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是一个地域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浓缩的精华,是该地域最直接、最现实的品牌------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接近55%,开始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然而,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不少地方出现的“城市病”令人担忧:城市规模盲目扩张、城市建筑千篇一律、“马路拉链”随处可见、环境污染严重……在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如何建设、发展、治理城市?怎样处理好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这是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问题。如何搞好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时隔37年,城市工作会议于2015年12月再度召开,并由“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升格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上升到中央层面部署,凸显高层对于城市工作的重视。如此高规格,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城市,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我国城市发展波澜壮阔

城市是一个地域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浓缩的精华,是该地域最直接、最现实的品牌,体现着一个地方的精神、内涵与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首上一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时间要追溯到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1978年,时间跨度长达37年。在这次城市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基本厘定了此后30多年城市建设和发展工作的基本思路。自此开始,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4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至7.5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至653个。历史和实践证明,城市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然而,我国城市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说,城市化率超过50%,意味着中国已经从“乡土中国”,经历若干年的“流动中国”过渡到“城市中国”,势必带来城市治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形态的根本变化,也给城市规划与进一步发展带来更多挑战。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才能切实做好城市工作。在改革开放进行37年后的今天,城市工作的复杂程度已远非当年可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制定和调整城市发展战略,不仅要考虑城市社会的现实需要,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预测,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意味着更多农村人口会进入城市。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在30%到70%之间是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因此,未来的城市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更加重要。迈入“城市中国”,如何规划与治理城市面临更多挑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扬州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毅教授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发展质量,实现包容性增长、绿色增长。城市管理必然要从过去的“为城市管理人民”向“为人民管理城市”转变。为此,必须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让城市规划不再“短命”。

“一个人口拥挤的小区每天早上会有14万人出行,如果一辆大巴车一次运送70人需要2000车次才能运完;某西部省会城市提出要建3个新区、5个新城,总面积是现有建成区面积的7.8倍……”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列举的人口超大社区以及城市规模失控等“城市病”案例,直指当下存在的城市规划不科学、城市建设盲目“摊大饼”等弊端。如果说城市发展是一列火车,规划就是引导火车前行的轨道,然而,近年来很多城市在“摊大饼”中频频突破规划约束。一些城市“一任领导一任规划”,城市蓝图成了一纸空文,为此,必须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自然资源越挖越少,但文化资源越挖越多。在很多专家看来,城市规划要拒绝“千城一面”,体现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人们选择城市,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希望宜居,能够“诗意地栖居”。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规划和管控,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也就会随着“大众化”的城市建设而烟消云散。

宜居城市建设概念的提出,有效的将产能相结合,或将吸引更多人口,释放更多购房需求。本次会议提出,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对此三大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从生态的角度看,城市发展应建立在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的理念基础之上。从生活的角度看,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着力解决大中城市的交通、天气、结构等种种的“城市病”,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环境。从生产的角度看,城市发展的同时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潜力,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

37年前的城市工作会议提到,必须继续认真贯彻“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基本方针。近几年来,中央反复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均衡发展”。这次会议再次透露信号,未来中国城市发展重大城市,也要重中小城市。中央会议要求,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也就是说,“即便你没有把家安在北上广,你所在的城市依旧有可能成为‘中心城市’”。这些新兴城市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637万平方米,相比10月底增加了1004万平方米。来自社科院的统计表明,我国商品房期房库存约35.7亿平方米,这一“天量”库存大概需要4.5年来消化。如果再加上新增开发量,这一期限可能会更长。由此可见,几乎整个“十三五”期间,房地产市场将以去库存为主基调。

实际上,针对房地产高库存的歼灭战已经打响。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首次发出信号;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重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了系统性的部署。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前全国房地产高库存,是2011年以来积累了5年的结果。这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战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与城市工作会议同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要求:2016年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房地产去库存排在五大任务第二位,并提出,“鼓励农民工进城买房。”农民工是中国住宅市场的重要新增购买力,必须足够重视。通过农民工市民化消化库存是一个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城镇家庭人均住房面积接近35平米的小康水平,基本实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住房保有量告别短缺时代,趋于平稳阶段。而农民工进城生活,购房属于刚需,是从无到有。

为此,首先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一、二线核心城市由于城市承载力问题吸附新人口能力有限,重点是放开三、四线城市的落户政策。其次要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改善收入、盘活其农村土地资产价值,以及完善教育医疗等配套公共服务。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明确,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这些改革也正是为改变过去很多城市公共政策、公共资源重本地户籍人口、轻外来人口的现状,为进城的“新市民”提供更好更公平的保障。

可以预见,未来农民工在进城落户购房甚至租房层面都将享有更多优惠。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为13.1万元/人,若按照未来五年新增1亿农民工市民化来计算,政府公共成本需要增加支出约13万亿元。由此看来,扩大内需,挖掘城市潜力,大有可为。

明天,城市将是什么样

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城市发展不再“摊大饼”,而要做精、做细、做内涵。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这就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国土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认为,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有三重意义:一是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有利于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三是通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尽可能地把自然本底守住,把城市放在大自然当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好风光融入城市的同时,要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会议提出,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我国现在开始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今后还将有大量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将逐步达到70%左右。过去,不少城市大拆大建,把人们记忆中的老城已变成了千篇一律水泥森林。但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城市会越来越有“个性”,保留原有的文化基因,“千城一面”将变成“百城争艳”,人们终将找回记忆中那份“乡愁”。

城市,在不久的将来,将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而变得日渐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也许人们曾羡慕,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舍得把城市最核心的地段留给一个巨大的中央公园。未来,人们也许会发现,身边的绿色将越来越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建设理念也将带入每一个城市中。

(0)

相关推荐

  • 西部最大的两座城市重庆和成都,从竞争对手变成伙伴,未来会擦出什么火花?

    如果没有重庆 我不会再爱上任何一座城市 说到西部地区最大的两座城市,想必大家都能够第一时间叫出这两座城市的名字,没错他们分别是成都和重庆.重庆以前是属于四川省下辖的一个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在重庆直辖 ...

  • 有机理念:为什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个伪命题?

    推文第1140天 9月9日,小编在第五届车河国际有机农业"有机社区"分论坛上,聆听了宋丽丽老师的分享,今天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宋丽丽: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环境文 ...

  • 聞鍾記郵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聞鍾記郵(3691)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今10年过去了,正如这句话所讲的,城市环境大幅度改善,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人们的生活确实 ...

  • 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1多色邮资机宣传戳

    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1多色邮资机宣传戳

  • 城市会思考,生活更美好

    数字化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智慧.会思考的城市.动动手指就能办好社保卡,健康绿码在手让人出行无忧,生病了还可以预约挂号.远程会诊,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的片段,正是数字化对生活方式的更新和重塑.近年来 ...

  • 城市不仅让生活更美好,也让地球更环保

    主任,您好!关注您很久了,也买了您的书<青春大丈夫>,非常佩服您的才学和知识厚度.最近有发现一个问题,我有几个同学研究生毕业之后去到了三线都算不上的小城市工作,工作几年之后纷纷在准备读博士 ...

  • 加强城市品牌建设 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品牌是城市的名片.提起音乐之都,人们会想起维也纳;说到浪漫之城,人们会想起巴黎.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也开始打造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然而在此过程中,却出现规划.产业布局雷同现象,导致"千城一 ...

  • 芜湖市人民城市,谱写“让生活更美好”的崭新篇章

    人民城市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 2021.8月12日,芜湖市人民城市建设推进大会正式召开. "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关于建设 ...

  • 【广东】陈涵硕《美食让生活更美好》指导老师:孟凡启

    美食让生活更美好 东华小学六年级 陈涵硕 风从窗外"呼呼"地吹着,我们一家人坐在餐桌面前,电视机里传来了哈哈的笑声,我们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今天与昨天有所不同,爷爷奶奶一早就来到 ...

  • 读书让生活更美好

    征文展台 主持人  七月  教师,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河北散文学会.河北作家协会会员.培养学生"兴趣.能力.方法"自成体系.文由心生,读读写写,点石成金. 01 第69号征文 指导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