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 抗战专号之一 陈蕴瑜将军忠烈事略 2020年第54期(总537期)
陈蕴瑜将军忠烈事略
张厚林
陈怀珍将军(1900—1938年),字蘊瑜,平坝县天龙镇人。出身于耕读之家,启蒙于化行两级小学,后就读于邻村石板房高小学堂,再转入平坝县白云庄日新高小就读。蕴瑜少时聪颖,敏而好学,成绩斐然,13岁以优异成绩考入贵州省立模范中学,1916年肄业后考入贵州陆军讲武学堂第二期,毕业后入黔军任排长,自此步入军政界。
蕴瑜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尚在讲武学堂之时,深受从日本士官学校学成归来的何应钦、谷正伦等影响,知国家积弱,非变革无以鼎新,非尚武无以保全,参加何、谷等组织的“少年贵州会”,师生以救国救民为策要,编撰出版《少年贵州报》,宣传民主与科学,开启民智之时,蕴瑜亦深获其益。
陈蕴瑜将军像
蕴瑜入黔军,先任排长,很快崭露头角,升任连长。1921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谷正伦率黔军入桂支援,击溃陆荣廷部将韩彩凤、贲克昭部, 30日攻克柳州,复收编游击军王华裔部张廷光一部2000余人,蕴瑜因功晋升营长、团副。
12月,中山先生在桂林召集各部商讨北伐大计,蕴瑜随同谷正伦前往,亲聆先生“三民主义”教诲,自此将实现“三民主义”作终生信仰,亲历躬行,至死不渝。
援桂返黔,蕴瑜先后担任过黔军第四混成旅参谋长,二十五军军部上校参谋、第二师副官长等军职。时贵州各地匪患严重,治安堪忧,省府选派少壮派军官分任部份县长,希图治理,蕴瑜忝列其中,步入政界。
蕴瑜先后任黔西、织金、水城、正安,思南、威宁六县县长,历时十余年。蕴瑜为政,清廉正直,悯民生之艰,爱民敬民,多有善政,后任蕴瑜上司102师师长柏辉章在其《追赠陆军少将陈君蕴瑜别传》中如此评述:“君起自田间,深知社会情伪,且家世勤农,负郭之田足以事蓄,故历任钜邑,不妄取一芥于民,有古廉吏风。与民相安,人恐其去,奉调别迁,民皆曰:‘陈公弃我也’。”其情如是。省档案馆存《民国时期思南知府、知县、县长政绩考》记载:“民国十五年知县陈蕴瑜,平坝人,肃清匪类,赈济灾民,独立教育经费。”蕴瑜执威宁县政期间,派员至云南学习冶炼工艺以提升当地冶炼技术,又多方求索,将纺织技术大幅提高,生产出高档羊毛制品,绅民皆受其惠。肃匪以安民、重教以兴智、发展经济以利民生,蕴瑜执政,其兢业如是,以致虽调离,民不舍,上书请再任。省府顺民意,将蕴瑜两度派任思南、威宁县长。
陈蕴瑜将军故居(位于平坝区天龙镇)
1935年5月,中央政府整编黔军,蕴瑜毅然回到军旅,出任国民革命军第102师607团团长,此时距“九一八”事变已近四年,蕴瑜已知中日决战在即,在军中以日军为假想敌训练士兵,官兵士气高涨,随时准备投身到保家卫国,争民族生存之战事中。1936年,蕴瑜随102师调河南驻防,后赴豫鄂皖边区剿匪,屡立战功,嘉奖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授陆军步兵上校。
蕴瑜治军,首重精神,常以忠义之道感发,临阵之际,则身先士卒,奋勇向前,深得官兵信赖。
1937年8月,淞沪战役爆发,102师奉命奔赴前线,蕴瑜率部驻防苏州河南岸。始入防区,日寇以装甲汽艇及橡皮艇二十余艘载兵五六百人,强渡苏州河,登陆后向我方营地突进。蕴瑜沉着应战,趁敌立足未稳,亲率部队强攻,一举击溃登陆之敌,敌兵逃遁,被我军击毙及溺水者数十人,确保阵地不失。随后,日军多次利用其海空优势,以飞机、坦克、炮兵支援步兵发动攻击,蕴瑜指挥607团与日军殊死鏖战,击沉日军汽艇一艘,另一艘日艇被击中起火毁于苏州河。在近一月的血肉拉锯战中始终固守阵地,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日军未能前进半步。此役,607团受师部嘉奖,同时十七军军团长胡宗南致电102师,赞该师部队:“奋勇克敌,显树战功,607团居首功。”将士齐心,其利断金,102师虽来自贵州偏僻之地,而以其极强战斗力,赢得“虎贲之师”美名。
上海沦陷,蕴瑜部退守南京,12月14日晚,在完成掩护任务完成后,兵力折损过半,即率部赴陕西宝鸡整训。102师编入国民革命军第8军,蕴瑜改任102师304团上校团长。整补完毕,102师先开赴大荔构筑黄河河套御敌干阵地,后随即调潼关风陵渡黄河河防,与对岸日军相持数月。蕴瑜日夜巡查工事,激励兵士,豪言:“要像钉子一样钉在潼关上!”抗战八年,任日寇狂轰滥炸,潼关始终未失,其中亦有蕴瑜一功。
102师在宝鸡整训,此为102师为数不多的相片之一
1938年5月,徐州会战正酣,战局瞬息万变,102师奉命驰援徐州,蕴瑜部5月16日挫敌回龙集,17日截寇黄口,20日撇敌牛蹄圏,先于日寇抢占韩道口,在苇楼铁路附近与日本关东军王牌——土肥原师团一部血战数日,击毁敌人坦克5辆,同时缴获敌装甲汽车30多辆及大量战利品,俘虏驾驶员数人,送回贵州镇远战俘营。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战绩,获得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及第8军军部嘉奖。
5月21日至23日,日军两次在步兵、炮兵、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苇楼猛扑,敌五倍于我,成围歼之势。蕴瑜亲临阵前,与将士同仇敌忾,殊死奋战,凭一腔热血,白刃格斗,血战到底,终将敌人击退。坚守三天两夜之后,援兵不至,加之伤亡惨重,能战之士不满二百,遂计拼死突围。蕴瑜早抱成仁之心,慨然与众将士誓言:“今日之势,终不会诸君独死,瑜独生!”23日夜,全体将士抱必死之心,左持手榴弹,右挟冲锋枪,分东西向突击,直面日军,终杀出血路,成功突围七十余人,然蕴瑜带头冲锋,不幸饮弹,以身殉国!战后打扫,竟无蕴瑜忠骸,忠烈之躯,与河山共不朽矣!
淞沪抗战之时,蕴瑜给幼子留下家书,不意竟成遗言:
“吾儿知之:
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今日寇欺侮我中华,正值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上阵杀敌,是我军人应尽的天职。我部奉命开赴前线抗日,此去不成功便成仁,成仁取义,为我之夙愿。若有不幸,叔父即你父,你们千万要听叔父的话,努力读书,为计希望。
父字 十一月四日”
“成仁取义,为我之夙愿”,此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最血性的精神自传?正凭这成仁取义之心,十四年抗战,绝地求生,碧血丹心,终迎来最后胜利。
蒋中正为陈蕴瑜烈士提字“忠烈可风”
蕴瑜殉国,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明令褒扬,授予抗日烈士称号,追赠陆军少将,国民政府军政42位要员亲笔题赠挽联、悼词,并批准在天龙镇修建“衣冠冢”“陈烈士祠”“陈烈士纪念塔”为之纪念。
蒋中正题:“忠烈可风”
冯玉祥题:“成功成仁”
何应钦题:“毅魄英姿”
李宗仁题:“不以履险而却,不以临危而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壮烈牺牲,足以泣鬼神动天地。”
烈士祠门联由蒋中正题:
上联:“裹革痛无尸 一夕苇楼埋碧血”下联:“报功原有典 千秋青史表丹心”
将军身前,关怀桑梓,倡修天龙小学,带头捐资,惜所题校名今已被毁,又助掘井修桥,民至今受其惠泽。
将军之忠烈风骨,当如皓日长存,彪炳千秋。
·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