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头条】30余位编剧2月拉片小结(二)
时至今日,疫情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其中自然也包括受损严重的影视行业。而后新冠时期,反思的意义尤大于悲叹。
近期,电视剧鹰眼(ID:TV-insight)访问了三十余位一线编剧,试图了解他们在2月观看了哪些影视剧作品;作为社会的观察者,他们在疫情期间又产生了哪些思考。【上期回顾:【鹰眼头条】30余位编剧2月拉片小结(一)】
陈鹏:知名影视编剧,自由撰稿人,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代表作品:电视剧《阴丹士林》《东方卡萨布兰卡》《南越王》《紧急追踪》
近期观影及感受:
因为最近在创作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所以重温了一些相关题材经典剧目,比如《亮剑》《历史的天空》《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的团长我的团》《圣天门口》等。
革命历史题材剧我认为大概分两种写法,人物传记和大写意历史风云,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壁垒。归根结底,是在还原历史氛围的基础上,寻找历史的缝隙,找到历史人物的动机和精神内核,进而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故事情节倒还在其次。剑走偏锋也好,沉稳老练也罢,塑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人物形象才是终极目标。
比如,我们可能忘记了《亮剑》《历史的天空》的具体情节,但是我们都记得李云龙喊着“二营长,你的意大利炮呢?开炮!”记得魏和尚的拳脚,还有姜大牙用驳壳枪枪管掰下自己的大牙.......
至于所谓的影视寒冬,是资本热潮退却之后拨乱反正的必然结果。我认为,在中国,影视作品绝对不仅仅是一种可以赚钱变现的商品,它首先是艺术品!
资本没有善恶对错,但是,影视市场不是绝对的市场化。对于这点,资本大多没有清醒认识,铩羽者甚多。因此,作为编剧,作为一名创作者,要明白发生了什么,抱怨和咒骂无补于事,还是得回归本心——那就是,创作一部戏,就是要创造一个艺术品。至于价格,是附加值。
最近还看了两部热播剧,《安家》和《完美关系》。前者讲的是房产中介,看了几集,令人心酸唏嘘,是一部浓郁的接地气的反映现实的作品,艺术品质上乘。《完美关系》讲的是危机公关,拍得比较洋气,剧作很费力,因为毕竟涉及了很多社会热点,为了躲避敏感问题,剧本煞费苦心,擦边球打得很好。这两部作品,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当然,剧情的套路化比较明显,这是最近这些年当代题材绕不开的屏障。所以,这类作品很难再出经典。
李琼:知名编剧、制片人
代表作品:《逆流而上的你》《下一站,别离》《路从今夜白》《买定离手我爱你》《兵临城下》
近期观影及感受:
最近在家时间较长,所以看的影视剧比较杂,补了之前想看一直忘了看的。电影《1917》印象比较深,惊叹好莱坞的制作工艺已经先进太多了。《阳光普照》的角度比较独特,我还挺喜欢的。电视剧方面也是美剧、韩剧看了一大堆,其中《棒球大联盟》挺有意思,全剧没有写比赛,而是写了联赛之前所有的准备,可是一样很燃。在当前的疫情期间,其实会刻意选一些让人心情好的影视剧看,每天刷新闻,其实心里比较浮躁,有时候难以静心写手上的剧本。目前我们被迫冷静下来其实对创作是件好事,大家有更多时间沉淀和创新。希望疫情结束后,会有一大批更有思考的好剧出现!
董方元:著名影视编剧,曾于2015年荣获第六届澳门电视节电视剧最佳编剧奖
代表作品:电视剧/网剧《翡翠恋人》《殊途同归》《反恐特战队2》《我的绝密生涯》《血战黎明》;电影《荡剑问侠》《御剑群英》《凤舞九箫》《赤水白鹭》
近期观影及感受:
近期看的电视剧有《新世界》《精英律师》《地下交通站》《安居》《切尔诺贝利》;电影有《寄生虫》《好莱坞往事》。
受到的启发是创作时应增加体验生活的成分,对我未来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现状来说,自己的看法是——市场需要经典,行业才能渡劫重生。
董晓:知名影视编剧、小说作者。
代表作品:电视剧/网剧《明日江湖》《少年三国志》;长篇小说《寻鼎记》《深度迷航》;另有参与编剧的《小龙大功夫》、《海宝来了》等动画作品面世
近期观影及感受:
2月份追了《新世界》这部剧,深受启发,有如下几点:
首先,这部剧在题材选取上有其独到之处,故事背景选取在北平和平解放之前,一定程度上类似《北平无战事》,但故事展开的主线不同,主要围绕共产党和国民党伪和谈派之间的斗争展开。这样的一个题材,既保证了审查上的安全性,又能适应各平台的播放,无论是电视台还是网络,都能充分满足两大平台观众的欣赏需求。更为难得的是,这部剧在尝试创新,尝试从新的角度来表现“国共斗争”这一传统影视主题。
其次,这部剧在选角上也非常精准。毋庸置疑,孙红雷是本部剧主要流量来源,制片人运用剧本在题材及“金海”人物个性上面的吸引力,成功让孙红雷出演,这为该剧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张鲁一演绎的铁林,可谓是全剧中人物性格最饱满、最复杂、转变最明显的角色,为了表现角色的“怂”,创作者为其增加的“吸鼻子”动作,可谓是点睛之笔。张鲁一的演技可圈可点,这也是选角的成功。
其三,角色个性入木三分。金海的“义”、铁林的“怂”、小耳朵的“盗亦有道”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是本剧的一大看点。
除了以上所说的优点,本剧中也有一些让人颇为可惜的地方,例如剧情的拖沓,70集的故事长度如今已不多见。行业内大家也都明白,制作成本太高,必须要灌水拖长增加盈利,这点可以理解,但无疑也会折损国产剧的颜面。
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物设计上的问题,男女主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徐天的“浑”可谓到了一个极其不可爱的程度,这也是弹幕上观众吐槽最多的点之一。主角可以犯错,但千万不要惹怒观众,他们随时会弃剧。另外就是田丹的开外挂,一会儿福尔摩斯上身,一会儿成功越狱,这点上自然是为了满足时下女性观众的审美——女主必须强大,但却让观众产生了“失真”感,自然而然地会感到有些“跳戏”,仿佛一下进入了美剧模式。
时下,影视行业可谓凛冬之际,对于从业者来说自然备受煎熬,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要看到由此带来的坏处,也要看到好处。比如,所有从业者现在可以冷静下来思考,之前大刀阔斧地挺进,究竟是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还是破坏。过度开发的IP、渐渐失去原创能力的编剧、粗制滥造的项目……我们究竟对行业和观众奉献了什么?我们的创作是不是只是为了赚取度日的口粮?我们的初心、我们的诚意、我们的热情还在吗?如果没有,那我们跟那些一心谋利之人何异?当下行业的冷却我们真的就没有责任吗?影视创作不是影视工业,当观众不买账、当投资人不买单、当我们的创作惨不忍睹,除了外部条件的严峻,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行业内部的“创作生态”出了问题,我们自身的从业态度出了问题。都说“有因必有果”,而“有果也必有因”。
值此之时,惟愿整个行业尽快解冻,再次朝气蓬勃起来,这需要所有从业者一起用心,一起努力,一起在这一次的沉淀中浴火重生。
顾奕:新晋导演、知名编剧;入行师从香港著名导演黄泰来、李惠民;先后在李惠民工作室、TVB、华谊兄弟、伊能静工作室等知名影视团队/公司担任编剧
代表作品:编剧作品《一生为奴》《单身公主相亲记》《川西剿匪记》《三体》等,导演作品《隔壁的兄弟很和睦》《爱是一场温柔幻觉》等
近期观影及感受:
近期看了韩剧《爱的迫降》和台剧《想见你》,还看完了《斗破苍穹》的小说。观感是韩剧和台剧都很敢写,一个写了南北韩恋人,一个写了魂穿时间线,题材上都很大胆。但对我目前创作来说参考意义不大,因为我在改编的是《三体》。虽然疫情对影视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对于选择职业之初就是为了“宅”的我而言,没什么影响。对编剧来说,现在正是放下交际、潜心创作的好时候。
姜博洋:知名影视编剧,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电视剧《蚀日风暴》
近期观影及体验:
最近看了电视剧《安家》,从编剧的角度来看,我个人非常喜欢。作为民生题材的剧,最主要就是打共鸣感。这部剧细腻、真实、共鸣感极强,不像同期的其他剧那么悬浮。人设极致,尤其将男女主两极的价值观融入到每个案例中,由此引发思考。
但是观察弹幕和豆瓣评论,从观众角度看,很多观众在意的是创作中被夸张的部分,认为不真实。这里涉及到编剧创作中的一个难题:如何把握现实逻辑和戏剧逻辑的平衡。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文字所限无法详述。但是,弹幕对剧情的实时反馈无疑给编剧提出了更高创作要求:让观众在享受戏剧冲突的同时,又能认可情节的真实性。
疫情对我的生活工作其实没有太大影响。作为编剧,早就习惯了宅家工作,而且编剧也是疫情期间影视行业唯一能够正常开工的工种。手头的项目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只是和制片方认真开会(大吃大喝)的机会暂时没有了。
想对编剧同行说,行业冷静期,编剧的生存状态更加艰难,但是依然不能浮躁,不要见到项目就想上。要保持冷静,看准目标。宁愿静下心来,尽全力去做一个好的项目,也不要分散精力去做十个不靠谱的项目。
蒋博:知名影视编剧、导演,小说作者
代表作品:电影《碧血锦衣卫》《王小毛的奇幻人生》;长篇小说《多情从来少年》
近期观影及感受:
李江玲:知名影视编剧,曾于2017年凭借电影剧本《有个“魁瓜”爱上我》获第二届中加国际电影节·首届剧本大赛“最佳剧本奖”
代表作品:电影剧本《有个“魁瓜”爱上我》《分手爱情故事》《Déja Vu》
近期观影及感受:
对我个人而言,我会建立一个“经典研习体系”,反复观看。如电影有《霸王别姬》《阿甘正传》《摔跤吧, 爸爸》《甜蜜蜜》《南海十三郎》《反方证人》(1957年版)等;电视剧和音乐剧则有《巴比伦饭店》《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潜伏》《神探杨金邦》《黎明之前》《没关系,是爱情啊》《Le Roi Soleil》(法国⾳乐剧《太阳王》)《白色巨塔》《正义必胜》等。
今年,我重启了电视剧《有个“魁瓜”爱上我》(第三稿)的创作。这也是引发我再度拉片的理由之一,而二月观看的两部优秀影视剧,都引爆了我的创作热情。
一部是2016年的韩剧《Page Turner》,编剧是写过《听见你的声音》《匹诺曹》的朴惠莲女士。作品仅三集,以钢琴为主题,描述三位年轻人的青春故事。集青春、励志、⾳乐元素于一身,看得我找回了差点忘了的“那股劲儿”。
而真正激起我的创作激情的,是由著名编剧钱林森先生创作的《绝境铸剑》。这个36集的故事,是钱先生“绝”字三部曲的第⼆部,讲述了一支处于初创期以农民为主、成分复杂的红军队伍,在古田会议精神的引领下,于三年游击战的绝境之中淬火 成钢,最终成长为一支听党指挥、信仰坚定、英勇无畏的红色铁军的故事。
这部令人热血沸腾的好剧《绝境铸剑》干净、真实、真诚、清新!飒游在大雅大俗中、自如地挥洒着大义与情怀。在编剧的笔下,1925-1938年的那段历史和岁月清晰活现。
李悦嘉:知名影视编剧。
代表作品:电视剧/网剧《轩辕剑之汉之云》《思美人》《鱼儿清晓》《针眼警官2》《锦城梦华录》
近期观影及感受:
我通常每天都会了解一下新出来的剧和电影,对一些还未播就期待度很高的片子更是不会错过,再忙也扫两眼。像《爱的迫降》《爱情公寓5》《热血同行》《完美关系》电影《囧妈》等等,都是我2月看的;还有一些不是新出但是口碑很好的、之前没来得及追的,例如《我们与恶的距离》。
给我的启发就是,现在的剧从故事讲述方法上来看基本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在向快节奏靠拢但还残留以前平铺直叙的叙事习惯;一种是基本已经非常靠近美剧的故事讲述方式,像我昨天看《完美关系》的时候感触就很深,它第一集上来就出事,不论从叙事节奏还是剪辑节奏都是非常快的。我也常看美剧,所以感觉这种节奏很舒服,这可能是影视剧主流受众审美习惯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另外觉得一部剧火不火对大明星、大制作的依赖渐渐缩小了,很多剧都是新人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其中受众的兴趣点以及嗨点打得准不准,可能是更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有时候比故事还重要,因为它是方向。方向在前,技巧在后。
近两年影视行业一直寒冬,如今又疫情,都说业绩断崖式下滑,行业里每个人应该都是挺艰难的,但是我仍然能够接触到很多公司,他们还是有自己的理想和坚持,希望做出好的作品,压力重重的状况下仍在不断开发剧本,许多从业者也没有放弃,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不过就像我师父史建全跟我说的,把它当做一个积累自己提高自己的时期,等待春天到来,厚积薄发。在此与大家共勉。
林夕:知名作家、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代表作品:电视剧《创客时代》《绿叶对根的情谊》;长篇小说《爱情不在服务区》《暗箱》《绯闻时代》《背后阳谋》
近期观影及感受:
2月我在关注疫情的同时,看了《庆余年》,英剧《重任在肩》,日剧《坡道上的家》,韩剧《爱的迫降》,电影《寄生虫》《小丑》《纽约黑帮》《新世界》。《庆余年》亮点是想象力好,把科幻与古装连接在一起,很有创意。《重任在肩》是警察反腐,视角好,专业性高,很有真实感,但这种题材国内可能不好做。《坡道上的家》据说取材于真实事件,通过一个极致事件讲诉女性回归家庭的痛点。
《爱的迫降》编剧是《来自星星的你》的编剧朴智恩,她是言情剧专家,这部剧人物设置比较极致,把浪漫和危险交叉叙述,很有悬念,《寄生虫》《小丑》《纽约黑帮》《新世界》都是关注底层人走向犯罪,很有深度,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
总体感觉,国产剧现在质量在不断提升,但相比欧美、日韩还有差距,在人物设置、细节、职业剧的专业度等方面还有待提高。这一方面需要编剧从自身找原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和整个行业不够尊重编剧、重视编剧有关。其次是国产剧集过长,难免注水,难出精品。
刘培朋:知名影视编剧
代表作品:电视剧《七日·生》《柴达木之恋》《酷酷小吉正传III》
近期观影及感受:
最近在看A24公司制作或发行的《银湖之底》等一些影片。因为A24的影片成本都比较低,但质量都比较高。同时也重温了《绿洲》《燃烧》《寄生虫》《小偷家族》等电影。原因跟看A24一样。找回能够平静而深刻地讲故事的心境。环境不好不等于就不能出好作品,在行业冷下来的时候,对作品质量的追求应该更热。
马广源:知名影视编剧,80后新锐编剧代表
代表作品:电视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家产》《离婚前规则》《单身女王》《女娲传说之灵珠》《秦香莲》《相亲过大年》
近期观影及感受:
这个月我看了《乡村爱情12》《刘老根3》《爱情公寓5》。电影回顾了《我不是药神》《唐人街探案》系列。我认为现实主义题材,仍然是未来创作的大趋势。老百姓还是喜欢看平凡、朴实、接地气儿的好剧。而以前那些悬浮、夸张、靠流量的剧,慢慢地没有市场了。最近两年影视市场不景气,编剧应该耐得住寂寞,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随波逐流。踏踏实实创作贴近生活的好剧!好作品是需要沉淀的!
孟婕:知名影视编剧,中国广电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员,第12届电视制片业十佳电视剧编剧
代表作品:电视剧《娘亲舅大》《我怕来不及》《婆婆也是妈》《后妈许多多》《我的继父是偶像》等;
近期观影及感受:
一般新上线的影视剧作品我都会看一下,《下一站是幸福》是我最近一段时间完完整整看完的。我对这部剧的台词很感兴趣,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服服帖帖。都市情感的基调,青春偶像的光环,现实主义的关照,也许是我们可以尝试的新路径。各种浮华褪去,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行业的根本依然是内容创作本身。望大家回归理性,回归内容。
阙烨瑾:知名影视编剧,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代表作品:电视剧《最后的我们》;电影《我在城南你在哪》《夜车》
近期观影及感受:
2月剧单以几部潜力剧为主,如《想见你》《通灵妃》《梨泰院class》等,电影主要围绕着奥斯卡金马和疫情补了一些类型影片,如《流感》《极速车王》《1917》和《阳光普照》等,另重新看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总体上感觉电视剧和电影市场呈现的趋势都与现在的互联网发展有关,一味的小清新甜宠不再能够满足观众的胃口,短平快还是主流。但因国内外的审核政策不同,发挥空间也是不一样的,这点大陆的资本市场并没有输。而台湾市场和网飞的合作给了现在很多平台借鉴意义,看今年的趋势,古装剧本还是有爆款的储备前景,大家都开始努力开发短剧和竖屏剧以小资本做尝试,但是现在看下来还是会围绕着故事为核心,段子拼凑的剧情不利于圈住大批观众,未来市场将会更加透明化,长剧能够借鉴IP来筛选部分流量,但短剧再买IP则会显得不合算很多,剧本也会重新回到“讲好一个原创故事”上来。
童仝:知名影视编剧,小说作家
代表作品:电视剧《抹布女也有春天》;长篇小说《我为什么不结婚》《相亲相爱》《幸福在前方》
近期观影及感受:
最近看了《爱的迫降》《梨泰院Class》《安家》《小欢喜》前两部是韩剧,都是老梗,但前者人设讨喜题材又跨越国家,总体还是很有新意,二是正在追的励志复仇剧,曾经在《金秘书为何那样》里饰演自恋李英俊的朴叙俊这次的角色是父死自己入狱,奋力挣扎向上挺有劲儿,最重要两个女主萌点爆炸,看得挺过瘾,后两部是国内现实题材,一部直击教育,一部关注民生,一旧一新都挺有看点,这四部剧在这个疫情肆虐的季节里,带给了我不同的收获。也促使自己在天灾面前更加严苛地要求自己,不能逆行上一线,就闭关创作,等待春暖花开。
王璋:知名影视编剧,北京博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总监
代表作品:电视剧/网剧《向着炮火前进》《少年四大名捕》《武庚纪》《天王》
近期观影及感受:
最近看了《想见你》《爱的迫降》美剧《迷醉》等;电影有《乔乔的异想世界》《婚姻故事》《好莱坞往事》《爱尔兰人》《无人知晓》《1917》等。
这个冬天,除了全民关注的疫情信息之外,公众讨论平台上一部台剧《想见你》引起了老百姓的极大热情。伍佰的老歌《last dance》意外风靡网络。《想见你》剧情融合了推理与爱情,还涉及了现实主义的校园青少年心理问题。为行业提供了有益的创作思路启发。对于我来说,最近在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习,让我可以暂时从另一个专业的角度去看待创作。
对我的启发,可能更多的在以下几个层面。
1.关于原创。IP有IP 的自身价值,原创作品有因原创而产生的个性化魅力。现在对普通观众而言,最大的困惑是题材撞车,而且这个问题这几年变的更加严重。如果全行业对于独特的原创作品,能够多一些容错的勇气,可能我们每年能出现更多风格的作品,而不用感叹韩剧怎么就能总是花样翻新。
对于创作者而言,原创作品能够更大限度的解除创作上的束缚,激发创造力,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作者的这种激情,往往最终能让观众强烈的感受到。
2.关于现实主义。
具有普遍意义的现实主义总是能激起观众最广泛的认同,而且作为对社会有心灵责任的影视工作者来说,更是责无旁贷。中国观众经过几年的审美迭代之后,现实主义的审美越发明显。
在未来的创作中,应该要融入更多的现实意义,不管是社会现象,还是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层面。作为创作者都应该深入调查,深度涉及,才能让作品真正戳中观众的痛点,引起关注和讨论。原创作品能够及时调整内容,符合当下观众的心理特征。
3.关于类型。
观众对作品的新鲜感需求越来越高,也是对创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短视频的天马行空的创意,也在抢占老百姓手机的时间。对于创作者来说应该多做一些类型的融合,以此来满足不同的观众群体。不同类型的融合,也能带来不同人群的引流,最大化收视群体。但是创新永远与勇气和更高层面的承担相伴,这也需要多方包括平台的宽容。
总而言之:因为疫情的影响和总局对于全剧本开机的政策,确实让全行业必须思考如何求新求变。同样,作为内容生产第一线的编剧们,如何拿出让老百姓产生极大共鸣的原创剧本,才是未来影视行业迸发新生命力的关键。
吴国恩:知名影视编剧,小说作家,中国作协会员
代表作品:电视剧《隋唐英雄》《最后的战士》《一剑横空》《独立纵队》;长篇小说《亲信》《文化局长》《宣传部长》
近期观影及感受:
元月到二月这段时间,一方面下乡参与抗疫工作,一方面也在家隔离,期间主要是读书,因为有公司要我写剿匪题材的网络电影,所以重点是看电影,主要是欧美电影,国内的电影看了《智取威虎山》等。电视剧方面,也看了《河山》《决战法庭》《完美关系》《下一站是幸福》等,基本上是浏览而已。老实说,这几年盛行现实题材剧,但除了《人民的名义》,很少看到新鲜的人物形象。许多剧都是人为制造冲突,无谓的争吵一来就是几分钟甚至半集。在人物对白上追求油滑,无厘头,逗闲谝。当然,也不乏有好的作品,但真是太少了。
许多编剧出自编剧专业,看过许多剧,技术娴熟,但阅历不多,文学功底也不够。原创性与生活阅历、思想深度的关系很大。我不刷剧,也不赞成编剧刷剧,刷剧多了,写作时会无意识地从别的剧里扒创意,扒段子,这与吃别人嚼过的馍差不多。
当然,确实也有一些急功近利的资方鼓励编剧这样干,短平快,挣快钱,这对原创的打击是很大的。久而久之,编剧的原创力就消失了,一接到活就拼命刷剧,扒桥段,还能有什么原创力?
现实题材冲突不够的原因,我觉得主要审查禁忌太多。我们当编剧的都明白,剧本拍出来,播出了,一定会被删掉很多。而删掉的,恰恰是好看的那一部分,精准删除。中国编剧的想像力并不比欧美日韩差,恰恰相反,比他们强太多。好莱坞编剧要是来这里创作,一定交白卷。
这几年,影视行业遭遇寒冬,许多公司倒闭,留存下来的大多也举步维艰。这是全行业的危机,资方、编剧、导演、演员……都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这次危机。
我想对行业说三句话:第一,抓准题材,做实做深。抓准题材,要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发掘。我从去年开始做一部现实题材剧,叫《第一排爆手》,为此采访了山东,湖南,云南的排爆警察,还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现在正在推进分集。抓准题材,就是要牢牢抓准既符合导向,又故事动人,情节紧张剧烈的题材,剧的题目拿出来就能吸引眼球。第二,加强原创。一部剧,一定要有原创气质,要有新鲜元素。第三,沉得住气,保持信心。电视剧无论在电视台,还是网络,从来都不缺乏受众。只要还有受众,这个行业就式微不到哪儿去。编剧同仁们与其在寒冬期间顾影自怜,不如趁此机会多读些书,多下基层,多交各行各业的朋友,做好知识储备和阅历积淀,等候厚积薄发的那一天。
热门头条推送链接
【一】导演张挺:历史的“冷”与戏剧的“暖”,立足之地便是《大明风华》
【二】东方卫视再献品质精神食粮,邀您安心在家看《安家》
【三】各大平台全力抗疫,《热血同行》《决胜法庭》等正能量佳作温暖荧屏
【四】王军律师:复工前是解决剧组矛盾争端的“黄金窗口期”
【五】横店31个剧组5000余人等待有序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