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大决战》对七战七捷的着墨,刍议七战七捷的历史定位与评价

#大决战#央视推出的战争大剧《大决战》已播出6集。有的军迷反映:北线战场歼灭1个团的秀水河子歼灭战都浓墨重彩地进行了体现,而南线战场歼敌6个旅的七战七捷却一带而过,甚至连七战七捷这个名词都没出现。他们觉得这样处理有欠公允。帅克初始也有这个感觉,但看过第6集后,帅克的看法有了改变。

在这一集中,主席在谈到华北战略区的张家口战役时,特别以点评的形式,对粟裕的七战七捷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赞许。称粟裕的部队“打得、跑得、饿得”,仗打得机动灵活。

看来,电视有电视的艺术处理手法。通过主席对七战七捷的点评,弥补了这一段著名战事戏份不够的遗憾。

不少军迷们之所以如此关注七战七捷,不仅这一仗打得好,战略意义影响重大,还有一点就是,七战七捷的历史定位和看法经历了不少曲折和是是非非。

曲折和是是非非之一:当时打七战七捷的时候,由于是在内线歼敌还是在外线出击的方针问题上,坚持外线出击的领导要粟裕兵出淮南,并不同意粟裕打这一仗。

曲折和是是非非之二:1958年军委扩大会反对教条主义时,曾批判粟裕的七战七捷战术上是对的,但战略上是错的。认为这一仗总体上是失大于得。

曲折和是是非非之三:在修治华东战史时,有的主要领导坚持不让提粟裕及七战七捷(粟裕当时已被打倒),称:“这并不好,也无必要”。

历史是人民写的。经典的东西经过岁月和挫折的涤荡更显伟大。七战七捷作为经典中的经典战役,载入我军史册,是有其绝对的过硬条件和道理的。这主要基于:

从该仗证明内线歼敌更合乎战争初期作战特点规律的实践看。

解放战争刚开打时,我军确立的是外线出击的作战方针。七战七捷变相起到了战略试战的作用。这一胜利实践,连同后来刘伯承、邓小平打的定陶战役,为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确立和调整解放战争初期的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提供了有益经验。实践证明,在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像七战七捷这样,在内线歼敌,更符合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特点和规律。

从该仗证明注重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不注重一城一地得失的实践看。

纵观整个解放战争,蒋介石和国民党方面,采取的是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特别是注重大城市的得失。而毛主席和共产党方面,则更多注重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尽管这一道理现在听起来朴素易懂,但在当时,并不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因为一城一地特别是大城市的得失,往往影响军心士气。解放战争初期的淮阴与张家口失守便是如此。粟裕的七战七捷老早就证实了这一点。在第三战海安要不要守的问题上,粟裕仅带着警卫员日夜兼行300里,向华中局说服主动放弃海安打运动防御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换句话说,粟裕在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注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方面,完全走在了全军的前列,他是一个更好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从该仗证明国民党军的美械部队并非不可战胜的实践看。

国共大打出手,占据劣势的我方如何应战,能否面对强敌战而胜之,不仅在各战区领导人心中,包括在毛泽东主席的心间,都不是很托底。正是因为如此,七战七捷第一仗打完后,毛泽东主席特别询问粟裕:打的是不是整编第83师,该敌歼灭了多少?毛泽东有此一问,是因为对付83师这样的美械强敌,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在此之前并无更多实践经验。特别是与粟裕开战即开门红,且七战七捷不同,不少战略区开局战事打得并不理想,甚至是吃了大亏。这给战局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战略被动。对比来看,粟裕的七战七捷,特别是证明美械国军照样可以战而胜之,是具有多么的稀缺性和伟大性。

当年,七战七捷打到第六仗时,毛泽东主席便给各战略区首长发电,在评价七战七捷时用了“伟大胜利”一词,伟人将该役作战经验转发给全军,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历史和实践证明:伟人对七战七捷的评价和定位,是特别公正、特别客观、特别科学的。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文集》《粟裕战争回忆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