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智慧——源起:天人合一(4)

“天人合一”应用例举

中医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便有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制医药”等传说,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了。中医早期与巫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上古时代,存在着一个社会地位很高的巫师阶层,他们能与神灵“沟通”,同时也掌握一些朴素的医药知识,可以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山海经》上说,灵山这个地方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药草,有巫咸、巫即、巫彭等十巫在此修炼;《吕氏春秋》记载:“巫彭作医,巫咸作筮”。在巫风盛行的时代,人患病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天帝降疾或鬼神作祟,故巫师在治疗病人的同时,更重要的工作还有跟天帝鬼神“沟通”,请求他们的宽恕。自周代开始,医巫逐渐分离。在《周礼》的设定中,巫人已经蜕化成只负责国家宗教事务的专职人员,不再具有行医治病的权力;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医扁鹊就明确提出:“信巫不信医,病不可治也”;到秦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一系列医药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已经彻底自巫术中脱离出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今天看来,中西医文化、理论大相径庭,具体表现出来的差异可谓是不胜枚举。诸如:西医理论是建立在实物基础之上,所定义的器官组织是实际存在的,诊断的结果是具体的、精确的、可量化的;中医则要“虚”得多,精气神、经络穴位等核心概念,至今都无法确认它们的物质存在,上火、肾虚等诊断结论都是笼统的、模糊的、难以量化的。西医基本理念是“变更”,身体本身缺乏足够的自我修正能力,需要随时纠正它的问题和错误,因此西方人经常都在吃药;中医基本理念是“延续”,人体如自然,能够自我修复调整,只有出现较大问题时才需要进行人为干预,所以中国人没病一般不吃药。西医研究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药物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要经历漫长的临床实验期,并严格按照统计概率学来分析结果,以判断功效;中医走的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很多中药药方是医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开具的诊断,并没有进行严谨的药理分析。西医擅长“庖丁解牛”,对人体器官组织的划分更独立,认识更精细;中医则讲求一体性,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对器官组织的个体功能认识不足。比如直到近代,中医都还认为人的思考器官是心脏。

西医是一门体系健全的科学学科。通过与西医的对比,可以轻易发现中医太不科学了,于是不少人便认为中医本质上还是巫术,或者是“治不好人也医不死人”的骗术。其实不然。中医的确不是科学,而是一门仿效学,准确的讲,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医疗中的具象。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是统一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是一脉相通的。落实到技术层面上,中医以阴阳五行学为基础,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枢纽,将人体与自然密切联系在一起。下表便是通过五行建立起的人体各组织器官、人体与自然之间的简单对应关系:

五行

自然界

人体

季节

方位

五气

五窍

五味

膀胱

小肠

四季月

中央

湿

西

大肠

辛辣

仅通过上表,便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诊断,比如:肾与耳同属五行水,如果一个人听力下降(特别是中老年人),则可能是肾气不足造成的;心与舌同属五行火,如果舌苔发红,则是“心火”太重,会表现出心慌、心动过速等症状。如果舌头上有紫斑,则为血脉淤阻,会表现出胸闷、头昏等症状;五行土克水,甜食吃多了会伤肾,五行金克木,辛辣食物过量、饮酒过度会伤肝;肺与大肠同属五行金,肺染风寒容易腹泻,肺染风热往往便秘;肝与胆同属五行木,肝与胆的健康状态往往休戚相关,正是所谓的“肝胆相照”;春天肝木郁,夏天心火旺,秋天肺金寒,冬天肾水虚,因此应当在各个季节做好相应组织器官的养护,等等。

进一步来看,由于中医的内核是建立在“到底空”基础上的象形思维,而非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科学思维,因此一些西医看来毫无凭据的结论,在中医看来却是十分自然的:

比如,中医医谚云:“三焦不通百病生”。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中医虚构出来的一个内脏器官。为何中医会如此虚构?以象形思维来看:焦,用火烧烤鸟雀之状,属五行火。人体的“三焦”,其实是对大自然中太阳能量的模拟。中国古人发现,太阳散发的光和热是推动自然界能量流转、物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如果太阳失去了光彩,则大地寒冻、河水凝结、生机了无。因此如果人体内上、中、下部三处的“微型太阳能”不足,则整个人体便如遇寒冬,气息淤积不行,各种各样的毛病都会冒出来。

再比如,近年来心脑血管病患数量迅速增多,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已经超越癌症,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以中医思维来分析,人体的心脏及大脑属于五行火,现代都市中的“木火能”越来越旺盛,引发了心脑中的“火势”,让其变得躁动不安,从而导致了疾病。都市中星罗棋布的通讯基站,建筑物内布满了密密匝匝的电线和网线,手机、电脑、电视环绕在每个人周围……现代人类每时每刻都被这些设备设施所散发的磁场所包裹。磁场是一种“木能量场”,木能生火,过量的“木柴”会让火势猛烈,导致人体的心脑系统发生紊乱,表现出亢奋化和情绪化,久而久之则易病变。

既然中医秉持的是“天人合一”延续观,因此中医除了治病之外,还有一大功用便是养生。中医最常见的养生方法是四时养生及昼夜养生。四时养生知晓者多,就是利用四季旺气来养护相应的人体器官,即如上表所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昼夜养生知晓者相对较少,但同样重要:阳为扩张、阴为收缩,白天阳气足、夜晚阴气重。如果人早睡早起,作息时间与昼夜变化保持一致,则能利用自然界的大气场来催动人体的小气场——即驾着白天扩张性的阳气工作活动,乘着夜晚收缩性的阴气休息睡眠,人体自身便会更“省力”,长此以往则会更为健康;反之如果晚睡晚起逆时而动,就要消耗掉人体更多的能量,自身必然会更“费力”,久而久之也会衰老得更快。昼张夜缩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每时每刻都对人体施加着影响,“静悄悄”地不断累积。人老之后,即便不懂养生之道,自然都会变得早睡早起,这不是因为老年人更想看早晨的太阳,而是因为自身能量场已然衰弱,再也无法抵抗昼夜的张缩之力,只能更加顺应大自然的能量变化。

总而言之,中医认为利用大自然的能量场进行养护,才是对人体的系统保养,而吃药看病等人为调整属于“打补丁”,补得了头补不了脚,并且多少都有副作用。

(0)

相关推荐

  • 现代医学80%的概念都是错误的!

    不管怎么漂白,不管怎么认为高大上,不管西医院势力多么强大,西医都是一个错误的医学!这是追求真理的声音! 不理解中医是因为不了解中医研究的范围,中医是以能量现象为抓手,包括畏寒.畏热.恶风.出汗.排便. ...

  • 中医常见病4.腺样体肥大(上)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赤脚.今天要来跟大家谈一个关于孩子的话题,"腺样体肥大".估计很多家长被这个问题困扰.马上就要到国庆节了,孩子马上要放假了,要开始做决定了,需要不要切除掉.希望今 ...

  • 中医的能量词汇大杂观!

    术业有专攻,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有二十多种形容白色的词汇,在外人看来,这些只是白色而已.这和物质分析学是完全不同的,西医就是物质分析学,对物质的分类非常细致,光氨基酸就有二十几种,维生素也分几十种,这是 ...

  • 象形智慧——源起:天人合一(7)

    "天人合一"重新崛起 今天,科技将人类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享受着舒适的生活,探索着广袤的宇宙.也因此,科学思想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核心思想."正确&quo ...

  • 象形智慧——源起:天人合一(6)

    "天人合一"应用例举 风水 鸟要筑巢,蛇要打洞,人类同样需要安身之地.相较于鸟蛇,人类毕竟是高等动物,更懂得改善自身的居住环境,使其不仅能够遮风挡雨聊以安身,还能够为精神提供栖息之 ...

  • 象形智慧——源起:天人合一(5)

    "天人合一"应用例举 星空 当夜幕降临,群星在夜空中闪闪发光,瑰丽的星空渐渐呈展在眼前,成为人类发挥想象的舞台.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但以地球的视角来看,是太阳在围绕着地球旋转起落. ...

  • 象形智慧——源起:天人合一(2)

    道家思想是"天人合一"的传承和发扬 "天人合一"诞生久远,对后来的儒道法墨诸家思想或多或少皆有影响.比如儒家的两大思想流派: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qu ...

  • 象形智慧——源起:天人合一(1)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显著且稳定的精神标签,广泛显现于价值观念.社会人伦.宗教.文字.医学.建筑.武术(运动)等方方面面.& ...

  • 象形智慧——前言

    今日世界,信息高度发达,东西方思想交融际会.相互碰撞.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包容仁爱.和谐延续.尊师重道.敬老慈幼,诗词歌赋能够陶冶情操,处世之道促进和谐共处--但与现 ...

  • 智慧K线主图+海洋寻底+捕捞季节手机版指标源码通达信手机版炒股-云指标公式网

    [镇店之宝]本指标成功率极高,一次购买!终生使用!盘中买卖点实时提示!功能强大!准确率也高!      注意:该经传智慧K线(主图)+海洋寻底+捕捞季节指标适合于通达信手机版软件,购买后店主会用QQ邮 ...

  • 【国学文化】天人合一的五行智慧

    五行是相邻相生,相隔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为发展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为平衡 中医学里讲究"五行.五气.五脏.五味 ...

  • 天人合一的五行智慧

    五行是相邻相生,相隔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为发展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为平衡 中医学里讲究"五行.五气.五脏.五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