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寺,一座苍林森森灵气绕的古寺院

到无锡游惠山,必游惠山寺,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它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曾列粱溪十大丛林之首,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惠山寺的前身是南朝司徒右长史湛挺隐居的“历山草堂”,后改为“华山精舍”,成为了佛教胜地。

梁朝大同三年,华山精舍改名为慧山寺,又名法云禅院,并建成大同殿。从唐朝至清朝的千余年间,惠山寺多次遭劫,多次重建,多次改名。惠山寺是禅宗道场,历史上香火旺盛,高僧众多,唐宋鼎盛期僧舍达数千间。

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以至帝王将相经过京杭大运河时,都要在惠山逗留,因此惠山寺也是帝王们参禅的福地。宋高宗赵构南渡时曾驻跸于此,康熙、乾隆南巡时每次都到惠山寺礼佛,在寄畅园和竹炉山房休息后,写下了许多的诗词,还特地为惠山寺题额。

清咸丰至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无锡激战,这座盛极一时的千年古寺彻底毁于战火。战后,李鸿章在惠山寺的废墟上建了纪念清军阵亡将士的昭忠祠。直到2008年,这座江南名刹才重新修复并恢复宗教活动,从此晨钟暮鼓、经声佛号又回荡在锡惠山麓。

古华山门是惠山寺以前的大门,在修复惠山古镇时,将古华山门移到了惠山直街西端,因而这座庄严精巧的金刚殿就成为惠山寺大门了。金刚殿是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飞檐翘角两层古式建筑,在外观造型上兼有唐朝雄健和宋朝柔和的特点。

金刚殿下层的门洞上方有“锡惠胜景”四个大字的匾额,上层挂乾隆皇帝钦定的“江南第一山”匾额。金刚殿的两尊金刚像,采用的是来自缅甸的优质巨型楠木精雕而成,像的造型刚猛有力,表情生动传神,表现了护法“擎山持杵遍虚空之势”。

金刚殿前有两尊国内罕见的六米多高的石经幢,南面一尊为唐代所建“李端符书陀罗尼经幢”,北面一尊为宋代所建“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经幢上刻有佛像,还有经文,但字迹已模糊不清,这两尊石经幢是江南地区现存较为完整的佛教石刻艺术遗物。

天王殿是原惠山寺的二山门,重建惠山寺时在挖掘佛殿的基础过程中,发现了青石磉板,对照明代惠山寺图,这里应为惠山寺天王殿遗址。重建的天王殿是一座歇山顶建筑,东西各设三个拱门,屋顶戗脊东西两面分别饰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金字。

过天王殿,是金莲池和金莲桥。金莲池为一口方形池塘,池内种植千叶金莲,夏日满池碧绿莲叶,叶间开满了小黄花。据说,这种金莲只有庐山、华山和惠山三寺种植,服之能成仙,现在已经绝迹了。

金莲桥是三孔两墩石梁桥,桥的每孔有 6块石梁,两端为石砌桥台。桥台两端有横帽石梁,桥墩梁首雕有螭首,两侧的护栏上雕刻精美,雕有宋代典型的“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图案,寓意富贵吉祥。石栏杆由莲花望柱和透空栏板组成,雕有荷叶净瓶和拐杖,桥栏两端还有抱鼓石。金莲桥始建于宋代,是抗金名相李纲修建的。

御碑亭是一座风格独特的重檐歇山建筑,亭中有乾隆御笔诗碑。乾隆六次巡视江南,七次到惠山,在惠山留下了很多景物诗,这块御碑上刻的诗就是乾隆游惠山时写下的,碑顶和三层石座均雕刻着精致的云龙花纹。据说,当时乾隆写下诗词后,地方官员就将墨宝保留下来,并建造碑亭做为纪念。

诗碑的四面共有四首诗文,其正面的诗为乾隆辛未年所作,背面的诗为乾隆丁丑年所作,御碑两侧还刻有乾隆壬午年和乾隆庚子年所写的诗两首,这两首诗均用的是第一首诗的原韵。

在大同殿的门坊前,有一棵明代洪武初年种植的古银杏树,古银杏树枝上生出了青苔,许多寄生树从银杏粗壮的体内生长出来,枝蔓攀爬它的躯体。清代诗人秦琳的诗:“大雄殿下绿苔滋,银杏浓荫覆石墀。笑指树头新结子,青青多在寄生株。”就是写的这棵银杏。

听松石床位于大同殿门坊前六角亭中,这是一块在唐代就闻名于世的江南奇石。听松石床是一块褐色的大石,石面平坦光滑,然一侧微翘若枕,宛似卧榻。唐朝时石旁有二棵六朝古松,游览惠山时,常有人在石上坐卧,静听松涛,成为惠山的登临胜处。

据说,唐朝安史之乱时,李白避住江南,写下关于听松石床的诗:“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唐朝大历年间,李阳冰游惠山,他有感于李白的题诗,为石床书写了“听松”二字。唐代诗人皮日休也为此石写有诗句:“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

与听松石床相对的是一口巨大的铜钟,该钟采用仿唐式样,用传统泥范工艺制造而成,造型古朴大方,弘显惠山古寺唐宋余韵。惠山寺铜钟表面镌刻三段铭文,三段铭文分别是唐代陆羽的惠山寺记,明代卲宝的钟铭,锡惠名胜区专为惠山寺修复撰写的钟铭。

“入三摩地”是大同殿门坊面西的匾额,这里原有表彰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的清军将士的砖刻“河狱英灵”,因其内涵与惠山寺氛围和功能相冲,在修复惠山寺时将这砖刻迁移,改用佛教词汇中的入三摩地来代替。

入三摩地出自《愣严经》中:“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三摩地”是梵文译音,其意义是“等至”。“等”是平等,“至”是极点。“等至”就是平等达到极点。入三摩地就是入正定,意为住心一处,不乱不动。

大雄宝殿原是李鸿章碑亭与清军祠堂建筑、龙眼泉之间的一块空地。在修复惠山寺时,通过露出的墙基和出土的青石磉台证实,这里就是清同治年间被毁的大雄宝殿遗址。复建的大雄宝殿为面阔五间的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殿身围以厚墙,外设围廊。

大雄宝殿建筑上悬挂着历代帝王及名人所题的匾额,其中“梵宇慈云”为乾隆帝御赐。殿中抱柱对联“九龙云连吉光开佛相,二泉玉泻禅味得真如”也是乾隆帝南巡幸临惠山寺时御题,可见惠山寺也称得上是一座皇家寺院。

大雄宝殿内设有藻井,吊顶以荷花图案彩绘。殿内所有的佛像均采用唐代生漆脱胎工艺精制而成,殿正中所供释迦牟尼佛呈拈花微笑相,结枷座于须弥山莲座上。右立执扇长者舍利佛是佛陀大弟子,被称为“智慧佛”;左立捧经书为二弟子目犍连“神通佛”。

国内许多寺庙的布局都是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方式,从山门到藏经阁都在一条直线上,沿中轴线布置寺庙的建筑。也许是地形的关系吧,惠山寺的格局与其它寺庙相同,大雄宝殿后面没有其他建筑。

在大雄宝殿左侧有座“不二法门”,进入此门后才能转入另一条中轴线。这个院落里分布着讲经堂、罗汉堂、大悲阁、藏经楼等,这些建筑大都是重建惠山寺时新建,补充了原来惠山寺的不足。

重檐歇山顶,高大雄伟的大悲阁背枕惠山而立,站在楼前回望远处,龙光塔影,飘然入画,是一观赏山景的佳处。在楼前台阶的石壁上有“西竺留痕”四个金字,其意为:来自西方古印度的佛教,惠山这方净土经声佛号,香火飘渺。

大悲阁内供奉着一尊据说是从印度奉请的双面千手观音,高大的观音像妙相庄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据记载,惠山旧称西神山,早在晋朝时期就有西域高僧在惠山讲经传法,可谓西竺留痕。

藏经楼是惠山寺存放经书的地方,经书作为“佛、法、僧”三宝之一,为寺院所必备。藏经楼前的台阶石壁上写着“贝叶散香”,最初的佛经是由佛徒整理后书写在名为贝多树的叶片上,这种树也就是人们所说人菩提树,这些写在树叶上的经文也称为“贝叶经”。

碧露泉位于不二法门院落的西侧,泉水水质清洌,原来主要供惠山寺里的僧人饮用。据碑记,该泉是乾隆时期修建,清光绪甲辰年住持根培徒永发重修。现在看上去水质不是很清澈,但从泉池围栏的材质和规模可以看出,碧露泉是惠山寺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泉。

竹炉山房位于大同殿右侧,原为惠山寺的弥陀殿。明洪武年间,寺内僧人普真请湖州竹工编制一个煮茶竹炉,里面填土,镀心装铜栅,用松树煮二泉水泡茶,招待文人雅士。引起不少名士为竹炉题诗作画,明万历年间,无锡人邹迪光将弥陀殿更名为竹炉山房。

清乾隆帝南巡,曾在此品二泉茶,并赐“竹炉山房”匾额。回京后仿制竹茶炉,在北京玉泉山仿建竹炉山房。太平天国时,竹炉山房毁于战火,现在的竹炉山房是光绪年间建筑的,竹炉山房是乾隆御书诗碑集中最多的地方。

看完这历史底蕴深厚的寺庙后,我徘徊院中,再细细品味千年历史留下的印迹。一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历史风云早已散尽,然而重生后的古寺仍然香烟飘渺,众多的香客在殿前虔诚地祈求,寄托表达心中美好的愿望。

古老与新生在这里完美地达成统一,融合在惠山的绿色之中。走出寺门回首望去,但见绿树森森,如冠如盖,寺庙庄严,巍然耸立,山林与寺庙遥遥相对,互为托衬,不禁脱口赞道:“访游寺庙,苍林森森灵气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