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赏石】之《百石百词百书百印》047期——天工雕塑象形石,类化石:上古春笋

赏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国观赏石电视频道,秉承“六个一”赏石新理念,特别开辟“赏石名家”专栏,邀请赏石界名人名家进驻平台,讲述藏石心得、展示赏石文化,传承赏石之道,弘扬赏石艺术,促进观赏石科学普及,以达到促进赏石文化交流,起到助力产业发展的作用。

以文赏石,以石富文。
赏石之道,贵在文化。
一石、一词、一书、一印,
石、词、书、印文化联姻。
词、书、印以美石为载体,
美石因词、书、印而显贵!
【赏石名家】联合中国观赏石协会理事、《新民晚报》社区版《中华奇石报》顾问、皖南赏石联谊会(筹)秘书长、皖南观赏石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铜陵市长江石文化协会顾问、芜湖市观赏石协会顾问、“艺瘦堂”堂主刘师银老师,推出“百石 百词 百书 百印”系列。

“百石 百词 百书 百印”系列围绕“天工雕塑——象形石”、“天工彩绘——画面石”、“天工创意——景观石”展开,每一方石头都将以词、书、印的形式加以描绘,以美石为载体,将石、词、书、印文化融合,让美石因词、书、印而升华。

宿州市观赏石协会创会会长
中国灵璧石研究院创院院长
中国观赏石协会高级顾问
陈民府老师题写书名
天工雕塑—象形石
“百石”之 上古春笋

题名:上古春笋

石种:类化石

产地:东至县

规格:20x22x11(厘米)

艺瘦堂    藏

这是在东至县仙寓山附近的西山洞中游玩时,偶然得到的一方奇石。

从细部特征可以看到,有竹节,有根须,顶部有孔,并在表面有尚未脱落的层层笋衣。从石表线条可以看到,这应是三根毛竹笋在突遭自然灾害后,所剩残笋挤压在一起,经久远的岁月沉淀而形成。

皖南观赏石文化研究会理事,铜陵市长江石文化协会理事鲍建生(女)  撰

“百词”之 齐天乐·[上古春笋]并序

(东至竹化石)

丁酉中秋,艺瘦堂主夫妇赴皖南探险采石。东至仙寓山有一天然洞,尚未开发,甚为荒落。洞中拾得一石,看相虽然一般,回芜后经认真淋洗辨认,竟是上古竹笋化石。竹类化石,目前石界尚为空白,此石实乃石界稀世珍宝。该石亦为科研难得之实物,由此可进一步了解分析当时长江中下游天文地理及气候变化情况。堂主夫妇喜出望外,感慨石缘难得,并嘱为其配词。遂借竹、祝谐音,调寄《齐天乐》,稍加演绎,为石缘记。

中秋赴约登仙寓,想来石缘相引。藤蔓绵缠,苔痕碧沁,点点荧光掩隐。寻幽探近。更风湿滴溜,壁青濡润。最是神奇,那洞藏上古一春笋。

动听总被传说,一出在东至,植竹为信。节抱同心,根盘始愿,任便红羊劫尽。还尔新嫩。赞化石遗珍,只期缘分。今我何如,祝缘生遂顺!

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加中诗词学会副会长兼加中安徽省诗社社长张双柱    词

“百书”之

齐天乐·[上古春笋]并序

著名作家、书法家董金义(芜湖)   书

规格:33x33(厘米))

“百诗”之 丁酉中秋游仙寓山,得《上古春笋》石

仙寓山中仙人屋,

西山洞有上古竹。

潜此等吾千万载,

艺瘦堂里迎宝物。

艺瘦堂主刘师银    诗

“百书”之

丁酉中秋游仙寓山,得《上古春笋》石

著名作家、书法家董金义(芜湖)    书

规格:70x46(厘米))

“百印”之

上古春笋

释文:上古春笋 

规格:2.0x2.0(厘米) 

刘师银   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