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耳饰只是为了美?其实还有这些用处!探秘耳饰千年发展史
珠宝匠第498篇原创走心科普
自古以来,耳饰,便是爱美女性的心头好。
它小巧精致,不仅能够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同时,也能将女性的审美情趣表现的一览无遗。
从新石器时代世界最早的耳饰—玉玦开始,耳饰的发展便经历了极为复杂的过程。
耳饰是何时出现的?耳饰的样式又包括哪些?......
耳饰的种类 图源网络
今天,J先生就来和大家聊聊,关于耳饰的那些事儿......
新石器时期
关于佩戴耳饰之俗起源于何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但至少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用耳饰来美化自己。
新石器时代 玉玦
在甘肃礼县高寺头,曾出土过一件陶塑少女头像,在她的耳部,有明显的穿孔,据考古学家推测,这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
陶塑少女头像
由于新石器时期,还没有成熟的冶金工艺,所以,这一时期耳饰的主要材质大多取自于天然材料,包括:煤精、陶、兽骨、牙骨、玉石等。
辽宁沈阳新乐出土 煤精耳珰 图源网络
其中,玉石较为稀少,且加工难度较大,所以,先民们对其极为珍视,在出土的文物中,常常能够看到修复的痕迹。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玦
从形制上看,这一时期的耳饰,出现了玦、耳珰、耳坠等样式。
左:齐家文化 神人兽合体玉玦 中:玉耳珰 右:绿松石鱼形耳坠
其中,玦的出土量较为庞大,而且造型极为丰富,包括兽形、圆管、扁体形、凸形等等。
左:圆形玉玦 中:凸纽玉玦 右:兽形玉玦
也正是由于其如此丰富的造型,在佩戴上,更是演变出了多种方式。
除了最常见的从耳孔中直接穿过去之外,还包括将玦的缺口夹在耳部、用绳带穿系于耳部等多种方式。
虽然,耳珰与耳坠也有出土,但数量远不及玦。其中出土耳珰的墓葬,级别较高,可以推断出,耳珰属于新石器时期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佩戴的饰品。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 水晶耳珰
新石器时期的耳饰,并没有年龄与性别之分,男女老少皆可佩戴。
先秦时期
到了先秦时期,由于受到礼教的影响,中原地区的人们更加注重身体的全德全形,所以,穿耳戴饰之风并不流行,耳饰的出土量较少。
先秦时期 贯耳之刑
但在北方以及西北地区,比如匈奴文化地区、山陕地区、青海、新疆等地,受礼教的影响较小,耳饰仍然是当地百姓佩戴的主要饰品之一。
“西藏妇女耳带金银镶绿松石坠,下连珍珠珊瑚串,长六七寸、垂两肩。......巴塘番妇,耳贯哪吒大圈聚红珠于下,复以线缚于耳”。——《卫藏图识》
从形制上看,这一时期的耳饰,除了新石器时期的玦、耳坠、耳环被流传下来以外,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礼仪耳饰—瑱。
西周 玉瑱
在许慎的《说文·玉部》中记载:“珥,瑱也。......瑱,以玉充耳也。”
说明瑱大多为玉质,功能也并非用于佩戴,而是用于充塞耳孔,目的在于戒妄听。
但是,这种佩戴方式,不仅戴起来极为难受,有时,就连该听到的也听不见了。
战国 白色玻璃嵌柿蒂纹瑱 (一对)
后来,人们将用于塞耳的瑱挂于耳旁,当佩戴者动起来时,瑱就会不断的碰触耳朵与面颊,用来提醒佩戴者不要妄听。
这样不仅保留了瑱的本意,同时,也免除了“塞耳”的弊病。
周天子十二旒冕冠
当然,作为一种礼仪饰品,瑱除了用来戒妄听之外,同时也是身份地位的标志。
由于要将瑱悬挂于耳旁,瑱在使用时,常常会将其系于丝带上,并悬挂于冠冕旁。通常情况下,天子诸侯用五色,人臣为三色。
唐代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光武帝 刘秀 耳旁坠有瑱
除了丝带的材质不同,瑱的质地与佩戴者的身份也有极大的关系。
在明代时,天子冠冕上瑱的材质为黄玉,其他人则为青玉。
1971年,在明代鲁荒王墓中,就曾出土一顶九旒冕,在冠冕的左右两端,各悬挂一青玉圆珠,而这青玉圆珠,正是用于戒妄听的礼仪耳饰—瑱。
九旒冕
汉魏时期
到了汉魏时期,穿耳之风仍不流行,不过,在中原地区出土了较多耳珰。
汉 玻璃耳珰 (二对)
与新石器时期的耳珰相比,汉魏时期的耳珰,在材质和配戴方式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从材质上看,除了煤精、陶之外,还出现了用玉、玛瑙、琉璃等材质。
玛瑙耳珰 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由于受到礼教影响较小,常常穿耳佩戴;
穿耳佩戴耳珰
而在中原地区,耳珰常常被系于簪首,作为簪珥的垂饰。
用处与先秦时期的瑱十分相似,用于提醒佩戴者勿听妄言,是一种只有上流阶层女性才有资格佩戴的饰品。
系于簪首,为簪珥的垂饰
唐 代
唐代以“孝”治国,皇帝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遵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古训,用法律的形式对于子民的行为进行约束,禁止子民打耳洞。
所以,到了唐朝时期,耳饰还是没有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