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人生的两大修行
惊蛰,它原来叫启蛰,因要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被迫改为惊蛰。
启是一种渐变,而惊像是一种突变,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雷。
实际上,所谓“阳和启蛰,品物皆春”,说的是温暖的气息使蛰虫从冬眠中渐渐醒来,春天的标志便是万物的苏醒。
惊蛰有三候。
一候桃始华。惊蛰一来,蛰伏一冬的桃花始开,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黄鹂,也开始在翠柳间鸣唱;
三候鹰化为鸠。春气温和让鹰都变得温柔,悄悄躲起来繁育后代而不见踪影,只有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使古人误以为鹰变成了鸠。
使蛰伏冬眠动物从梦中苏醒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
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惊蛰”两个字,还包含更深层的涵义——顺时而动,应势而为;破除迷障,觉醒人生。
这是人生的两大修行,也是惊蛰节气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顺时而动,应势而为
在漫长的冬季里,万物都在寒冷中积蓄着自己的力量。
惊蛰一到,蛇虫惊醒,草木发芽,积蓄一冬的力量,马上爆发出来。
萧索的冬日,不出几日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人也一样,只有沉下心来,顺时而动,应势而为,才有机会厚积薄发。
《易经》有言:“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如果一个人可以遵从自然的规律办事,一定可以无往不利。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顺势而为,不主观,不妄为,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伐魏。
蜀国孱弱,必须速战,所以诸葛亮必须逼迫司马懿出战。
司马懿却高挂免战牌,任诸葛亮如何骚扰,都不肯迎战。
后来,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女装,侮辱他像个妇人一样胆小。诸将不忿想要出战,司马懿却坦然受之,当着使者的面穿上。
他知道魏国国力强盛,拖得起,但是蜀国却不然。
诸葛亮无奈,最终拖垮了身体,病亡五丈原,蜀国也慢慢败落。
大丈夫能屈能伸。
在时运不济的时候,默默蛰伏,积蓄力量;在环境好转的时候,顺势而为,惊起奋进。
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真正的君子,从不被情绪左右。
他们能够尊重规律,克制自己,顺时顺势。
这样的人,才能被天道庇护,最终有所成就。
破除迷障,觉醒人生
惊蛰,是从沉睡走向苏醒。
人生,也需要从执迷走向觉醒。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这是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的一句话,读完有种直击灵魂的感觉。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能算半个。
王阳明小时候立志要成为圣人,一生刻苦读书,不曾懈怠。
被贬到龙场之后,他依然苦读《易经》,希望上天能给他一点启发。
后来,他在石棺中悟道,明了“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立地成圣。
这便是人生的觉醒。
这种觉醒的背后,是一种大转向,名为“王阳明时刻”。
我们终要懂得: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陆游有言:“脱尽利名缰锁,世界原来自大。”
我们的人生总是在向外求,求名利、求地位,但是人心无限,欲望无穷。
这些东西常常不能带来长久的满足,反而更容易带来深远的空虚。
名利不是人生唯一的选项,人生应向内寻求心灵的舒适和坦然,而不是依赖于外物的满足与麻醉。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是抛弃名利,也不是汲汲于名利,而是在其中来去自在,不为之所累,亦不为之所惑。
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一个人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自己的内心。
生活可以拒绝给你一栋别墅,一辆豪车,但绝不拒绝给你清风,明月,和内心的安宁。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出世”是道家的追求,“穷则独善其身”;“入世”是儒家的追求,“达则兼济天下”。
如果说“顺时而动,应势而为”是入世的智慧;那么“破除迷障,觉醒人生”,就是出世的真谛。
“入世”便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仰不愧于心,俯不怍于地;
“出世”则是在喧嚣浮华中安静下来,以清澈明亮的心境淡然面对尘世纷扰。
人生岂能无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
苦乐随缘,得失随缘而已。
以入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哪里还有烦恼可言?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世间成就一番事业,却又可以保持超然心境不受过多牵绊。
这是人生的两种大修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一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