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曾经历险二三事》彭景素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一)
  我是1955年12月生人,母亲带着我和妹妹曾到山西屯留良马四道河寄居,当时我们住在村口对面的山上,这是大山支脉两道梁夹一沟的右手面半山坡上,在左手面半山坡上有窑洞,住着老两口一家,我们是对面隔沟可以搭话的邻居,此是1962年。
  我们所住的是废弃的一孔旧窑洞。我母亲请人给窑洞安上个门,其他面用坯垒上便没窗户。姥姥在门前平整出约有4平米的平地,便算作院子,院边岸下用玉米杆围栽一个圈,中间挖个坑,两边放两块石头垫脚便是茅厕。门前左边是我们下山之路,右边是往山上走的路。窑内有一大炕,睡我们四口人。炕头是烧火做饭的锅灶,只有进门区有不足1米宽的通道走人,便别无去处。
  记得初冬时节,已穿上棉衣了。有一天晚饭后,还没有睡下,我想解大便,即出窑门上茅厕,天上有朦胧的月光,当我在茅厕蹲下时,忽听得近旁的山坡上有乱石被踩及滚落的声音。我想是狼或别的啥野兽过来了,吓得我大叫一声“哎呦”,提起裤子箭一般蹿进窑洞。母亲和姥姥应声出来找我喊我时,却听到我在窑内答应了。他们惊慌得竟然没发觉我已跑回去了,还以为被野兽叼走了呢!我这个从小就不利索的孩子竟会跑得那么快,奇了!这充分说明人的求生欲望动能大着呢!
  (二)
  1966年的夏天,我已随母亲到东姚西良村居家落户,已是小学三年级学生,时年11岁。由于母亲有事去外村办事,家中只有我自己做饭吃、上学。
  有一天中午吃完饭,我去池里担水,当灌上桶里水钩担挂上水桶准备站起时,不知咋的就跌入池中,自己好像知道不能喝水,就使劲捏住鼻子闭住嘴,但憋气不能时长,就松手吸口气,就这样在池里扑腾着,并逐渐池中央去。这时,池岸上有妇女在做啥活也记不得,当她们有人发现这闺女下去担水老一会儿了不见上来,就走到池边看,结果看到我在水中央扑腾呢,于是大喊救人啦,有人跌池里了。
  这时正好在附近不远的几位青年男子,跑过来救我。因为我已到了水池近中心了,人家四个男子下水手拉着往中间靠才拉到我,把我救起抱上岸来脸朝下放在长条石上,让我倒水,结果也没吐出多少水。那是因为我一直是捏鼻闭口,憋不住了才放手换口气,故没喝多少水。他们见我不碍事死不了就送我回家了。
  等母亲回来知道事情的发生及过程后,她专门去买了四支钢笔和笔记本,让我在首页上写上感谢人家救命之恩的话语后,带着我分别去送给这四位恩人,以表示感谢。这件事在我一生中是不会遗忘了。总算是小小年纪闯了一次鬼门关呀。
  曾记得当年母亲买的是“英雄”牌钢笔四支(插帽拧帽忘记了)和四个象语文课本恁大的精装塑料皮笔记本送给恩人的。
  (三)
  1968年秋,我又一个在家的时候,因为我家在村边山坡上盖了三间堂屋,没有边墙,所以院子就是野外。那天晚上,正在屋里睡得好香忽然听得院内有动静,坐起来透过窗户上有块玻璃看到在院子内一棵梨树旁,半卧着一只大狼,(因为那时农村没见谁家有狗,它也绝对不像狐狸,狐狸应该是尖嘴)只见它两支耳朵直竖着,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四处张望,并且用前爪在树根刨着。
  因为那天月光很明亮,所以看清了它的举动,当它挖出骨头时便咯嘣咯嘣地大口咀嚼起来。那是队里分点肉,我们把骨头埋在树根处的。结果把这家伙招引来了。我想起来,拿根扁担去把它赶走,下床后又觉着不对头,我出去赶它,若赶不跑又进我屋了咋办?还是别管它了,反正我在屋里栓着门,它进不了屋子我就安全,所以又脱衣上炕睡去了。
  当时想拿扁担去对付狼,是想学高玉宝小时去打柴跟狼打的故事学呢!想起来还是幼稚,不理它我也相安无事,岂不好事?
  (四)
  1971年秋冬时候,我正在东姚六中上中学时,星期天我去鹤壁去看望我姥姥。下午返回时,等3点多的客车过来时,车上人满不载客了,我没有办法了,只好步行往回走了。此站点是鹤壁的杨邑,决定步行走的还有我一个同学的姨父及家人,我们三四个人结伴于3点半至4点的时候开始往回走,向鹤林隧道的山上走,在走上坡路时还一溜兴致勃勃去路旁山坡上摘酸枣,边玩边吃着。过了隧道便是一溜下坡路,当走到东姚下郊村时,当地百姓正收工回家,那时不知有几点钟,但是天已经就黑了,又走几里路到达陈仓沟时,天已完全黑下来,并且村里已吃过晚饭掌灯了。这时我同行的一家人已到达地点,要进村了,并且邀请我到我同学家住一晚明天再走。可我有点不好意思,要坚持回到学校去,就这样就剩我自己独走夜路了。
  过去陈仓沟便又是一段上坡路,上到坡顶时叫椿树岭的山口,此中是修路时把山顶刨开修的,故路两边是直陡的峭壁,远看像个大豁口,过了豁口便是盘旋着下山的路。当我穿越豁口时,就害怕上边若有狼扑下来伤我。出了豁口又听着山坡上阵阵风吹着枯草杆像古铜丝样咝咝的响着。略有朦胧的月色,听着四处静寂无声,心里有点害怕,便想尽快跑出山去见到人家。于是便想从右手边有个小山包,从这个小包上抄小路尽早出山。当我走到小山包上时,看到前方有个石庵,又怕有狼躲在里面,路是经过石庵的有此心便要想法应对,一个人赤手空拳做应对。就蹲下地,眼睛四处看着,手在地上摸着,专拣有尖有楞的石头抓了两块在手,背着的书包往身后一拎,便快速向前走去。
  当经过石庵没动静时,我便飞也似的跑下山去,直跑到听得见东沟村人声时,才在路上慢下来,随后便正常的快步向前走,过去东沟没几里路就到东姚了。此时才安心不怎么怕狼了。
  当我走回学校时,演电影已散场了,大概此时有9点多吧,反正也弄不清几点,完全到达目的地便是。
  (五)
  为争取自己的独立空间,自己打坯的故事
  记得大概是69年或者70年时,当年我已经该小学升初中,年龄该时有15岁吧。由于自己有闲时看书或刊物小说的爱好,只要能借到都爱看,且还有写笔记之行动。当年我家只有三间堂屋,一个东里间,有南北两炕,院外无陪房更无院墙。所以母亲和小弟睡前炕,我和妹妹睡后炕两炕中间有火台。
  由于晚上睡之前总要浏览一下闲书,就觉得大家在一屋睡不自由,就与母亲商量:“咱把外间间隔个西里间吧?我想单独睡一屋。”母亲说:“挪也行吧,就是咱一没有砖,二没坯,使啥垒墙盘炕哩?就算咱去买,人家还不一定有呢!”我觉得自己看过人家盖房子,便去生产队里窨个土窖,自己打坯盖房。我便自信地说:“挪咱就自己砸坯,光请人给垒墙、盘炕中吧?”母亲答应了我。
  于是我说干就干,因为自己力量有限,不可能大动干戈地去队里找地窨土打坯,只有小打小闹。自己推土、担水、窨好土再打坯。我便去邻居家借来小推车,自己把土推到自家院内,自己人小劲小,一次只能装两半车篓的土推回家,且是上坡路,还是很费力的,忘了搬过多少次,把土推来围成堆,并从土堆顶上挖成圆坑,样子就像火山口那样,便去担水往坑里倒,担水也是上坡重担、下坡空担,又不知担了多少水,反正一直担水把所有的土都窨湿了才行。不记得用了多长的时间,去试了一下土的温度,抓一把土用力一攒,手里的土既不粘手、又不散开时即可。便利用课余时间或是星期天,把湿度适中的土挖开,去借来坯模开始打坯。
  先平整好打坯和放坯需用的地平面,再把坯模平整地摆放倒地面上,组装周正,往模里铲土,并要堆满且高,这样土量足,坯才打得厚实。然后学着大人的样子,也先用脚去模里的土尖上踩两脚下去,再提起打坯杵头从前往后挨次砸一通,尤其时四个角要砸实了,然后用脚后跟把模的后档踢出去,再用手掀去模具挪开,最后把坯体竖起来,两手掬起坯体宽的两边,用坯的长度面着地立体摆放地平面上。放坯时还要注意第一层放坯要有间距,不能紧挨着放,间隔距离为摆放上层时,调角摆放能够一压三才好。于是自己铲土,自己砸,自己摆放。前后打了多少个坯也没数,土用完了算完工。摆了一个长度大概2-3米,高度大约有5-6层的样子,即我本人的个头能放上去的高度。因为我早长,那时大概不比成年后矮多少。
  当坯晾干后,母亲请人用此坯给垒了半间前面的界墙,因坯量少不够垒全墙,在墙后盘了个靠窗的大炕,并在炕头上方的半墙上留了个墙圪窑,好放油灯或蜡烛。自己的愿望得到了,而且作为女孩的我,也亲手砸坯且还算合格,自我感觉良好。
  而后,也因为我看书睡后不吹灯而受批评了。曾有一次母亲睡醒一觉了,往外看时,见我还亮着灯,就叫我说该睡了,但我没应声已经睡着了。于是母亲大声喊我,在我醒后批评我:“你瞧书就瞧吧,睡了却不吹灯,不怕费油啊!”我脱衣吹灯睡了,但第二天早上洗脸时,鼻孔里全是黑油烟,很难洗的。这是少年时难忘的经历呢!

  

抄袭必究,版权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简介:彭景素,河南林洲市人。一九五五年十二月生,曾在林洲市化肥厂工作。热爱文学,喜欢写散文、随笔、感想等作品。

  

======================

扫描二维码留言给作者

赞赏声明

关于原创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项5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上海文坛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50%,我们将投入《上海文坛》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微信,并说明情况,告知真名,以便确认。原则上一个月一结(每月1号,结上一月的打赏,作者主动联系编辑,超过1号晚上12点不领取视为支持北京文学传媒运营。由于编辑工作繁重举步维艰,故66元之内的留作平台维护)。不愿自己作品被人赞赏者,来稿时请注明。

根据留言情况等决定发布各大网站。

投稿须知

(0)

相关推荐

  • 【河南】《智泉流韵》特邀作家王支建新作《暖冬回味》

    今年的冬天不算冷,入腊月就下了一场雪.电视上报导,俄罗斯那边,白天气温超过了零下20多度,首都北京晚上最低气温也达到零下15度,我们中原地区还好一些:最低温度1一0度左右.就是最冷的三九,也不怎么觉的 ...

  •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 呼琴琴 丨散文/热炕头

    作者简介 呼琴琴,笔名:麦子,山西省石楼人,现就职于石楼县南城初中.喜欢文学,喜欢用文字来记录人情冷暖,为世界留下我们来过的痕迹. 热炕头 作者:呼琴琴    小时候的冬天,最享受的就是盘坐在后炕上玩 ...

  • 狄树强丨热炕

    春暖花开,大地复苏,冬季的寒冷悄然离去,收纳电褥子时,不由想起家乡的温暖的土炕. 现在老家还有一些农户使用土炕.主要是在山岭乡村居民家中,少数老年人还是比较喜欢用的.多数是闲置荒废在老房子里的,一年里 ...

  • 欧阳白马诗两首

    炕(外一首) 欧阳白马 闻到土香 想起母亲的奶香 那是最幸福的时刻 坐在温暖的炕上 炕的暖和 如母亲的怀抱 炕的坚毅 如父亲的老腰 如今我来到江南睡的是床 但是炕的情缘从未遗忘 特别是在冬季 最怀念的 ...

  • 家乡土炕

    家乡土炕   文/周翠珍 岁月不停,时光不老,热炕头是我心中一方膏腴的沃土,生长着人间亲情.                                                       ...

  • 【老屋(散文)】/ 薛光炜

    老屋(散文) 薛光炜 老屋原在一坎高崖下住窑洞的人家里,四十年前,都属于一个生产队.那时候,队长敲响挂在皂荚树上的上工铃,社员们都从自家窑洞出来领受队长分派的农活,耕地的去耕地,拉土的去拉土,铡草的去 ...

  • 乡土散文:回忆农村脱坯

    文:乔玉璞 脱坯(鲁西阳谷一带说pēi,普通话说pī),就是制作土坯."脱坯"的事儿,恐怕40岁以下的人没有记忆了. 以前,很多地方,盖屋垒墙用不起砖而以土坯代之,而我的老家阳谷县 ...

  • 吕礼民‖土炕趣事

    炕,字本意是一个烧火排烟的管道.土炕,一个用土坯垒成的暖床,历史上也算是一种非物质文化的遗产. 八十年代以前,农村家家户户的土炕,就是人们生活之余最温暖,困了最想往的地方.土炕,一般都会建在房子前面靠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惠永臣作品丨旧年物事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1.砍柴 那时候家穷.家穷就有吃不饱.穿不暖 ...

  • 【美文选粹】史光荣丨窑洞,是靠人顶的

    作者简介 史光荣:1965年3月生于山西汤都亳城,现供职于垣曲县经信局,喜好文学,屡有习作在<作家在线>.<作家新干线>等网络平台发表. 文学 窑洞,是靠人顶的 作者:史光荣 ...

  • 窑洞——故乡千年的温馨

    故乡庆阳,地处陇东, 以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黄土原面董志塬为中心,黄土塬.黄土残塬逶迤相连,沟.壑.川.梁此起彼伏,纵横交错,具有独独的地形地貌及人文风物,庆阳先民依山就势,凭仗黄土层深厚坚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