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愿少年多鄙事 | 教育张说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1MTMvMjE0OTAzNTU0XzJfMjAyMTAyMDUwMTU1MzM3ODc=.jpg)
我叫你张,你偏不张。
教育听张说。
唯愿少年多鄙事 | 教育张说
这是一段关于孔子的很有趣的三人组对话,而且是在阅读时常常被人忽视的一段对话。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1MTMvMjE0OTAzNTU0XzNfMjAyMTAyMDUwMTU1MzQxMA==.jpg)
鲁国太宰问子贡:“孔夫子大概是圣者吧?怎么会那么多才艺?”
子贡回答:“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的。”
孔子听到后,说:“太宰大概不了解我吧。我年轻时候生活贫贱,所以才会这么多卑贱的技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姑且不论在孔子眼里这些才艺的高低贵贱,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一定得益于这些青少年时代就学会的才艺。他的智慧、他的品格,一定深深植根于这些从苦难中得来的宝贵经验。
他是一粒苦难的砂粒孕育的硕大珍珠。
古今中外,大凡能成事者,年轻时都受过生活的淬炼。所谓的“多能鄙事”,其实就是在社会的底层,经历生活的“深度体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尧舜禹自不必说,刘邦、成吉思汗、朱元璋、毛泽东也不必说,试看天地之间,哪个时代、哪个领域、哪一位杰出人物,不是出自生活的百般历练? 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实,我们也不必盯着历史上、现实中这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伟人巨匠,每每拿他们说事,就是生活中的一个平常人,一个小有成就的人,一个能较好地独立生存的人,何尝不需要及早在生活中历练自己呢?
而我们却似乎忘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且知识将最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对孩子的培养,过分地追求书本的知识、艺术素养的培养,而越来越远离了土地、远离了山水,远离了劳作,远离了生活的源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陶行知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里对此作了深刻的批评:“这好比一个笼子里面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顾念鸟儿寂寞,搬一两丫树枝进笼,以便鸟儿跳得好玩,或者再捉几只生物来,给鸟儿做陪伴。小鸟是比较的舒服了,然而鸟笼毕竟还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这多像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啊!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无非就是从一个笼子换到另一个笼子罢了。
他还说:“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它,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下层建筑。它不是摩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这里所说的“下层建筑、冰天雪地、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不正是孔子少年生活的写照吗?不正是他不愿启齿的“鄙事”吗?没有几个人真正喜欢直面人生的磨难,不过,磨难却真正帮助了每一个接受它的人,无论愿意与否。
改革开放以来,“80后”、“90后”已经长大成人,而且很多已经为人父母,“00后”“10后”也已经成长起来。他们这整整两代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时代,虽然不能说过上了贵族般的生活,但大多人已经觉得是养尊处优、娇生惯养了,错用一下杜甫的诗,大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的感觉。与此同时,一孩儿化、人口城市化、学校教育的所谓“系统化”,更是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离土地、农村越来越远,离大自然母亲越来越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古希腊神话中,安泰是海神波塞冬和大地母神盖亚之子。他从来也不会感到疲劳,他的身体一接触到大地就能吸取大地的力量。 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与他决斗时,发现了安泰不断得到力量的秘密,他抓住这可怕的巨人,让他双脚离地,紧紧的把他勒在怀里,最后终于把他勒死了。
其实,我们人类就是大地之子,当我们远离大地母亲的时候,我们缺少了生命的力量和生存的智慧。这可不是什么鄙事雅事那么简单的问题。
我们需要力所能及地让孩子们在青少年时代向回转——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而是经常回去、尽可能时间长的回去——实实在在地接触农村、接触山林和原野,多做一些农活儿,多熟识一些植物动物的习性,多经历一些疾风暴雨、酷暑严寒和农村劳作的锻炼,“多能鄙事”,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造就深沉厚重坚韧的品格,从而使他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没有要轻蔑城市的意思。如果说,农村是生命之根基,城市就是文明之花果。不过,我发现一个问题,越是大城市、越是文化中心,越是很难生养出自己的杰出人才,相反,大人物往往来自农村、山村和小城镇。虽然,这不是一个绝对的规律。
我以前就注意过这种现象,但是却没找到原因,以为真是风水所致。现在我似乎明白了:都市的躁动与喧哗,奢华与傲慢,往往让人缺少了一份谦恭与灵性,遮蔽了心灵的光辉。心灵的淳朴与生活的简朴(或者困顿),却造就了生命的深度!
生命源头上繁华,对人而言,未必是件好事!
因而,对于多数人而言,青少年时代,苦难应该是一件幸事,特别是来自生活底层的经验与历练。对于贫寒之子如此,对于富贵之子,自然也是如此,或者,更是如此。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简介:
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高中语文教学能手、
教育硕士、潍坊市人民政府督学。
山东省中语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教育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