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针灸之学员体会
绿墨浓浓
2018.07.09
原创: 张利琍 三和书院医道传承上海班
时光如梭,学习五行针灸已有五年,回顾过往,一路让自己坚持并坚守的,除了当初对她的一见钟情,更多的是因为她用她的“美”诠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天人相应”。
自己开始留意并感受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是那么的鲜活生动。同时对自我和他人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接纳。
即将到了“知天命”年龄,也许是上天的恩赐!让我在此之前能与五行针灸相遇!相识!相恋!看到自己的生命之花再次绽放!感恩!
感悟一:一枚银针折射出经典的内在核心
一柱艾火照亮了医者的寻道之路
在未接触五行针灸之前,当读到《内经.上古天真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段文字时我并没有真正领会到什么是“神”?或者说我并不知道“神”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其真正的意义在哪里?
直到在实际临床中运用五行针灸帮助一个个身心分离的病患从各自不同的身心病痛及生活困境中走出来时,我才真正和这段文字产生了链接,开始思考。
《内经》为何在开篇的第一段就提到 “形与神俱”,以及在开篇的最后一段提到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有关对“神”的阐述贯穿于整部《内经》,古人其实就是通过文字在告诉我们,真正凌驾于有形肉体之上的就是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无形的“神”。
在医院里、在病床上当一个人的肉体哪怕是千疮百孔,哪怕明知生命已将走到尽头,只要他/她的“神”还在,求生的欲望依然是那么的顽强;
而当一个人的“神”被屏蔽或已不在,即使肉体无病痛,思维亦正常,那也是生不如死。正如我的一个病人曾经对自己失衡时的状态描述“一个活着的死人,一具能行走在大街上的尸体”。
《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
《太素》「用针之道,下以疗疾,上以养神,其养神者,长生久视,此大圣人之大意」
记得诺娜老师曾经说过:
「身体一切症状都是心灵的呼唤」
这也是为何五行针灸只关心“人”,只关注这个人的“神”,而不被“症状”所牵绕的原因所在。这也正是与当今病人及医院只关注“症”和“指标”的最大区别。
我前段时间治疗一个闭经十个月(期间只来过一次且经量极少)并伴有其他多种症状的患者,初诊时病人的第一诉求就是想恢复月经,在初次诊疗过程中,并告知病人对诉求降低期待,只需关注、关照自己的身心是否安在。
当治疗第四次后月经至,与此同时病人的其他生理症状也都相继消失和减轻,与此同时病人开始对自己的身心也有了更多的觉察和感知,并对自己的生活及工作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决定。
感悟二:每一个生命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花朵,需要我们去呵护她
《素问.宝命全形论》「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发成」
《伤寒杂病论.序》:「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五行针灸至简的背后蕴藏着至深之道。古人告诉我们,在天地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唯有人是五行俱全的,但在两精(父精母卵)相搏的那一刹那,我们每个人都给大自然造物主打上了独特的烙印,各有其偏性及其他四行配比不同,所以五行对于我们每个人既相同却又不同。
这就使得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五行针灸就是通过找到并扶持病人的生命核心——主导一行,帮助病人重新找回自己并使身心安在,从而达到形神兼俱。
记得诺娜老师在每次提高班的第一天都要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五行针灸师,对待病人的每一次就诊都要保持一颗好奇之心。
要想做到这点,首先要放下我们固有的评判,找回属于我们原有的感官去捕捉病人身上的五行能量,带着慈悲和爱用心的去扶持病人的主导一行。除此之外,在提高班的每一天里,特别是在临床带教给病人做诊断和治疗时,诺娜老师更是用自己的言行向我们传递着五行针灸的心法——慈悲和谦卑以及满满的爱!
作为一名五行针灸师若能将一次次的治疗视为生命之花在一层层地绽放,最终病人会将自己全然地托付给你,因为病人在这里没有被评判、指责、指导,而是得到理解、尊重感受到爱,这便是五行针灸的重中之重。
除了老师所传授的心法之外, 作为一名五行针灸师还要了解自己这一行平时的常态和面
一柱艾火照亮了医者的寻道之路
在未接触五行针灸之前,当读到《内经.上古天真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段文字时我并没有真正领会到什么是“神”?或者说我并不知道“神”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其真正的意义在哪里?
直到在实际临床中运用五行针灸帮助一个个身心分离的病患从各自不同的身心病痛及生活困境中走出来时,我才真正和这段文字产生了链接,开始思考。
《内经》为何在开篇的第一段就提到 “形与神俱”,以及在开篇的最后一段提到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有关对“神”的阐述贯穿于整部《内经》,古人其实就是通过文字在告诉我们,真正凌驾于有形肉体之上的就是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无形的“神”。
在医院里、在病床上当一个人的肉体哪怕是千疮百孔,哪怕明知生命已将走到尽头,只要他/她的“神”还在,求生的欲望依然是那么的顽强;
而当一个人的“神”被屏蔽或已不在,即使肉体无病痛,思维亦正常,那也是生不如死。正如我的一个病人曾经对自己失衡时的状态描述“一个活着的死人,一具能行走在大街上的尸体”。
《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
《太素》「用针之道,下以疗疾,上以养神,其养神者,长生久视,此大圣人之大意」
记得诺娜老师曾经说过:
「身体一切症状都是心灵的呼唤」
这也是为何五行针灸只关心“人”,只关注这个人的“神”,而不被“症状”所牵绕的原因所在。这也正是与当今病人及医院只关注“症”和“指标”的最大区别。
当治疗第四次后月经至,与此同时病人的其他生理症状也都相继消失和减轻,与此同时病人开始对自己的身心也有了更多的觉察和感知,并对自己的生活及工作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决定。
《素问.宝命全形论》「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发成」
《伤寒杂病论.序》:「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五行针灸至简的背后蕴藏着至深之道。古人告诉我们,在天地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唯有人是五行俱全的,但在两精(父精母卵)相搏的那一刹那,我们每个人都给大自然造物主打上了独特的烙印,各有其偏性及其他四行配比不同,所以五行对于我们每个人既相同却又不同。
这就使得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五行针灸就是通过找到并扶持病人的生命核心——主导一行,帮助病人重新找回自己并使身心安在,从而达到形神兼俱。
记得诺娜老师在每次提高班的第一天都要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五行针灸师,对待病人的每一次就诊都要保持一颗好奇之心。
要想做到这点,首先要放下我们固有的评判,找回属于我们原有的感官去捕捉病人身上的五行能量,带着慈悲和爱用心的去扶持病人的主导一行。除此之外,在提高班的每一天里,特别是在临床带教给病人做诊断和治疗时,诺娜老师更是用自己的言行向我们传递着五行针灸的心法——慈悲和谦卑以及满满的爱!
作为一名五行针灸师若能将一次次的治疗视为生命之花在一层层地绽放,最终病人会将自己全然地托付给你,因为病人在这里没有被评判、指责、指导,而是得到理解、尊重感受到爱,这便是五行针灸的重中之重。
除了老师所传授的心法之外, 作为一名五行针灸师还要了解自己这一行平时的常态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