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造律头
2017中国兰陵 荀子礼治思想论坛
专家教授讲坛系列二十九
走近造律头
东方荀子研究院 焦子栋
在今兰陵镇驻地正北1500米,有一个不大却很有名气的小村庄,这就是传说中萧何造律的地方──造律头,又称造律条。说起萧何,人们都不陌生,但造律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是怎样和萧何联在一起,和法律的制定联在一起,这就需要费一番周折了。
一、要弄清楚“刑”“法”“律”三字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表示法律名称的字、词,如典、彝、法、刑、范、律等,都指的是法律。但是,关于古代的基本法律或重要法律,在每个历史时期又都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称谓。刑,是夏、商、西周三代刑法的总称,比如禹刑(《周礼·秋宫·司刑》注:“夏刑大辟二百,膑刑三百,宫刑五百,劓刑各千。”夏刑即禹刑)、汤刑、九刑、吕刑、刑鼎、竹刑。 刑,最早有两种意义。一是单纯的杀戮。 二是惩罚犯罪的法规,泛指国家的全部法律。《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春秋和战国时期叫法,比如被庐之法、 常法、 仆区法、茆门法。法,古文写作灋。该字由三部分组成:(1)氵,表示公平无颇。在原始时代,河流是人们生活空间的终点,对违背部落行为规范的人常常处以“流放”的惩罚即赶到河对岸去,这样无异于宣布死刑。(2)廌,是独角神兽,传说是善于审判的法官。廌可能上古老部落的图腾,由图腾崇拜演化出民族禁忌,这种禁忌就是最早的行为规则,它是法律的一种前身。(3)去,《说文解字》:“去,人相违也。”该字甲骨文和金文由弓、矢二字组成。古人捕猎,常常因猎物归属问题发生争执,判断是非的最可靠办法是出示其弓,看弓上的徽号和矢上的是否一致,一致就是“夷”(弓矢一体),不一致便是“去”。在裁判前常发誓诅咒,不实的一方便有亵渎神灵的罪过,于是罚他到河那边去。经过水的冲洗,可将他对神明的罪过清除掉。古文的法字凝结了古人关于法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见解。它是当人们发生争执时由社会权威机构加以裁判的审判活动,又是该活动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是靠社会权威和宗教观念保障实施的。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改法为律,以后将法律称为律。刑、法、律有时也泛指该历史时期的所有法律。从刑到法再到律的演变,不是简简单单文字的更替,每一次改变就标志着人们对法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刑,着重惩罚;法,不仅要求惩罚,还具有公正、公平、不偏不倚的意思;而律则又进一步强调标准的统一。因此,造律即为编制法律条款,造律头就是圣人编制法律条款的地方。
二、要从荀子、韩非、萧何、后仓、萧望之等人与兰陵的关系来看造律头的来历
(1)荀子、韩非子与造律头之渊源
我们先来看一段刘庭尧老师《后圣荀子》中的文字:兰陵是后圣荀子讲学终老之地,据《史记》记载,韩非、李斯俱事荀卿,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李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韩非也辞别老师。荀卿问韩非的去向,韩非说,我学成回后,将以我之所学报效我的国家和人民。我虽然口吃,不善辞职令,但我要用我的一支犀利之笔著书立说,为国为民尽我应尽的责任。荀子看着即将远行的弟子禁不住感慨万端,他指着北面古木参天、黛色迭翠的文峰山语重心长地对韩、李二人说,你们还记得我讲过的季文子吗?人们为了记念他,便把神峰山改称文峰山,季文子那种一心安社稷,忠贞守节,不以宝玉美服为悦,不以妻妾多寡、奉禄菲薄为忧的高尚情操,你们当要牢牢记取。富贵如过眼烟云,物禁大盛,盛极则衰,唯有那英名和事业才是永存的,如同那文峰山石千秋不朽,好比那阳明河水万古长流。
荀子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主张隆礼重法、礼法结合、相互为用,他的两个高足李斯和韩非却偏重于发展了他思想中重法的一面,但由于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李斯成长为秦的丞相,为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做出了突出贡献;韩非则继承了商鞅和荀子的先进思想,在学术上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本人虽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但他的思想为秦王赢政所赏识,照样在秦国的崛起和兼并六国大业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尽管秦朝后期的政治法律实践出了严重的偏差,但荀子师徒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是谁也抹煞不掉的。同李斯向荀子请教文字方面的学问一样,韩非向荀子请教刑名法律之学也是学中应有之事,后人虽传造律头是萧何造律的地方,但是,把她同曾经生活在兰陵大地上的荀子、韩非等人的法治思想连在一起也不是不可以。大禹治水虽属传说,但老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他那样的大公无私的有卓越治国能力的领导人,所以,中国到处都有禹王庙、禹王城、禹王台。把创制法律的发源地搬到兰陵来是同一个道理,更何况,荀子、韩非、萧何、后仓、萧望之等人不是在兰陵大地生长,就是和兰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2)萧何与造律头之渊源
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先于项羽入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又依靠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支持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后来的功劳评定会上,萧何被刘邦推为第一功臣。《史记·萧相国世家》是这样记载的: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关内侯鄂君(千秋)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
为什么萧何能立下“万世之功”呢?这与萧何据守关中的实践特别是对秦朝法律改造的实践分不开的。《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说:“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戹塞,户口多少,彊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首先,萧何以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这就对对秦国的基本国情有了全面了解,特别是对秦帝国是怎样用法律手段来推动统一六国庞大战争机器运转的情况有了深入了解。这两个了解也是项羽所不具备的优势。
《史记·陈涉世家》《史记·高祖本纪》中都有“天下苦秦久矣”的言语,说明秦朝的严刑峻法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大家盼望有一个英主圣人出来振臂一呼带领众人推翻秦的暴政,废除秦的严刑峻法。《史记·高祖本纪》中还有下面的记述:“(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按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沛公“约法三章”并不是把秦朝的所有法律都废除,而是把那些老百姓坚决反对的深恶痛绝的部分废止,因为人民的正常生活、社会的正常运转还需要一定的秩序和规范。《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说:“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楚汉之争打了整整五年,刘邦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萧何固守关中之地,为其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粮草兵员。萧何的高明之处在于把秦朝现成的适应于打大规模战争的基层社会制度(这本身就是秦朝法制的一个部分)成功地改造过来为己所用,巩固的后方,有力的补给,这是战胜项羽的根本所在。一个组织混乱、无有章法的地方和部门是难以形成生产力和战斗力的。萧何导演了鹿死沛公之手的雄壮大剧,这既是他政治家博大胸怀的表现,也是他善于学习借鉴、善于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超人智慧和能力的表现。我们今天要搞好依法治国,就必须像萧何老夫子那样,善于向古人学习、善于向外国人学习,善于把法制思想和法律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公元前359年,商鞅以魏国人李悝的《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制定《秦律》6篇。(李悝是战国初期有名的政治家之一,是战国初期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中第一个起来变法的人。《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它集春秋后期各国立法之大成,对后世影响极大。商鞅入秦,帮助秦孝公变法,就是带着这部法经去的。后来的《秦律》、《汉律》,都是在这部《法经》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补充而成的)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又把秦国的法律推行全国,第一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封建法制。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其中有《秦律二十九种》、《法律答问》、《封诊式》3类法律文书,其内容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徭戍赋敛、军爵赏赐、官吏任免以及什伍组织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说明秦代的法律制定的非常详细。但秦朝法律又以酷烈而著称于世,刑罚种类繁多,手段也极为残酷,有死刑、肉刑、徒刑、笞、籍没收孥等,对罪犯往往数刑并施。这是“天下苦秦久矣”的原因,也是秦王朝短命的直接原因。
汉朝确立以后,鉴于治理关中的成功经验,萧何便以《秦律》为基础,制成《九章律》,确立了以律、令、科、比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后来,汉武帝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把法制上的大一统与思想上的大一统相结合,顺应了中央集权制建立的历史发展的潮流,确立了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盛世。也就是说,汉家的德法并用治国思想的落实过程中,萧何与董仲舒是并驾齐驱的。西汉盛世给老百姓(自然包括兰陵一带的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对推动这个盛世到来的萧何等人是感激不尽的,拿什么来表达对他老人家的怀念之情呢?就把他老人家请到兰陵来吧,况且兰陵就有他老人家的后人(汉代有萧望之,晋代有萧整,唐代有萧颖士,现在兰陵镇的西北隅、小仲村、大王庄的萧家巷等几个与造律头村紧挨着的村庄仍有不少的萧氏后人居住),他对秦朝严刑峻法的废止,对一般法律的改造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最多,就把他老人家的后人生活过的小村庄叫造律头吧,这样人们就会世世代代把他老人家记住了。
(3)后仓、萧望之师承关系与造律头之渊源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便出现了一种专门为先秦儒家经典解释作注的行当,这就是经学。儒家经典要解释,法家经典也要解释,对朝廷颁行的律条更需要解释,这就在经学当中派生出一门新的学问──律学或律学章句。从精神深处,儒生对法家的那一套是反感的,但是现在自己已是君王的座上宾,搞好儒家治国之道与法家治国之道相结合的研究说不定还有高官厚禄,因此,许多儒士也开始研究起法律来了。从西汉到东汉,许多名儒如马融、郑玄等人都有自己的法律著作。
我们看一下《汉书》的三段引文:
《萧望之传》载:萧望之“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是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 “望之为左冯翊(汉代的京畿地区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三辅的治所都在长安,其长官亦分别称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有资格参与朝议,地位与列卿同)三年,京师称之,迁大鸿胪(中国古代朝廷掌管礼宾事务之官,秦汉时凡诸侯王、列侯和各少数族的君长,以及外国君主或使臣,都被视为皇帝的宾客,所以与此有关的事务多由大鸿胪掌管)。”
《儒林传》载:“孟卿,东海人也。事萧奋,以授后仓、鲁闾丘卿。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授沛闻人通汉子方、梁戴德延君、戴圣次君、沛庆普孝公。”“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也。父号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仓、疏广。” “后仓字近君,东海郯人也。事夏侯始昌。始昌通《五经》,仓亦通《诗》《礼》,为博士,至少府,授翼奉、萧望之、匡衡。”
《艺文志》载:《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错。”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如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
从上面的记述来看,萧望之师承后仓十年,后仓最擅长的就是鲁高堂生所传《士礼》十七篇中关于“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的“礼经三百,威仪三千”,萧望之的经学底子必然以后仓所传为主。后来,萧望之做到专管朝廷礼宾事务的高官──大鸿胪,也算是人尽其才。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萧望之还做过拱卫京城的行政长官三辅之一──左冯翊,这就不单单是对儒家经典掌握的如何的问题了,因为当好左冯翊需要过硬的综合素质,所以,后仓、萧望之师徒研习法律著作和法律思想,应是学中也是用中应有必有之意。在汉朝初期,对于名声不甚好的法家学说,堂而皇之的学习恐怕行不通,但法家学说毕竟是一门学问,不了解它,就难以找到它的不足;不学习它,真得当起官来还得用着它。学就得师出有名,老祖宗萧何就是汉律的制定者,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律?老祖宗是汉朝的开国丞相,我们打他的旗帜来学习法家著作和法律知识来弥补学问上的不足,无疑是最好的办法。老祖宗已经造了一次律,就让我们也在兰陵试着再来一次吧。
有趣的是萧望之去世1500多年(萧望之的卒年为公元前47年)后的明朝正德(1506--1551年)年间,由于闽南一带屡遭灾害,特别是瘟疫肆虐,人们为抗御灾祸、摆脱恶境,求得生存,在民间兴起了一股供奉各种保护神的风潮。因萧望之生前为一代儒宗,历位将相、功标麟阁,被害殁后“天子追念堂之不忘,每岁时遣使祠祭望之冢”(《汉书》),深受闽南百姓敬重,遂被奉为“富美宫”主神,名“泉郡王爷庙总摄司”,俗称萧阿爷,白鬃公。萧太傅信仰自富美宫发祥后,英灵显赫、香火日盛、慕名前来分香者,由近而远遍及各地。随着泉州先民移居海外谋生,萧太傅信仰也同时传入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成为与妈祖庙齐名的泉州唯一的“王爷行宫”。萧王爷的分灵遍及闽南、台湾、港澳、菲律宾、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业等地,其中单台湾就多达2000余处。因萧王爷崇拜之故,富美宫古渡也就成了古代泉州连接内陆与出海贸物集散的的重要码头之一,邻近的“聚宝街”在宋元时是外国商贾经商贸易之所而得名。这样萧太傅又成了经商者的保护神,成了公平交易、公平竞争的保护神,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求经商者要像萧王爷那样恪守商德,讲求信用,才能把生意做好做大做强,由富而善,由富而美。富美宫自创建以来,历经五百多年风雨而不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事业日益发展,如今已成一处名闻海内外的王爷信仰朝拜的古迹和游览胜地。此事值得我们这些生长、生活在萧望之老夫子故土之上的人好好思考。
查询荀子全文方法:
1,关注“寻荀文化”回复荀子自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