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中英签订《天津条约》,英国禁止中国人使用一个汉字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最值得自豪的是,中国5000年的文化一直延续至今,未曾断绝,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种族都无法比拟的。而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文字,在传承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以汉字为例,分别经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而中国用了数千年的一个字,在百年前却被英国禁止使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爆史君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鸦片战争的影响

清朝统治者在入主中原后,为了防止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与反清复明的组织取得联系,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正是由于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在各方面落后于西方社会。但中国盛产的茶叶和丝绸,却是西方社会的奢侈品。所以在这一情况下,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在有限的国际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顺差的优势地位。

林则徐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广阔的市场很是眼红,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政策,他们的大多数商品都无法进入中国市场。为此英国商人便开始利用鸦片来荼毒中国百姓,让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对于这一情况,清朝统治者也很着急,所以便派林则徐前往贩卖鸦片最为严重的广东进行禁烟。

签订南京条约

林则徐是一位实干派,很快便采取有力措施,在虎门销烟。之后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清楚,英国政府不满自身利益受损,发动了鸦片战争。由于清军战斗力低下,所以在鸦片战争中落败,清政府也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作为通商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

而清政府的妥协并没有让这些帝国主义国家感到满足,反而变本加厉地想从中国攫取更多的利益。在这一背景下,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年,英国殖民者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则以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被杀为由,出兵侵略。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

英国军队

1858年,英法联合舰队在美、俄两国的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后,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为了避免列强打到北京城,急忙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英、美、俄、法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英国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所以在此次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所提要求更为苛刻,更加有利于它。

英法联军

禁止使用“夷”字

让人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中英天津条约》中还特地添加了这样一条条款:“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签订条约开始,中国人在提到英国官民时,一律不准使用“夷”字。这是为何呢?因为在英国人看来,这是中国人对他们的蔑称。

夷字

据史料记载,夷字应该诞生于商朝时期,最早指我国古代东方部族,所以古人常说“东夷”。而《逸周书·明堂》中:“是以周公相武王伐纣,夷定天下。”则是铲平、除去、诛灭的意思。《玉篇·大部》则称:“夷,蛮夷也。”是指中原百姓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东夷

英国人又分不清中国汉字的具体含义,他们为何会将这个“夷”字理解为对他们的蔑称呢?原来是英国翻译在翻译这个字时,使用的是barbarian这个单词。而这个单词在英文中是(原始部落的)野蛮人,没文化人的意思。所以英国人对此很不满,认为清政府是在小瞧他们,所以特地在条约中加了这么一条,禁止中国人以后再用“夷”这个字。

参考资料:《中英天津条约》、《逸周书·明堂》、《玉篇·大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