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的根本在于六经八纲整体辨证观
本 期 导 读
仲景认为,人体疾病可以用六经八纲辨证施治。何谓六经八纲?六经是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的五个不传之秘
欲做中医,首先要明白中医的五个不传之秘。
一是要辨证论治。中医是整体辨证,具体来说是从六经八纲辨证,是差异化治病。
对于每个病人,医生首要做的就是从六经八纲辨证,分清属于哪一经哪一纲的病。胡希恕老先生认为辨证是中医的尖端的尖端,是最高级别的学问。
二是要弄通组方,伤寒论中有112个方子,这些方子的组成为什么是这样组成的,要精思善转。
三是要弄通药量比例,组方在量上的科学性经过当代学人的科学研究,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认可,药量比例是中医疗效的最大秘密。
四是要掌握煎煮方法和饮用方法,煎煮和饮用是中医疗效的另外一个重要秘密。
五是要掌握常用药物的药性和使用方法。
《伤寒论》的重要性
中医为什么自近代以来,屡遭人们唾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医缺乏快速和足够的疗效。
为什么会缺乏良好的疗效?其原因就是,第一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伤寒论》,认为《伤寒论》只能治疗外感,不能治疗内病和杂病,抛弃了《伤寒论》六经八纲这一套科学的临床诊断大法,而代之以殊乖大旨的其他理论,从而走上了一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歧路;
现在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甚至是研究生为什么不会用中医诊断?这也是因为我们使用的教材有问题,抛弃了伤寒论中的经典大法,而代之以错乱悖谬的拼盘大法。指导思想既乖,自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了。
第二因为度量衡制度的改变,人们错误地认识了伤寒论原书中的药量,用药量极其小于原量,造成了原来可以「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变成了现在需要数十剂方能有效的糟糕现状。
所以中医没有错,错的是我们从业医者。大家不要埋怨不己知,而是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一剂知二剂已」。我们做好了这个,那么,中医还要不要存在和发展就不是一个问题了。
六经八纲
仲景认为,人体疾病可以概括分为六经八纲之病。何谓六经八纲?六经是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古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一身亦可分为阴阳。仲景认为,人体有三阳病,三阴病。三阳从表到里分别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阳是表,阳明是里,少阳是半表半里。三阴从表到里分别是少阴、厥阴、太阴,少阴是表,太阴是里,厥阴是半表半里。
三阳有三阳的系列病证,三阴有三阴的系列病证。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是由阳及阴,由表入里,病情是逐渐加重的,反之则反。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辨其大纲,表里是辨其病位,寒热是辨其病邪性质,虚实是辨其体质。需要注意的是,仲景所谓的六经并非经络名称。
三阳病一般病人体质都比较好,不容易传变到三阴上。三阴病一般体质都比较弱,慢性病比较多。有一种说法是三阳病死不了人,三阴病难治愈。
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三阳病的阳明病如果是急性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方法不对,同样会死人的,因为阳明大热,将体内的体液全部耗干了,造成三阳三阴同病,多脏器衰竭而死。
三阴病只要治疗得法,饮食讲究规律,同样可以药到病除。至于人到了老年,由盛而衰,由三阳病转入三阴病,这是生理规律使然,纵然神仙也是没有办法的。
作为医生,遇到病人,首先就要进行辨证,属于六经病的哪一经或者哪几经病,属于八纲中的哪一纲或者哪几纲病。没有这样的功夫,就不要给人看病,看也是瞎看,纯粹是蒙的。这也是胡希恕老先生一再谆谆教诲的辨证是尖端中的尖端。
实际上,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如果说中医也有过三关的话,那么六经八纲辨证就是过三关的第一关,任何一个中医业医者都应该过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