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伤寒论》解读35-37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这一条是承 3 条论述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证治,补充了3条的症状,提出了发热、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八个症状,这里的身疼与 3 条的体痛是一致的;恶风与恶寒是互词,其实是风寒俱恶,症状较重;中风是恶风,症状较轻。3条有呕逆、脉阴阳俱紧,合起来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临床表现。归纳一下,太阳伤寒有九个症状,分五个类型:一是发热,二是恶风寒,三是诸疼痛,四是无汗,五是气喘呕逆、脉尺寸都是紧脉。
寒邪犯表,太阳首当其冲,正邪相争即发热恶寒;寒邪凛冽,可透卫伤营,寒性凝滞、收引,主痛。“头痛”是头项强痛的省文,“身疼”是身体疼痛,“腰痛”是腰脊疼痛,“骨节疼痛”,这些部位的疼痛与太阳经循行路线有关。全身骨节疼痛是因为太阳主筋所生病,诸筋皆属于节,故骨节疼痛。寒邪收引必阻皮毛,故无汗;寒邪束肺,故喘;肺胃同降,寒邪闭阻皮毛而且束肺,肺失宣降,影响胃气的通降,故呕逆。呕逆是严重的胃气上逆而干呕,明朝的李中梓认为呕逆还包括肺气上逆的咳逆。寸关尺俱见浮紧脉,是寒邪与人体正气相争于表的体现,用麻黄汤峻剂发汗治疗。
麻黄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 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中麻黄发汗散寒,配杏仁宣肺平喘,配桂枝通阳发汗力更 强,甘草和中以调节麻桂过度发散。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这一条是太阳与阳明合病,邪气偏重在太阳的证治。
阳明腑实,腹满而喘,可用下法。喘而胸满是表邪不能外泄,壅于胸肺,致喘而胸满,邪气偏于太阳之表,故用麻黄汤解表定喘。这里需说明的是腹满与胸满不一样,腹满是阳明腑实,有形之邪致腹部满胀实坚,胸满是寒邪阻滞无形之气致肺气不宣的满闷,是病人的自觉症状,刘渡舟教授把胸满解释为胸懑。
这里的阳明病是阳明经表证,即缘缘面赤、鼻干目痛,而不是阳明气分热证的大热、大渴、大汗证,也不是阳明腑实的腹满证。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这一条是论述太阳伤寒时日已久的三种转归。
从“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可知为太阳伤寒,“十日以去”是说太阳伤寒已经十日以上了,会有下面三种转归:
一是“脉浮细而嗜卧,外已解也”。脉由浮紧转为浮细,证候只是疲惫无力多卧睡,说明表邪已解除,只是正气疲乏,不须服药,只要静养,等待痊愈。
二是如果脉出现浮细,证候见胸满胁痛的话,说明邪传少阳,给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为宜。
三是邪气仍在表而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等症,“与麻黄汤”发汗解表。示以随证施治,不可执一。“脉但浮”,是以脉代症,省略了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
本条应与 26 条一起看,26 条为太阳经邪传阳明,本条第二种转归为伤寒之邪由太阳经传少阳。邪传阳明,用白虎加人参汤清阳明气分实热,生津止渴;邪传少阳,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