物箍束,或对行为的约束、制约,或对生活的节制,节俭、节约。再引申为生活穷困,困窘。
处《说文》:處: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夂。處,処或从虍声。《广韵》:处:居也,止也,制也,息也,留也,定也。《说文》又作処。汉字“处”字形是人坐在几(台几、凳子)上休息,本义为暂时停下来、止息。引申为居住、居、处于,再引申为生活、交往。
三素说前章老师教导弟子们,智慧的人生之路是与仁德大道融为一体的,将生命安居于仁德境界之中,方能彰显人生之大美。强调仁德是智慧的心灵故里,仁德能润其身,能让人心宽体胖而内心安宁。本章承接前章,从反面之角度对仁德安身的重要进行言说教导。老师说:“如果没有能够觉醒,没能充满智慧地选择仁德大道的人,这样的人就会缺少仁德之心,自然就没有规矩可循,没有畏惧之心。这样的人是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简约之中,不会有安贫乐道之心,不会安分地对待生活中暂时的困境,总是怨天尤人,时生邪念,自然难免挺而走险。这样的人同样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之中,他们不会有富而不骄之心,不会安分地对待生活中一时的乐境,总是奢侈浪费,胡作非为,骄奢淫逸,最终将会乐极生悲。能自觉践行仁德的人,自会以仁德为安身立命之本,心自安于仁德之大道。有智慧的人自然会以仁德为家,通达于仁德之道,行为举止总会利于仁德。无论外境是约还是乐,总能内心安适,自然和泰,从而不会损害仁德,不会让不仁伤害己身。” 本章老师告诫弟子们,不以仁德为安居之家的人是不能长时间地安心于穷困,也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快乐,由于他们缺少仁德的熏陶,只知道人生活着就是为了当下自己享乐,因此不管是处约还是处乐,他们都不会安分守己。处约之时便会不择手段,处乐之时便骄奢淫逸,最终都会损仁损己。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对“久处约,长处乐”的解读。和前一章一样,本章同样可以让不同境界和层次的人见到自己可以见到的,从而都能有所收获。对于学而有成还没能顺道的人来说,本章是告诫人们修身安居于仁德大道的重要性,因为由于他们从仁的自觉心还没有完全觉醒,通过反面言说来让他们把握安居于仁德大道,可让人在困厄之时或在安乐之时,保持心灵的平和安静,让自身的言行不伤害仁德,不损害自身。对于学而有成,已能自觉实践仁德的学者来说,本章的“久处约,长处乐”中的“约”和“乐”可以解读为“以仁德的标准来约束自身”和“由仁德滋润而得到的心灵快乐”。因而本章可以理解为:没有仁德的人是不会长时间以仁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让自己处在仁德光辉之中的,他们是不能享受到由仁德光辉滋润而得到的那种心灵之快乐的。本章需要辨析的是“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安仁”前一个“仁”和后一个“仁”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前仁是可言说之仁,是名词,指有仁德之人。后仁可理解为动词,指行仁,这个仁是需要自己用生命来体悟把握的仁。安是指视仁为安居之所。仁者安仁,为仁无所求,只求心安,否则心不安。此处的句式所表达的思想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场景思维的产物,是不适宜用概念逻辑来界定的。“知者利仁”的“利”不是“利益”、“贪利”之“利”,而是指不损害仁,不伤害自身的一种得道的通达,这种通达是利于仁,利于己的,并能使人安静平和。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