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智慧——源起:天人合一(4)
“天人合一”应用例举
中医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便有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制医药”等传说,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了。中医早期与巫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上古时代,存在着一个社会地位很高的巫师阶层,他们能与神灵“沟通”,同时也掌握一些朴素的医药知识,可以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山海经》上说,灵山这个地方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药草,有巫咸、巫即、巫彭等十巫在此修炼;《吕氏春秋》记载:“巫彭作医,巫咸作筮”。在巫风盛行的时代,人患病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天帝降疾或鬼神作祟,故巫师在治疗病人的同时,更重要的工作还有跟天帝鬼神“沟通”,请求他们的宽恕。自周代开始,医巫逐渐分离。在《周礼》的设定中,巫人已经蜕化成只负责国家宗教事务的专职人员,不再具有行医治病的权力;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医扁鹊就明确提出:“信巫不信医,病不可治也”;到秦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一系列医药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已经彻底自巫术中脱离出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今天看来,中西医文化、理论大相径庭,具体表现出来的差异可谓是不胜枚举。诸如:西医理论是建立在实物基础之上,所定义的器官组织是实际存在的,诊断的结果是具体的、精确的、可量化的;中医则要“虚”得多,精气神、经络穴位等核心概念,至今都无法确认它们的物质存在,上火、肾虚等诊断结论都是笼统的、模糊的、难以量化的。西医基本理念是“变更”,身体本身缺乏足够的自我修正能力,需要随时纠正它的问题和错误,因此西方人经常都在吃药;中医基本理念是“延续”,人体如自然,能够自我修复调整,只有出现较大问题时才需要进行人为干预,所以中国人没病一般不吃药。西医研究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药物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要经历漫长的临床实验期,并严格按照统计概率学来分析结果,以判断功效;中医走的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很多中药药方是医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开具的诊断,并没有进行严谨的药理分析。西医擅长“庖丁解牛”,对人体器官组织的划分更独立,认识更精细;中医则讲求一体性,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对器官组织的个体功能认识不足。比如直到近代,中医都还认为人的思考器官是心脏。
西医是一门体系健全的科学学科。通过与西医的对比,可以轻易发现中医太不科学了,于是不少人便认为中医本质上还是巫术,或者是“治不好人也医不死人”的骗术。其实不然。中医的确不是科学,而是一门仿效学,准确的讲,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医疗中的具象。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是统一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是一脉相通的。落实到技术层面上,中医以阴阳五行学为基础,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枢纽,将人体与自然密切联系在一起。下表便是通过五行建立起的人体各组织器官、人体与自然之间的简单对应关系:
五行 |
自然界 |
人体 |
|||||
季节 |
方位 |
五气 |
脏 |
腑 |
五窍 |
五味 |
|
水 |
冬 |
北 |
寒 |
肾 |
膀胱 |
耳 |
咸 |
木 |
春 |
东 |
风 |
肝 |
胆 |
眼 |
酸 |
火 |
夏 |
南 |
热 |
心 |
小肠 |
舌 |
苦 |
土 |
四季月 |
中央 |
湿 |
脾 |
胃 |
口 |
甜 |
金 |
秋 |
西 |
燥 |
肺 |
大肠 |
鼻 |
辛辣 |
仅通过上表,便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诊断,比如:肾与耳同属五行水,如果一个人听力下降(特别是中老年人),则可能是肾气不足造成的;心与舌同属五行火,如果舌苔发红,则是“心火”太重,会表现出心慌、心动过速等症状。如果舌头上有紫斑,则为血脉淤阻,会表现出胸闷、头昏等症状;五行土克水,甜食吃多了会伤肾,五行金克木,辛辣食物过量、饮酒过度会伤肝;肺与大肠同属五行金,肺染风寒容易腹泻,肺染风热往往便秘;肝与胆同属五行木,肝与胆的健康状态往往休戚相关,正是所谓的“肝胆相照”;春天肝木郁,夏天心火旺,秋天肺金寒,冬天肾水虚,因此应当在各个季节做好相应组织器官的养护,等等。
进一步来看,由于中医的内核是建立在“到底空”基础上的象形思维,而非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科学思维,因此一些西医看来毫无凭据的结论,在中医看来却是十分自然的:
比如,中医医谚云:“三焦不通百病生”。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中医虚构出来的一个内脏器官。为何中医会如此虚构?以象形思维来看:焦,用火烧烤鸟雀之状,属五行火。人体的“三焦”,其实是对大自然中太阳能量的模拟。中国古人发现,太阳散发的光和热是推动自然界能量流转、物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如果太阳失去了光彩,则大地寒冻、河水凝结、生机了无。因此如果人体内上、中、下部三处的“微型太阳能”不足,则整个人体便如遇寒冬,气息淤积不行,各种各样的毛病都会冒出来。
再比如,近年来心脑血管病患数量迅速增多,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已经超越癌症,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以中医思维来分析,人体的心脏及大脑属于五行火,现代都市中的“木火能”越来越旺盛,引发了心脑中的“火势”,让其变得躁动不安,从而导致了疾病。都市中星罗棋布的通讯基站,建筑物内布满了密密匝匝的电线和网线,手机、电脑、电视环绕在每个人周围……现代人类每时每刻都被这些设备设施所散发的磁场所包裹。磁场是一种“木能量场”,木能生火,过量的“木柴”会让火势猛烈,导致人体的心脑系统发生紊乱,表现出亢奋化和情绪化,久而久之则易病变。
既然中医秉持的是“天人合一”延续观,因此中医除了治病之外,还有一大功用便是养生。中医最常见的养生方法是四时养生及昼夜养生。四时养生知晓者多,就是利用四季旺气来养护相应的人体器官,即如上表所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昼夜养生知晓者相对较少,但同样重要:阳为扩张、阴为收缩,白天阳气足、夜晚阴气重。如果人早睡早起,作息时间与昼夜变化保持一致,则能利用自然界的大气场来催动人体的小气场——即驾着白天扩张性的阳气工作活动,乘着夜晚收缩性的阴气休息睡眠,人体自身便会更“省力”,长此以往则会更为健康;反之如果晚睡晚起逆时而动,就要消耗掉人体更多的能量,自身必然会更“费力”,久而久之也会衰老得更快。昼张夜缩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每时每刻都对人体施加着影响,“静悄悄”地不断累积。人老之后,即便不懂养生之道,自然都会变得早睡早起,这不是因为老年人更想看早晨的太阳,而是因为自身能量场已然衰弱,再也无法抵抗昼夜的张缩之力,只能更加顺应大自然的能量变化。
总而言之,中医认为利用大自然的能量场进行养护,才是对人体的系统保养,而吃药看病等人为调整属于“打补丁”,补得了头补不了脚,并且多少都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