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学解哲学,用哲学解佛学(四)——人之初,性即善又恶
在初学哲学之后,我悟得“人之初”本没有什么善恶之分,古人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或本恶,皆是为其理论所预设的前提,没有那个前提的假设,他的理论与学说便不得展开,所以,古人的理论再高深,都一定因预设前提的偏颇而不得周全。但这种偏颇不是古圣先贤的错误,因为他们只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代言人,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性局限必定因此而体现在他们的学说中。
其实,类似古圣先贤的主观错误人类依然在犯,最明显的就体现在法制思想方面,中国的法制思想正日益向西方法制思想的性恶论方向转变,这改变的是我国儒家的性本善思想和二战后沿袭苏联法统的共产主义情怀。这种转变于发展市场经济是相合的,是有利的,但我坚定地认为,这种相合与有利只是暂时性的,因为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西方法统“人性本恶”所导致的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结果必然不会被中国文化传统所彻底接受,中华文明的复兴必然要重回熟人社会的热络,这亦是颇具人情味的儒家伦理复兴的必然。我甚至因为这种伦理的复兴必然要重新融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情怀,因为只有这样的文明复兴才是真正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人类的未来应该更具温情,一定是严格拒绝冷漠的!
在学习了佛学之后,我竟然发现佛家的理论竟然一样是支持人性天生的两面性——佛说,人性皆本有染、净二性,二性共存,且只能压抑,而不可消除。这里的“染性”即入世间法,类似于人性的恶,这里“净性”即出世间法,类似于人性之善是佛性。佛学说,不修净性者必显染性,即是凡人;勤修净性且使染性不显者,即是佛。
我觉得,在哲学意义上,佛与圣人是一致的,一如冯友兰所说的达天地境界者。看明白了佛学理论的上述观点,也让我明白了爱因斯坦为什么说,未来世界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必定是佛教(爱因斯坦相信一种宇宙宗教感觉(cosmic religious feeling), 但反对一个人格化的神。他曾说: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对于未来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征: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更是基于对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整体的体验而引发的宗教意识。佛教正符合了这个描述。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是和平主义者,不是共产主义者,因而他不能用共产主义理论来描述他心中的未来。但他作为一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从物理学的角度预言的人类未来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不谋而合,是合理的,因为从物理学角度的预言当然不是科学,而是“物理学后”这样的理论,而学过哲学史的人都知道,哲学最初的概念就是“物理学后”的。所以,我认为,爱因斯坦和马克思共通的理想便是人类在未来的某一天开始,是能够轻易通过学习和教育彻底压制住人性之恶的——大科学家和大哲学家的智慧是未来人类都能具备的!人类应该有此自信!当是时,彻底自信的世人便都是实现了“哲学常识化”的人。
从上面的描述可见,爱因斯坦并不相信神学,所以,他对佛教的接纳一定是只接受佛教中的佛学这一部分,而佛学这一部分是属于哲学的。所以,我现在甚至觉得佛陀也不是那么相信神的存在的,他作为一个经天纬地的大智者,并不真的相信自己死后会成神,他只是相信自己的学说会被永远传诵下去,是为他的不朽。他虽然是最智慧的人,但仍受历史局限,导致他的学说必然要引入人们乐于接受(因恐惧)的灵魂不死来获得自己理论的圆满与周全,所以,他所谓的“三界”及“六道轮回”只不过是学术上的“合理”假设,只是服务和服从于说服愚顽的世人的需求。
以我的浅见,只要一个人真正体会了人性从来都是即有善又有恶,是二者同时永远共存的——染净二法共存,这个人距离佛所说的“空间涅槃”——哲学的终极自由——也就不远了。明白了这一点,并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地修行的——扬善抑恶——便是实现了一个人的哲学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共处,这个人也就实现了彻底的哲学化。社会上的每个人都通过如此这般的修行实现彻底的哲学化,和谐社会才得终极到来——哲学变得常识化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或许因此而得以不再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