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的最后一首,为一小妾所写,最后14字如今家喻户晓

关于《唐诗三百首》大家应该都知道,作为唐诗入门最权威的启蒙读物之一,如今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只是对于《唐诗三百首》中三百首诗歌的排列顺序,有的人还不是很清楚。毕竟现在也说了,经典嘛,就是都知道要读但是没有人去读的东西。
《唐诗三百首》按照诗的体例进行分类,一共分为八卷,第八卷最后一卷中包含了七言绝句和乐府诗两种体裁,乐府诗占的比重非常小,只有9首,这还是把李白的《清平调》算作了三首,实际上它们是放在一起的。
所以《唐诗三百首》的最后一首,理所当然就是一首乐府诗。这一点上不知道是天意使然还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在最后一首的位置上安排了一首千古名篇。
其中的句子大概所有人都读过,只是对于它的出处和作者比较模糊。接下来就给大家揭秘,这最后一首诗究竟是何方神圣。
金缕衣
唐代:佚名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怎么样,是不是很熟悉的一首诗呢?
先不论其他,这首诗写的虽然简单,但是真的既巧妙又能打动人,能够作为乐府诗和诸多名篇一起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不是没有理由的。
这是一首劝人珍惜光阴的诗,古往今来表达这种思想的诗实在太多太多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名句随口就来。
金缕衣与这些诗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对赋比兴这三种技巧的巧妙运用。
其他的诗篇大多数先景后情,由景而入情,也就是所谓的兴。金缕衣却是上来就“劝君惜取少年时”,直截了当的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任何的情感铺垫,前面又把时间和金缕衣这样珍贵的东西做了比较。这两个因素使得第一句带给读者的冲击非常巨大。
而后转入到第二句,句意又变得不那么清晰了起来。由开始慷慨陈词的赋,转回到了含蓄委婉的兴和比上。
春花盛开可以摘下来把玩的时候一定不要错过,不要等到花儿都凋谢了,只能对着空空的枝头垂泪叹气,这时可以折断的,就只有无味的枝干了。
最后三个字“空折枝”也是意韵非常丰富,读完感觉意犹未尽。
第二句用花来比喻美好的少年时光也是有考量的。少年总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自然对于花朵的凋谢飘零非常有感触,作者将花的凋零和时光的流逝绑在一起,也就激起了少年对于时光的珍惜。
说完了诗,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出处和作者。
《唐诗三百首》中标注的名字是唐代的杜秋娘。杜秋娘的本名应该是杜秋,娘是在女子年老时候对她的敬称。当然也可以作为对歌舞女子的称呼,只是考虑到这个称呼一直到杜秋娘的晚年才出现,不太可能是这个含义。
杜秋十五岁就被李锜纳为了侍妾,后来李锜骑兵造反,失败后杜秋也被当作俘虏收入了唐宫中,受到了唐宪宗的宠幸,又被唐穆宗任命为自己儿子的乳母,在宫中的地位算是比较高的了。
只是关于她是这首诗的作者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史书上仅仅记载了李锜喜欢这首诗,经常让杜秋娘和他一起载歌载舞的演绎这首诗,并没有表明这两个人是这首诗的作者。
在别的唐诗选本中,这首诗的作者被注为佚名,找不到明确的作者。
究竟杜秋娘是否写作了这首诗,只能期待后续的学术发现了。如果真的是一位女子写出这首诗,那她在当时一定是延年妹妹一般倾国倾城的角色。因为她不仅能歌善舞才艺双绝,还有着正确的做人观念,知道劝诫后生积极向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