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和出土瓷器的辨别:就这么简单

一、传世瓷器的鉴定方法

观察传世的瓷器时,常常有人窃窃私语:“看上去这么新,都是新东西吧?”甚至认为“东西不怎么样,可能是赝品”。这些说法、看法是带有普遍性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鉴别真伪的问题。其实,只要认真比较就会发现:新瓷的釉面干燥(注意观察时要把眼光聚集到某个平面某个点上),呆板、表面光线刺眼(注意这是侧面的强烈反光);而古瓷的釉面油厚、水灵、滋润,由里向外透出来的光线亮且柔(可以挡住强烈的侧面反光仔细体会)。总起来说就是“珠光宝气”,看上去当然比新瓷还“新”!

原来本地附近的女生都在用Soul交友,来认识一下?

广告

一件新出窑的瓷器随着年代的延长,釉中的各种矿物质在接受自然界当中物理、化学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强度也逐年的减弱,釉层开始老化变旧,釉面开始逐渐的熟旧温润。除了特殊情况下遭受非自然超强物理、化学作用出现失光现象以外,其年代多少与变化程度成正比关系!藏界先人对古瓷釉光鉴定“秘不示人”的主要原因一是出于保守垄断,自己掌握了这方面的秘密以后,在收藏和经商方面具备了高人一筹的绝招和先机。

展开剩余93%

二、关于出土瓷器的鉴别

瓷器鉴定方法不能局限于宏观方面的研究,还必须从微观方面入手,分析哪些微观物理状态是器物内在的变化原因引起的,哪些是外在原因引起的。

真品瓷器的釉质和胎骨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环境中,经过漫长时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具有历史变化层次感的物理状态、特征,以及胎釉同步老化后,自然表现出来的那种浓厚的古朴气息,是高仿大师无法仿制的。目前的鉴定模式和方法只是根据鉴定者个人的经验,对器物的形制、饰纹、彩料、胎土、釉层、工艺、款识的表面现象进行综合鉴别,缺乏对瓷器本质变化的研究。

出土瓷器的釉层上和釉层里,必然会生长出各种化学元素化合而成的水土沁斑和呈晶莹半透状的银白色、灰白色或者白中泛黄的土锈花结晶。这些土锈花结晶呈不规则细小斑点或者斑块。

有些釉面上会产生半透明微细晶粒组成的烟雾状、流云状、圆圈状等多种形态、多种颜色的结晶斑,釉层内部也生成有乳白色或黄白色的絮花状粉化斑,或者是透明的聚生水晶状、雪花状、玻璃碴状等各种形态的结晶体。有些结晶体表现为极细极短的“毫毛”状或短纤维状,类似于磁铁吸附的细毫状铁末。

这些有着独立表现形态的结晶体,就是化学成份在漫长的结构调整过程中按照“物以类聚”的自然法则进行有序排列的结果。这种瓷器本质变化自然表现出来的胎釉老化特征,与人为的伪造结晶有着明显的差别。

伪造的结晶形态单一,几乎都是如同霜状的银白色结晶,而且几乎都在釉体的浅表层或者在开片纹处,有些在釉面微有磨损处形成灰白色条块状,类似于自然土碱,但都有明显的人为痕迹。伪造的老化状态有一个规律:釉面受损失去光泽,人工痕迹明显;自然老化的釉面光泽莹润,毫无人工痕迹。

三、目前,许多同行朋友的鉴定方式方法

他们更看重古瓷的文饰、器型、青花的发色等等,甚至跟书上讲过的,图示上登载过的器物比对,以求吻合。我认为古瓷的纹饰、工艺、器型、质地等等因素,作为鉴定内容是很重要。问题是上述内容,它只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对古瓷器外在共性的表述,是非本质的。古瓷经历了几百年、上千年的时间,是一路带着变化在不同环境走过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还要动态地观察思考,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如果我们只会按书上讲的标准答案,去比对纹饰、器型、发色等等之类的内容,以现在的科技发展和造假水平的不断提高,恐怕理论专家也会搞昏头,搞收藏的人更不知要吃多大的亏呢!

四、在“玩”中鉴别瓷器

古瓷和其它老东西一样,经过漫长的岁月,受到周围环境和物质的影响,特别是它的表面层,或多或少起了各种各样的变化,留下了自然造化的痕迹。古瓷表面受其他物质影响,起变化了,一时看不到本来面貌。这种不开门只是真相被暂时掩盖了。 “古玩”中的“玩”字可大有文章。比如一件青花瓷,起初是不“开门”的,玩着玩着就“开门”了。道理其实很简单,在不断的擦洗,浸泡过程中,渐渐揭去了旧气的包裹,釉面的老化质变现象—油润的釉层就可以清楚展现了,而且,青花料的层次感非常明显。当然,这是指这件东西本身确实是一件古瓷。如果是一件仿古的新的瓷器,那你不管怎么玩,也是玩不出来的.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洗

1、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

我们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战,并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轻重感的系统和体系,对于不明瓷器的断代以及区分窑口、品质、品位和新旧、真假、仿赝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清雍正仿汝釉扁腹绶带葫芦瓶

【提示】手感尽管很重要,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异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复制和对照,因而也往往作为观感目鉴的必要补充性的辅助手段来使用,很难独当一面、一锤定音。

唐代白釉净瓶

2、干湿感

有句话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说来,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岁以上者才会有出汗的手感,但800岁以上的瓷器却也少有出汗的湿润的手感。

北宋定窑黑釉斗笠碗

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涩、干而滞、干而燥,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钝滞、刺耳的摩擦声;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却虽比较干,却有润、滑、爽的感觉,无论如何揉搓与摩挲都绝对不会出现干涩刺耳的摩擦声。

明洪武釉里红牡丹纹玉壶春瓶

所谓涩、滞、燥与润、滑、爽,每一个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个字都是经验、汗水甚至泪水的结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一定需要成千上万次地反复上手、揣摩、总结、凝练、提纯。

其次,瓷器的衣着亦即釉质也决定着瓷器是否出汗和出汗的多少。总的趋势是,透明釉比乳浊釉易出汗,玻化度高的比玻化度低的易出汗。

宋定窑褐地剔花梅瓶

【提示】在瓷器断代时,干或湿的手感只是辅助的手段。所谓“古瓷会出汗”和干湿的手感,都是一种手上的感受而已,并不是真的有可见的汗液或汗滴出现;另外,瓷器干湿的手感与你是否汗手无关。

宋哥窑梅花洗

3、润涩感

新旧瓷器润涩感的差异十分明显和巨大。

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润、爽润、舒润和温润,而且是越古越润、越老越爽。

元代彭窑蒜头瓶

新的瓷器,无论是蒸煮还是烧烤,无论是打磨还是涂药,无论是土埋还是海泡,任他绞尽脑汁、搜索枯肠、百计千方也终究无济于事,诸多努力也许能蒙骗人们观感,但绝对欺骗不了人们的手感!

清中期三色哥釉活环洗口瓶

【提示】新瓷的生涩感、滞涩感、阻涩感是绝对不可以人为地令其跨越岁月的年轮的,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元建窑洗口瓶

4、软硬感

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精细的手感,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识意义。

瓷器手头的软硬感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线性刚柔感、触觉的锐性利钝感的复合性感觉,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质地刚性的软硬感。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廓线还是文饰相 较于其他任何瓷器品种都有一种冷硬、生硬、挺硬感,定窑的阴线刻画与耀州窑的阴地刻花工艺,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刚硬的特性。

北宋官窑冰裂纹花口碗

【提示】硬感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述的犀利感、尖锐感、鲜明感、独特感的复合体,复杂、混杂而微妙,惟有反复上手、揣摩、分析、比对方可略见端倪。

北宋汝窑莲花氏碗

5、温凉感

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瓷器),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提示】许多瓷器在同等条件下的温差确实明显存在,这也许与“玛瑙入釉”或者古人的“爱不释手”有关。

明龙泉双龙耳瓜棱瓶

6、生熟感

生熟感是手感与听觉紧密结合的产物。

瓷器也像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烧成温度低,在1150度以下,则其声若瓦,为生;烧成温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则其声类硬木,为半生;烧成温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则其声如石,略有回声,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以上,则其声像金,回声悠长,余韵悠然,为熟。

宋汝窑天青椭圆无纹水仙盆

与瓜果的生熟状况正好相反,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轻,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则其手感就越重。熟悉了瓷器的生熟感,也就基本把握了宋代五大名窑的烧成温度的主要特征,当生者熟或当熟者生自然都不对了。

南宋哥窑双耳香炉

【提示】所谓瓷器的生、半生、半熟与熟,既不是瓷器品质好坏的分水岭,也不是瓷器成败的试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种、不同釉层釉质的客观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展示。

南宋龙泉弦纹瓶

7、滑滞感

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润必滑,滑就润、滑定润;涩必滞、涩定滞,滞则涩、滞才涩。

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润、滑腻、滑爽有别,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无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滞必新,是滞就新!

金代钧窑紫斑碗

【提示】古瓷之滑源自岁月、发自肌骨、来自年轮,是历史的烙印、是衰变的结果、是沧桑的必然。这种自然之滑爽决不是人为打磨、涂油、上蜡等机巧所能仿效和再现的。

宋官窑贯耳穿带瓶

8、粗细感

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不同。

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简易、粗糙、率意,其粗细感最为粗糙;古代官窑瓷器,尽管技艺水平和用工选料方面为历代之最,但终究逃脱不掉历史自然衰变的法则,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现代的新瓷那样精细,反而略显粗糙。

宋定窑绿釉印花荷花蝴蝶纹碗

【提示】古代官窑瓷器却往往寓巧于拙、驭精于粗、御美于陋,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不普通,平凡而不平常,这是值得把握的。

元青花牡丹纹花梅瓶(一对)

9、凹凸感

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这两大突出特征。

元釉里红转心杯

釉里红的情形与青花恰好相反,由于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也极易流淌从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和红色深浅不一有发黑、烧飞和绿苔点等突出特点,极易辨认且很难仿造。

宋钧窑龙首八方洗

另外,宋官钧窰所独有的蚯蚓走泥纹也有凸起、凹陷和平展的三种形态和手感。在民国以前,曾被作为判断钧釉的唯一标准。

【提示】瓷器凹凸感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很难仿制;而凹凸感所形成的特殊美感,则是别有味道。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0)

相关推荐

  • 玩瓷第一条 :看“屁屁”

    底足的旋削痕是用在轱辘盘手工拉坯后,进行切底或是修底形成的一些环状的痕迹,由于施釉工艺和烧造工艺不同,各朝代的瓷器留下的底部的旋削痕有的有,有的没有,即使有,也是不一样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秘色瓷青釉八 ...

  • 定瓷瓷器瓷瓶剔花梅瓶花瓶图片马国平大师作品赏析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白釉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黄釉器有碗.注壶等.),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 ...

  • UC头条:传世和出土瓷器的辨别: 就这么简单(供参考)

    点击加载图片 一.传世瓷器的鉴定方法 观察传世的瓷器时,常常有人窃窃私语:"看上去这么新,都是新东西吧?"甚至认为"东西不怎么样,可能是赝品".这些说法.看法是 ...

  • 传世和出土瓷器的辨别:原来就这么简单

    一 观型 瓷之型代表和展现着历史.人文.政治.经济乃至形制和生产力发展的传承脉络.是一个时段政治经济发展演绎过程最直接的体现.由于是最贴切.最真实的人文浓缩,因而,我们研究认识瓷之型的演绎过程也便于了 ...

  • 传世和出土瓷器的辨别:就这么简单(建议收藏)

    一.传世瓷器的鉴定方法 观察传世的瓷器时,常常有人窃窃私语:"看上去这么新,都是新东西吧?"甚至认为"东西不怎么样,可能是赝品".这些说法.看法是带有普遍性的, ...

  • 传世和出土瓷器的辨别:就这么简单(供参考)

    一.传世瓷器的鉴定方法 观察传世的瓷器时,常常有人窃窃私语:"看上去这么新,都是新东西吧?"甚至认为"东西不怎么样,可能是赝品".这些说法.看法是带有普遍性的, ...

  • 瓷器鉴定干货 | 传世和出土瓷器的辨别

    一.传世瓷器的鉴定方法 观察传世的瓷器时,常常有人窃窃私语:"看上去这么新,都是新东西吧?"甚至认为"东西不怎么样,可能是赝品".这些说法.看法是带有普遍性的, ...

  • 供参考:传世和出土瓷器的辨别

    一.传世瓷器的鉴定方法 观察传世的瓷器时,常常有人窃窃私语:"看上去这么新,都是新东西吧?"甚至认为"东西不怎么样,可能是赝品".这些说法.看法是带有普遍性的, ...

  • 揭开:传世瓷器与出土瓷器,不可告人的秘密!

    对于犀角,相信各位喜欢收藏的朋友都不陌生.喜欢犀角文玩的朋友们,可以添加下方微信,一起交流披毛犀把玩心得添加微信:sph7738(长按可复制) 每天第10位添加微信的朋友,漠草堂将送上价值1300元的 ...

  • 揭开传世瓷器与出土瓷器: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传世瓷器的鉴定方法 观察传世的瓷器时,常常有人窃窃私语:"看上去这么新,都是新东西吧?"甚至认为"东西不怎么样,可能是赝品".这些说法.看法是带有普遍性的, ...

  • 玩瓷必看!景德镇御窑出土与故宫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图

    成化皇帝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任皇帝,在位23年.明成化朝是我国瓷器烧造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成化御窑瓷器素以胎质洁白细腻.釉质平整油光.装饰题材丰富.构图疏密有致.设色清丽典雅.绘画技艺精湛而闻名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