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不是盲目让孩子吃苦,家长要懂“抗压能力”对人生更重要
近来看到一篇文章,里面介绍了日本时下的挫折教育。在孩子4岁的时候,家长会给孩子一部分钱,然后让孩子去购买指定的物品。并且孩子还需要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要求6岁的孩子前往10公里外的亲戚家,全程父母不在身边。可以想见,这样的要求下,孩子身上的多种能力会得到锻炼。孩子需要不断的向他人寻求帮助,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任务目标,孩子会有觉得辛苦的时候,也会有觉得无助的时候。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内心也会逐渐的变得强大。
相较之下,我国儿童的挫折教育就显得不是很充分。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不愿意让孩子过早的经历风雨。也有一部分家长简单的以为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去吃苦。故意的给孩子“挖坑”的教育方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教育。吃苦教育不等同于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抗压能力。
多让孩子“吃点苦”就是好的挫折教育吗?
张姐觉得孩子越发的娇气了,于是觉得应该给孩子进行下挫折教育。于是在做饭的时候,张姐一改往日的大鱼大肉,做了粗面的馒头和蔬菜汤,想着让孩子吃点苦。结果孩子因为很少吃粗粮,居然很喜欢张姐做的粗面馒头,并且嚷嚷着让张姐下顿还这么做。
1. 强行吃苦会流于形式
很多家长过分的注重孩子吃苦的形式,比如说吃粗粮,穿旧衣,这些吃苦的经历过于流于形式,对孩子来说,为了吃苦而吃苦会让孩子弄不清父母教育的真正目的。
2. 吃苦并不能做到抗压能力的培养
吃苦可以锻炼孩子的多种能力,比如说适应能力等,但是却不能让孩子拥有抗压能力。而挫折教育的重点就是抗压能力的培养,而这恰巧是吃苦教育所不能实现的。
3. 故意给孩子挖坑的吃苦教育不可取
有些父母为了给孩子营造吃苦的环境,而故意给孩子设置障碍,孩子生活中有很多的挫折需要面对,但是家长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就错过了教育的契机。过分刻意的吃苦教育并不能够轻易的得到孩子的配合。
时下,家长们感慨孩子是玻璃心,经不起半点挫折。面对这种感慨,家长们应该思考的是,自己是否给予了孩子恰当的挫折教育,是否给予了孩子恰当的指引呢。
没有“抗压能力”对孩子的人生将产生哪些影响?
近来看到一则济南一名小学生和父母因为成绩的问题发生了几句争吵,结果在晚饭的时候选择了跳楼。孩子父母无法接受现实,自己只是说了孩子两句,孩子为什么会想不开?另外,网上也流传着这样一段视频录像,视频中,一名男孩急冲冲的爬上了桥上的围栏,没有一丝犹豫的跳河了,孩子跳河的原因是因为和妈妈发生了争吵。
1.没有抗压能力的孩子脆弱的像一棵稻草
抗压能力使得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可以更加的坚强,同时抗压能力也使得孩子能更快的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不具备抗压能力的孩子,一点小困难就可以把他击倒。脆弱的孩子就像一根稻草一样容易被风折断。
2.没有抗压能力的孩子会因为轻易放弃而失去很多美好
没有抗压能力的孩子会过早的选择放弃,这样孩子就会因此而错过兴趣的培养,能力的发掘,错过生活中本该拥有的美好。孩子轻易放弃也体会不到坚持带来的成就感。
3.没有抗压能力的孩子自我效能感低
孩子经受不得一点挫折,这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行动力。孩子在面对问题时,不断的自我怀疑,缺乏主动迎接困难的勇气,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低导致了孩子对自我能力的质疑。
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刘国梁的女儿非常喜欢高尔夫球,孩子很小就参加了多种赛事。孩子的成绩不错,不过更加令人惊讶的是孩子的耐挫能力。在成绩不满意的时候,孩子的心态非常好,甚至会安慰妈妈,难过有什么用,打好下一杆就好了。当然孩子这样的表现完全得益于爸爸的耐挫力培养。刘国梁说:“成功的挫折教育,是在孩子的兴趣上推一把,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历经艰难险阻,却也趣味丛生。”可见这位颇有经验的教练很重视孩子的抗压能力培养。
1. 适当的放手
让孩子亲自去经历生活中的挫折,让孩子拥有面对的勇气。父母适当的放手给予孩子锻炼能力和品格的机会。父母代劳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引导孩子正确的看待挫折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耐挫心理会帮助孩子在行为表达上更加坚强。这就需要孩子正确的看待挫折,不过分的放大挫折的影响力,平常心面对失败和不如意。
3.及时地鼓励孩子
父母鼓励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鼓励孩子可以让孩子更加的自信。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来说非常的重要,当获得父母的认可后,孩子内心的自我认同感也会有所提升,进而相信自己能成功。
各位家长对挫折教育的观点是否赞同呢?您对于孩子的抗压能力培养有哪些看法呢?欢迎留言与名言育儿师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