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品种”
图文无关 额济纳旗胡杨林/姜林齐/拍摄作者于小燕,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社区报》《中国审计报》《检察日报》《甘肃日报》《山西日报》《教师报》《大河报》《大众日报》《小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三十多万字。新浪博客:酒泉于小燕的博客。博客认证 :头条文章作者。个人微信号:jqyxy6,个人公众号:于小燕的农家生活。“新品种”文/于小燕九十年代,我家住在酒泉城郊,家里养着奶牛,还种着菜。因为那时候养牛赔钱,所以种菜是主要的经济收入。我爸念书多,全队我家的菜种得最好,但是我爸说,人再能都不如种子好,种子好了,咋种都好着呢。种子不好,你再怎么用心,都种不成现。那时候的种子市场还不十分规范,有的人自己家里随便栽几颗萝卜,把籽儿拾掇下,第二年就拿到市场当种子卖。当然,也有务习得非常好的,确实是好种子。比如母本,是选的当时最起码在本地长得又大又亮堂口感又好产量又高的萝卜,然后培育的时候,周围再不能种其它萝卜,以防传粉。这样培育出来的种子,就是好种子。但是买的时候,很难分辨清楚。同样的种子,你怎么知道人家是怎么培育的?只能靠眼力。大家买种子,很少说到什么牌子,而是说,什么种子,饱满,颜色发亮好;什么种子,越是看起来干瘪瘪的,小小的,越是好种子。麦种一定换东边过来的,因为东边的麦子跟我们这地方的麦子浇的不是一个水。每年看地上长出来的东西,就知道谁的选种能力强弱。父亲自然是这方面的一把好手。但是,“这也得靠运气”,他说。他也常常自己培育种子,但他更加寄希望于种子门市部卖的新品种。尤其黄瓜、豇豆、葫芦这几种,是我们家的主要经济作物,每年都是大面积种,为了保险起见,这几种菜的种子,每年都是在城里的种子门市部买。多的时候都挺好,偶尔也有油菜一长起来就起了苔的;葫芦种出来只长秧不开花或者荒花多,产量低的,那就只能认倒霉。找种子门市部是闲的。有一年,我们种的黄瓜,十棵里有一棵,结的黄瓜都像胎里受了伤一样,没有长长的把儿,也没有尖袅袅的稍儿,短的只有一根手指长,长的顶多能长一拃长。吃起来味道还不错,但是拉到批发市场,前来挂菜的人看都不看,顶多就望着我爸叹息一声:“老汉,今年又白忙活了!”好的黄瓜卖完,每天都剩半框黄瓜娃娃,没有人要。有心走的时候就不要装,太多了,扔掉实在可惜。父亲说,这是种子变种了。这家的种子再不能买,明年换一家。可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倒了也是十分不舍。那时我已经初中毕业,就拉到城里零卖。现在想起来,我那时真是聪明,真的是有一种做生意的天赋。因为我的爷爷、大爷爷都是做生意起家的。城市跟农贸市场不同,农贸市场的那些贩子,大多都是农民出身,什么菜,什么样儿,闭着眼睛,他心里都一清二楚。城里的人好奇心重,喜欢接受新东西。一开始,我总把又鲜又嫩、又直又长的黄瓜摆在菜筐前头,码得高高的,整整齐齐的。把那些黄瓜娃娃放在筐底,羞于让人看。但是大家买菜的时候,总觉得上面的不好,下面的好,喜欢刨筐底,三刨两刨,筐底的黄瓜娃娃就给翻腾了出来。一看到那些黄瓜娃娃,多的人眼睛里就放出了光——有的人是感到新奇,有的人看到了搞价的希望。而那时的我,只觉得难堪。人家问我:“这是啥东西?这黄瓜咋这么小小?长得太奇怪了!”我就不好意思的说:“这黄瓜没长好,你要不要?要了你拾上些吃去,我不问你要钱。”“哎,咋能叫你不收钱?要不这样,这黄瓜长这样儿也没人要,你把它给我便宜些,你那好的五分钱,这个三分钱怎么样?”“行。”我当然巴命不得。结果第二天她又来了,说这小黄瓜真好吃,昨天拿回去,家里大人娃娃都爱吃,叫今天多买些。跟前的人一听,都围过来买,结果从此以后,这变了种的小黄瓜,比品质优良的好黄瓜还卖得快。有的顾客就说:“我来晚就没了,明天你给我留些,我给你掏五分钱”。我怎么能单单收她的五分钱?何况人家常买我的菜。可是留又留不住,城里买菜的那些大妈,把筐底都要翻烂。同样的顾客,你能说留给张三,不给李四吗?没奈何,我就都长成五分钱。果然,有些人就不买了。但是吃惯的人还是买,并且不断地有新的顾客来。不断的有人问:“这黄瓜咋长成这样?”我就心里“咚咚”跳的告诉他(她):“这是新品种。”那人就高高兴兴的买上走了。第二年,父亲买到了好种子,黄瓜长得又长又直,弯的都很少,更别说有个长得畸形的黄瓜娃娃。以前买过我的“新品种”的人,见了我就问:“你的小黄瓜来?咋不卖了?”我不好意思的告诉她:“我们的菜种上主要是批发的,那小黄瓜贩子不要。而且产量太低,也种不成。那种子也没处买去了。”时隔二十几年,我在超市看到包装盒里卖的小乳瓜,就跟我当年卖的黄瓜娃娃一模一样,只是颜色没有那样翠绿那样耐看。买回去一尝,还真是,不过味道有点水,没有当年我家那黄瓜娃娃好吃。因为那时候的黄瓜,都种在露天地里,浇的水少,打的药少。用的是自家积造的肥料,长得慢,吸收的天地灵气阳光雨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