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三)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鲁王之宝 -- 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的是明朝第一代鲁王朱檀墓中的出土文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其 江山 统治,将其23个皇子分封到各地为藩王,朱檀是他的第十子,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出生后两月即被封为鲁王。朱檀十五岁就藩兖州 ,从此兖州即升州为府,辖四州二十三县。朱檀自幼好诗书礼仪,礼贤下士,博学多识,甚得朱元璋喜爱,十九岁服丹药毒发伤目而亡,谥号“荒”。1970年至1971年,由山东省博物馆主持,对位于现山东省邹城市与曲阜市交界处 九龙山南麓的鲁荒王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冕冠佩饰,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彩绘木俑等等。这些文物既是鲁王朱檀王府生活的真实缩影,也反映了明朝时期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而且填史补阙,对于研究明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1970年至1971年,由山东省博物馆主持,对位于现 山东 省 邹城 市与 曲阜 市交界处 九龙 山南 麓的鲁荒王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冕冠佩饰,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彩绘木俑等等。这些文物既是鲁王朱檀王府生活的真实缩影,也反映了明朝时期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而且填史补阙,对于研究明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前言
展厅局部
王事礼仪。
中国的冕服制度始于殷商,至周代时日臻完善。在 中国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朝仪等大典时都要着冕服,历代以来一直沿袭,源远流长,直到明末。虽屡有更改、演变,但都有各自的严格规定,皆视为最高礼仪。《明史》志·舆服中规定:亲王助祭、谒庙、朝贺、受册、纳妃服衮服。对于身为亲王的朱檀来说理应是其王事生活中的大事,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时的朱檀就要穿着王事礼仪中规定的冕服穿戴:头戴九旒冕、身着衮服、腰系玉带、挂玉佩,手持玉圭,行大礼。
上:白玉圭 墨玉圭。上端突起成钝角形,边缘折角平直,表面磨制光亮,玉质莹润。
下:戗金云龙纹朱漆木匣。匣通体髹朱漆,盖面和匣体两侧戗金云龙纹,龙体弯曲流畅,在祥云间翱翔。匣的两端饰戗金云纹。出土两匣分别盛放白玉圭和墨玉圭。
玉片上刻描金云龙纹,由一钩、一瑀、一玉花、二琚、二玉滴、二珩、二璜及玉珠以丝线串连组成,钩长6.3、最大玉花7.5厘米。
玉佩各部分图解。
九缝皮弁。皮弁由细竹丝编结成六边形网格状冠胎,外覆黑纱。前后各有九缝,缝中压金线,每缝金线上气化各缀赤、白、青、黄、黑五彩玉珠九颗,两缝之间微微凸起,弁前后各钉一倭角长方形金饰框,两侧上部各有一花形小孔,贯金簪。这件鲁王朱檀的九缝皮弁是目前现存唯一的明初亲王的皮弁实物,是研究古代皇家冠服制度的珍贵文物。
皮弁在中国古代也分等级,一般在巡性、朝贺、诸侯上朝时穿用。天子十二缝,每缝缀五彩玉饰十二颗;太子、亲王九缝,每缝五彩玉饰九颗。
九旒冕(镇馆之宝)。
高18厘米,綎板长49.4厘米、宽30厘米。冕体为用细竹丝编制成六边形的网格状冠胎,表面敷罗绢黑漆,多以脱落。冠前后分别镶一倭角长方形金饰框,两侧有梅花金穿,贯金簪。缝板外裱糊一层黑纱,已脱色。九旒,旒贯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石珠。板下有玉衡,衡两端有系绳孔,下各悬充耳,充耳为青玉圆珠。鲁王朱檀的这件亲王九旒冕,是目前我国唯一存世的明初冕冠实物,可以说填补了历史文物的空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玉带由金镶透雕灵芝纹 白玉 板组成,共计二十枚。前面正中的委角方形玉板与左右组成三台,两侧各排三块长方形小排方,依次为条形穿带环和带尾玉板,后面是七块长方形玉板排方。玉板雕刻精美,“金镶玉”工艺精湛。
镶宝石金带饰。
带饰为如意云形,托体金质,镂空串枝花卉。花卉表明镶嵌各种宝石33颗:如意云托中镶嵌大蓝宝石1颗,四周分嵌大珍珠4颗,小珍珠4颗,红宝石12颗,猫眼石2颗,祖母绿1颗,绿松石6颗,小蓝宝石2颗,缟纹玛瑙1颗,共计33颗。带饰看上去绚丽多彩,雍容华贵,在一枚带饰是镶嵌如此之多的珍贵宝石,是极其罕见。
金玉带。
前身正中为一大二小三台,左右各为三圆桃和条形穿带环,双尾左右各一,后为七块。带尾玉板钉缀带穿带环的金片,金片錾刻水波纹,其一穿带环上刻有“金子三两重”五字。玉板玉质洁白莹润。
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
箱为近方体,盝顶盖,内分三层,上部置一朱漆木盒,上扣盝顶箱盖,盒下有一层隔板,隔板下为可从左侧拉出的抽屉,上安一描金铁环拉手。箱前面安铺首,上挂错金 云龙 纹铁锁。左右两侧和后面分别安有 云龙 纹罗锅把手和描金铁环。木箱通体髹朱漆,箱体四面和盖顶中部饰戗金团形 云龙 纹。龙体矫健,龙长喙利爪,细鳞卷尾,在祥云间升腾。这件戗金 云龙 纹朱漆木箱应是放置鲁王朱檀的冕、弁等其他礼仪用具的箱子,它的高贵华丽也是鲁王朱檀王府富奢豪华生活的反映。
元末明初把漆器戗金工艺推向了又一高潮,戗金技术已极为成熟,但流传下来的却极少。鲁王朱檀的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戗金纹饰遒劲有力,金色光灿夺目,代表了元、明之际戗金漆器的高超水平,堪称为国宝级文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是一批家具、生活用品模型,品种和样式丰富多彩,既有木质的房间摆放的桌、凳、架子罗汉床、衣箱、方几、屏风、衣架、巾架,也有生活中常用的盆、桶、盘、碗及饲养用的禽舍、贮粮的仓房,还有竹质的箱、篓、筐,铜质的盆、盘、釜灶等。这些模型小巧玲珑,造型比例协调,是元末明初家具、生活用具的真实微缩,对研究我国家具发展史,特别是早期明式家具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些明式家具的形式风格是根据鲁王朱檀墓出土的部分明器家具生活用具模型的样式、按明代家具的比例尺寸进行放大复原的,有架子五围屏罗汉床、衣架、衣箱、衣箱座、六足矮面盆架、面盆、四足束腰带托泥方几、屏风等。
弯腿带托泥翘头供案(左)。朱檀墓出土的这件供案,体形高大厚重,翘头间距107、宽69、案高90、托泥长104、宽65.5厘米,在墓中时放置“鲁王之宝”木印,从其尺寸判断,是实用的供案,而非明器。供案有髹饰,大部分已脱落。它的造法是案面两端装有高大的翘头,吊头下有角牙。四足上部挺直,肩部向外弯出,至下部内敛后再向外兜转,落在托泥上。在迎面腿足的外弯处安顺枨,枨上装绦环板,开海棠式鱼门洞,枨下安牙条,剜出壶门式弧线。两侧安有粗大的横枨两根,将前后腿连接起来。
石面心朱漆木长方桌(右)。长方桌长110厘米、宽71.5厘米、高94厘米,这是一种酒桌。通体朱漆,桌子迎背两面安牙条,桌面伸出腿足外的部分安透雕如意云头状的牙头、两端透雕如意云纹牙花、罗锅枨高高拱起贴近牙条,两端雕刻成卷叶状,侧面各有两根横枨。桌面平镶花石面心,四周有拦水线。
方孔圆钱,纯金制成,共计19枚,正面手工錾刻楷书“洪武通宝”,“宝”通用简化字,每枚金币上的文字略有差异。与一般墓葬出土的钱币不同,这些金币显然不是行用钱,因为明初并不流通金质方孔圆钱,况且它只发现于鲁王楠木棺内的铺褥上,故应是专为殉葬制作的“冥钱”,也叫做“瘗钱”。该墓随葬19枚金币,恰恰与鲁王朱檀19岁死时的年龄相当,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有意为之。
青白釉云龙纹瓷器。
盖罐、梅瓶、盘这三件清新淡雅的青白釉云龙纹瓷器,应是当时鲁王府中盛酒宴宾的器具。瓷器为洪武景德镇官窑,胎体厚重,内施全釉,外壁釉到底,刻有 云龙 纹、卷草纹,底面露胎,未施釉。
口径4厘米,底径9.9厘米,高29.3厘米。小口有盖,短颈,丰肩,敛腹。胎体厚重,器身施青白釉。腹部刻云纹及五爪龙纹,龙在云中昂首飞腾,肩部、颈部及底部各饰一周卷草纹。出土时瓶内盛有酒。元代梅瓶的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口稍翻唇,绝无梯形感。
青白釉云龙纹盘。
共出土4件,其大小、形制、纹饰相同。口径18厘米,底径11.6厘米,高3.5厘米。圆唇,浅弧腹,圜底近于平面,底下附矮圈足。盘内壁饰双龙纹,龙体瘦长,前后相逐,间饰云纹。
青白釉云龙纹盖罐。
口径24.4厘米,底径21.2厘米,通高37.5厘米。圆唇,直口,圆鼓腹,平底。胎体厚重,通体施青白色釉。盖呈倒荷叶形,叶脉清晰,顶饰宝珠钮。腹部饰双龙纹,双龙在云中昂首遨游追逐,肩部与底部饰一周卷草纹。出土时罐内盛放梨、枣、肉、米饭、鸡蛋、菜叶等。
妆金柿蒂窠盘龙纹通袖龙襕缎辫线袍。
此为夹袍,面料为锻,里为绢,在胸、背及肩部饰柿蒂窠盘龙云纹,纹饰纬线使用捻金线。式样形制为上衣连裳式,交领右衽,窄袖,束腰,裳作裙式,下裳在腰处有细缝折裥。此种样式的服饰直接来源于元代质孙服,明代称“曳撒”,为“一色”衣的意思。胸、背及肩部饰由如意云头纹组成的柿蒂窠。柿蒂窠内在胸、背及两肩各织一条升龙,周饰如意云纹,龙在祥云中戏火珠。胸前龙首向右,后背向左,左右肩部龙首皆朝向内。两接袖各饰 云龙 纹袖襕一道。袖襕以如意云纹饰上下边缘,中间为行龙纹,龙首皆朝向肩部。每条龙纹之间有八吉祥纹,左袖为花、盖、轮、盘长,右袖为螺、鱼、伞、罐,在上衣围绕腰腹部钉缀有三组九周平行的辫线,下裳前后两大片上有膝襕一道,饰有与袖上相同的 云龙 纹,龙首尾间有八吉祥纹,上下以如意云纹饰边。
盘领,窄袖,右衽,长袍形。前胸、后背、双肩织有四团 织金 盘龙纹龙补,纹样相同,升龙于祥云中戏火球。此件妆金四团龙纹缎袍是鲁王朱檀常朝时所穿用的常服袍,为迄今在全国范围内发现的保存较完整的明初亲王等级的常服袍。
乌纱折上巾是古人的一种冠饰,属乌纱帽的一种,因左右有两翅向上折于帽后而得名,俗称“幞头”。幞(读伏)头是由裹头的巾帛发展而来的,前身是东汉时系带的软巾。北周武帝时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出脚,后幞发,故俗称“幞头”,由于头巾折角向上系结于顶,所以又名“折上巾”。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规定:凡文武百官凡常朝视事,一律要戴乌纱折上巾,从此“乌纱帽”便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权,老百姓再也不能戴了,成了“官帽”的标志,最终演变成“官位”的象征。
在已发掘的明代皇家墓葬中,作为皇帝、亲王的有机质地的首服,出土时均已腐朽,未曾面世。而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亲王首服是目前国内保存最早的唯一实物,特别是象征着明代亲王礼仪的九旒冕和九缝皮弁,作为皇家礼仪文物,弥足珍贵。
细竹丝编成的六边形网格状胎,外裹纱布已脱落。圆平顶,宽平沿。
乌纱折上巾。
形制相同,前低后高,折翅向上竖于帽后,质料有别,分别为硬挺的乌纱胎和细竹丝编成的六边形网格状胎。鲁王朱檀的这两件乌纱折上巾是保存下来较完整的明初常服冠,是研究明代服饰工艺与制度以及冠饰发展演变历史的实物,因而非常珍贵。
乌纱折上巾。
朱檀墓出土的这两件乌纱折上巾,尺寸大小、式样基本相同,均由前屋、后山组成,帽后底部有翅管可插入折翅。但两者的质地不同:一件为纱地,内外髹黑漆,边沿铁丝作骨架;另一件为竹篾编制的六边形网格状胎,亦内外髹黑漆。从这两件乌纱折上巾的质地分析,应该是朱檀在不同季节所戴,如春秋可戴乌纱,而夏季炎热,竹篾质地的则是最佳选择。
朱漆加纻宽沿帽。
加纻胎,内外朱漆,四方平顶,宽圆平沿。明初的这种宽沿帽一般做成尖顶或平顶,四周有宽阔的边檐,形似斗笠。这种帽子从其形制、作用及沿革关系来看,应是出自元俗,鲁王朱檀的宽沿帽就是这种帽子的形象反映。
文房珍品。
后排:从左至右: 石章料 、“图书室”印章盒。石质印章盒,盒盖阴刻有篆书“图书室”三字,盒分上下两层,里面原来藏有多方印章。
前排:“鲁府图书”印、“ 天门一览”印 、“奎璧之府”印 、 画押玉印。三方石质印章印文分别是阳刻“鲁府图书”、阴刻“奎壁之府”、阴刻“天门一览”,另有一方石章料,一方玉质画押印。这里所谓的“图书”,是指印章。其中,“鲁府图书”刻有龟钮,另外两方则朴素无工。
展柜后壁:与前排对应的印鉴。
砚壶高5.3厘米,长10厘米,由水晶雕琢而成,通体透明,兽头似鹿,俯卧回首,兽背中部有一圆形壶形槽,用来盛水。当时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水晶鹿造型的镇纸,这件砚壶的兽头和鹿又很相似,因此刚开始还以为这两件都是鹿造型,但仔细观察发现,这件砚壶是独角兽,与现在的独角兽造型不同,这个独角兽是兽头顶有一角。
水晶鹿镇纸。
高6.3厘米,长10厘米。是以整块水晶琢成,质地纯净莹澈,鹿昂头伸颈,四肢蜷曲,弓背伏卧,半睁细长的双眼,双耳紧贴在脑后,一副温顺可人的样子。然而细看它长吻前伸,脖颈直竖,弓背提腹,分明又保留着几分特有的警觉和机敏,制作者不仅准确把握了动物的躯体结构,并深谙它的习性特征,加上娴熟绝妙的精雕细琢,镇纸鹿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品味无穷。
上左:回纹青玉笔架 上右:青玉砚。
下:① 剔黄卷云纹毛笔 ② 象牙管毛笔 ③ 玉管毛笔 ④“ 蓬莱 进余”墨
白玉花形杯。
高3.2厘米,口径7.3厘米。玉杯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五瓣相连,杯内凸雕五瓣小花为蕊,镂雕的藤状枝叶构成杯柄和杯托,脉络清晰。这件玉杯应是一件玉洗,玉质细腻莹润,雕工精细,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典雅,可谓匠心独运。
白纸围棋盘。
计有一副纵横各19道的棋盘,黑子175枚,白子181枚,配有一副漆盒,属于墓主人生前经常使用之物。围棋罐为戗金山字纹黑漆卷木胎罐,罐饰戗金云雷纹地斜山字纹,子母口盖,盖面纹饰与罐腹部相似。两罐盖顶和罐腹部黑漆已脱落殆尽。
“天风海涛”琴属仲尼式琴,长121厘米,琴头高7.9厘米,肩宽19.5厘米,尾宽13厘米。琴面用桐木斫成,底为梓木,琴身髹黑漆,徽为嵌金,轸系雕玉,琴面布满蛇跗断纹。琴七弦已缺失,存调弦用的七个玉轸,十三徽由金片镶嵌而成。琴底二雁足为玉雕仰莲形;有长条形龙池和凤沼两共鸣槽,龙池与琴轸间刻篆书“天风海涛”四字。龙池内有墨书两行:“圣宋隆兴甲申口口大唐雷威亲斫”。雷威,唐代人,雷家世代造琴,其中以雷威最为著名。“天风海涛”琴的出世曾引起很大震动,因为雷威的蛇跗琴在宋、明时期已是传世珍品,宋人陆游有诗赞曰:“古琴蛇跗评无价,鱼肠宝剑托有灵”,所以这张“天风海涛”琴弥足珍贵,是极难得的珍品。
“天风海涛”琴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琴面上的蛇跗断纹,因为蛇跗断纹是判断古琴价值的重要依据,琴的断纹出现一般需要百年以上。在中国古琴中,琴面的断纹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跗断、冰裂断、龙鳞断、龟纹断等,这些断纹不仅是古琴的点缀标识,而且也会使琴声变得松透古雅,音色美妙。
这些诗书古籍均为珍贵的元刻版善本书,在墓中时曾遭水浸泡,出土时已粘结成块,后经故宫博物院修补装裱后,保存至今,共计六种,分别是《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少微家塾点校附音通鉴节要》《朱文公校 昌黎 先生文集》《四书集注》《朱子订定蔡氏集传》和《增入音注括例始末胡文定公春秋传》。除《朱文公校 昌黎 先生文集》外,其余未见著录,皆为孤本。2008年这六种古籍全部入选每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堪称为图书典籍中的珍品。
宋秋葵蛱蝶图卷。
朱檀墓出土了4件卷轴画。由于墓室长年积水,画卷被发现时已经面目全非,致使一卷全部腐烂;另一卷绢本设色金碧山水,因画面受损严重,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另外两卷保存尚好,经过揭裱,一为宋人《葵花扇面图卷》,一为元初钱选《白莲图卷》。
《葵花扇面图卷》,绢本设色,扇面,纵24.3厘米,横25.5厘米。作品为甲、乙两面,均无署款。
右:甲面通幅褚色渲染,以没骨法绘出秋葵与飞蝶,秋葵设色描金,细笔作花瓣细纹,花蕊落丹敷粉,花叶淡墨勾边,以朱笔绘出叶筋,石上留白处作一墨蝶,通身散点金粉。画上方钤有“皇姊图书”朱印,左下方钤有“司印”半印。
左:乙面宋高宗金字御题诗:“白露才过催八月,紫房红叶共凄凉,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夕阳。”右方钤有“皇姊图书”朱印,后有元人冯子振、赵岩双跋。
拖尾处冯子振的题诗并序,其中提到:“宋高宗德寿宫题葵花扇面,后二百年,人间得之,以为珍玩,三叹物色,敬书二十八言:'绘墨清新德寿宫,戎葵生意畅西风,金晖留照倾心蠾,秋在黄裳正色中。’ 海粟道人冯子振再拜。”
车骑仪仗出行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官吏出行时威严仪容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历朝历代都有严格的规定。在《明史·志·仪卫》中对皇帝、皇后、太子、亲王、嫔妃及郡王、郡主等的出行仪仗都列出了非常详细具体的规定,显示出了严格的地位等级制度。鲁王朱檀的仪仗俑群是对明初亲王出行仪仗的真实反映,为研究明代仪仗提供了真实宝贵的文物资料。
鲁王朱檀墓仪仗俑群共计木俑397个。文俑身着圆领曳地长袍,腰束带,足蹬黑靴。武俑则内着长袍至脚面,外穿铠甲,他们的身份、动作、持物各不相同,有捧剑、执戟、矛、金瓜、钺斧、响节、伞、扇、灯笼、捧笏、肩仗的仪仗俑,也有吹笛、箫、笙,佩长鼓,持鼓槌,击拍板的乐俑,还有戴盔佩甲执戟的武士俑、拱手而立的官吏俑以及身材魁梧的侍卫俑。木俑的脸部特征雕刻的细腻生动,各个眉目清晰,鼻梁高挺,表情丰富,千变万化。有的低眉垂目,神态谦恭;有的面含微笑,神态安详;有的气宇宣昂,趾高气扬。千人千面,反映出不同人的不同心态。木马俑体态健硕,施红、黑、白三彩,象辂车体高大,造型完整。整个木俑群阵容排列整齐,气势磅礴,威严壮观。站在这仪仗阵面前,你耳边仿佛能听到鼓乐齐鸣,眼前仿佛能看到鲁王朱檀端坐在华美的辂车中,伴随着豪华的仪仗出行的情景。
彩绘木俑。
后排:彩绘木门卫俑,彩绘木武士俑。
前排:彩绘木吹笙俑,彩绘木击拍板俑,彩绘木吹箫俑,彩绘木双手击鼓俑
这一组俑由白彩木雕鞍马、两个牵马俑和一个肩扛方杌的肩杌俑组成。其中牵马俑一左一右两个,两俑均着圆领窄袖长袍、系腰带、左手牵马俑左臂捋袖平展微举,似在牵马持缰,右手握拳,身体微微右倾,腹部前挺,长袍飘起,露出双靴,右手牵马俑右臂卷袖平举,手微握呈牵马持缰状,左手提袍,双靴子外露,身体左倾,腹部前挺。两牵马俑均面含笑意,神采飞扬,体态雍容,气势不凡。马俑则体态强壮,口含铁衔,备后桥倾斜鞍。这组木俑雕刻技法娴熟,形象逼真,人物表情生动自然,将人物内心的喜悦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也显示出了在仪仗俑群中的重要地位。
后排:彩绘木托物俑,彩绘木侍卫俑,彩绘木执伞俑
前排:彩绘木肩杖俑
翣(读厦)在古代有多种解释:“翣,形似扇,以木为之,在路则障车,入椁则障柩也。凡有六枚,二画为黼,二画为黻,二画为云气。”翣在作为仪仗用途时,多用于帝王和高官出行的仪仗中,用以障尘蔽日,象征主人的权威,显示其威风。木翣翣首呈圭首式,下部略窄。每件由三块木板组合插接而成,下边中间插有圆木杆柄。木翣正反两面纹饰相同,四周沿边用黑白二色绘卷云纹,中部图案各不同,分为三种:黼翣、黻翣、画翣。
从左至右:画翣、黻翣、黼翣。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