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虹桥商务区(闵行部分)“十四五”规划发布!重大项目建设清单在此

闵行区新闻办说,《虹桥商务区(闵行部分)“十四五”规划》已经发布,提出加快重点打造虹桥商务区前湾新中心,形成“双心引领、功能互动”的整体空间格局。重大项目清单同时公布,详见下文↓

“十四五”发展目标

虹桥商务区(闵行部分)作为虹桥主城副中心所在地,“十四五”期间将在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中发挥积极作用。

主要目标:到2025年,虹桥商务区(闵行部分)经济总量、经济贡献度、商务楼宇产出率、服务经济发展质量等显著提升,各类总部企业活跃,国际专业服务配套完善,高端商务活动频繁,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功能初步显现;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功能凸显,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功能承载区初步建成。长三角优质企业总部和高端人才集聚,特色现代服务产业集群效应凸显,长三角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国际教育、国际医疗、国际文体、国际社区等功能丰富完善,产城融合示范效应显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功能明显提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税收总收入达150亿元,楼宇单位面积税收产出达3000元/平米,营利性服务业营收450亿元,企业注册数达36000户,集聚一批领军企业和高端产业,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增长强劲,虹桥商务区(闵行部分)作为闵行北部经济引擎的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凸显。

总部经济集聚优势凸显。一批改革创新举措落地实施,总部经济新优势进一步提升,高能级总部型机构、创新型企业、功能型平台和国际高端人才加快集聚,总部类企业数达400家(其中经市级认定总部4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达4家,建设成为全球高端机构集聚、高端商务活动活跃、国际化专业服务配套完善的总部经济首选地。

进出口商品集散能级逐步提升。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进一步放大,国际贸易功能进一步升级,商品贸易总额达到5000亿元(其中进出口商品交易总额2000亿元),基本建成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地区的要素出入境集散地,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全球贸易和国际交往新格局中的新亮点。

国际化产城融合示范作用初步显现。区域内常住人口达30万人,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新增住宅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9.2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平方米,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90%,形成产业层次高端、城市品质卓越、经典建筑多元、国际配套完善、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的宜居宜业国际化新城区。

“十四五”总体空间布局

“十四五”期间,虹桥商务区(闵行部分)将全面落实“南北联动、双核辐射”空间发展战略,根据两大区域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以及发展潜力,统筹谋划布局,进一步提升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功能,加快重点打造虹桥商务区前湾新中心,形成“双心引领、功能互动”的整体空间格局。
(一)虹桥商务区核心区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面积18平方公里,依托国家会展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两大功能性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吸引总部经济和高端商务集聚,提升完善开放枢纽功能,形成高端商务集聚、枢纽网络完善的枢纽型核心区。进一步做实做强中央商务区核心区,拓展完善中央商务区功能;以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为发展引擎,以嘉闵线为依托,沿线发展总部经济,形成产业集聚,强化申昆路沿线总部经济走廊;在天山西路和沪青平公路沿线原有的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业业态、优化科创空间格局、提升剩余地块土地价值,沿线布局长三角国际总部,打造天山西路和沪青平公路沿线国际总部带。
(二)虹桥商务区前湾新中心
虹桥商务区前湾新中心,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错位发展,重点聚焦公共服务创新示范功能,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主要核心功能承载区,面向国际国内的世界级“会客厅”,引领高品质生活的人民城市样板区,服务长三角和全国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打造成长三角总部经济首选地,国家产城融合示范标杆和绿色开放共享的国际主城。根据区域规划实施和现状建设情况,对于已建、拟集中建设和未来建设拓展的区域采取不同发展策略,形成“10+10+10”区域开发框架。
重点建设区:北青公路以北10平方公里重点开发区域,构建“一轴领地标、两湖聚活力、三环连城水、八片融产城”的总体空间结构,主要承载“国际医疗、国际教育、国际文化、国际体育、国际创新、国际社区”六大功能,围绕前湾公园“C”型公共绿地,着力打造“五分水景、五分城韵”的尚水之城。结合前湾公园,以TOD开发为导向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形成三大组团建设百万方商业商办建筑群,集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同时结合站点设置三组高层建筑群落,与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虹桥国际艺术文化中心等高能级公服设施相互呼应,打造富有经济活力和文化魅力世界级中央活动区,为长三角优质总部企业提供开放共享的展示交流平台。
在区域南部、东部、北部,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聚焦生命健康、文创电竞、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三大创新研发产业集群。产业片区之间布局健康、生态、多元文化共融的第三代国际社区,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文化、体育和医疗服务设施;在产城深度融合的框架下,以不同的目标人群需求为导向,设计典型的工作、居住场景街坊模块,强化功能混合,灵活组合多元的城市单元空间。
品质提升区:北青公路以南的国际社区建成区及北翟高架以北建成区的10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主要对其进行环境优化和功能提升。
研究拓展区:开发边界外其余10平方公里生态空间,主要为城市建设和品质提升预留空间。

“十四五”发展的重点任务

为实现虹桥商务区(闵行部分)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桥头堡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聚焦虹桥商务区(闵行部分)的发展定位,提出“十四五”期间的重大任务。
(一)高标准建设中央商务区,打造总部经济首选地
以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为目标,做强总部经济发展优势,围绕总部企业和专业服务业,形成国内外总部企业集聚、高端商务活动频繁、配套服务和营商环境完善、全面接轨国际的总部经济首选地。
(二)高效率提升国际贸易功能,构建要素出入境集散地
全面承接并进一步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高质量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推动贸易功能向国际交流、平台展示、贸易消费功能升级,做优做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要素出入境集散地,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打造开放共享的国际贸易枢纽港。
(三)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构筑长三角研发总部新高地
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按照“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融合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以生命健康、文创电竞、数字经济为引领的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完善高端服务功能为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能级,加强与长三角的产业合作与资源共享,将虹桥商务区(闵行部分)打造成为辐射带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高品质建设国际社区,构建国际化产城融合示范标杆
坚持国际化品质,持续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打造和服务能级提升,建设高端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国际配套服务设施,构建高品质宜居宜业的国际社区,加快形成丰富的国际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国际化产城融合示范标杆。
(五)高水平推进开发建设,打造绿色开放共享的国际主城
坚持绿色、生态、智慧的发展理念,聚焦规划体系、产业空间、综合交通、城区生态、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高水平推进城市新一轮开发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际主城。
1.对标国际一流水准推进规划建设
推进落实华漕镇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围绕产业功能、综合交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空间、综合管廊、低碳能源、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严格落实《虹桥主城前湾地区规划建设导则》,形成“前湾标准”,作为各类建设项目的指引性文件、基本建设原则和管理依据,指导设计、建设和管理统一理念、统一标准、协同建设,实现虹桥前湾“一张图”管控体系。
2.全面提升综合交通功能
提升轨道交通密度。加快建设机场联络线、嘉闵线、13号线西延伸等既定规划线路,积极推进开展25号线等线路前期工作。重点研究利用 F1线线位增设轨道交通的可行性,加强虹桥前湾与虹桥枢纽之间的交通联系,提升对外交通效率。在虹桥前湾形成具有城市中心特征、可联动辐射周边区域的轨道交通布局。
加强公共交通、静态交通建设。结合轨道交通、中运量、道路建设,推进“一路一骨干”公交走廊线网调整,与轨道交通、中运量形成良好的衔接换乘,提高线路运行效率与公交服务水平。探索林下公共停车场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地下空间试点推进增建公共停车场。进一步推进居住小区、医院、学校的停车共享优化,挖潜停车资源,推广“限时停车泊位”。结合前湾公园建设缝合公园、廊道慢行断点,实现慢行通道全面贯通,提高慢行网络的可达性和功能性。
完善道路交通体系。深化“区区通”建设,着力推进天山西路、申长路、申昆路等联通道路建设。完善骨干道路及重大项目周边配套路网,加快推进“两纵三横”的城市主干路网体系和“三纵四横”的城市次干路网体系建设。
3.营造绿色生态宜居空间
加快建设前湾公园生态地标。依托苏州河上游的生态基底,结合现状水体联通苏州河,高标准规划建设总面积1平方公里的C字形前湾公园,营造多主题、多层次、多尺度的丰富滨水场所和生态景观,形成水绿交融的蓝绿生态网络,建成最具地标性的生态滨河栖息地、最开放共享的市民活动场所、上海主城区内最大的滨河公园。锁定吴淞江生态间隔带9.6平方公里,研究启动“环城公园带”虹桥公园建设,推进新家弄段内的减量化工作和生态修复,提升整体生态品质。
建设开放共享的国际化城市公园体系。以“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为目标,结合空间尺度特点,建设生活社区公园、运动社区公园、休闲口袋公园等多样化社区公园,营造雅致宜居的社区生态环境,形成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的城乡公园体系。在保留生态廊道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开发边界外的土地资源,结合公园增加文化体育类设施。
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复制推广原3.7平方公里核心区重点区域的绿色低碳实践、国家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经验,围绕前湾国际社区等重点区域,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绿色低碳建设、海绵城市、屋顶绿化、地下空间大开发、基础设施先行、三联供集中供能、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等先进建设理念融入开发建设中,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
4.提升城市运行智慧化水平
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内光纤宽带网络、通信基站、通信管道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完成全球信息通信枢纽建设。依托“5G示范商务区”建设,推动龙湖天街、虹桥天地等商务区大型商业综合体与运营商、5G技术方案供应商对接,围绕自身商业定位和特色打造5G+场景的综合体验商场。
努力提升智慧交通管理服务水平。围绕车路协同车联网建设,引入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专注于车路协同和智慧交通出行,利用5G通信及C-V2X车路协同技术,将车、路、云形成互联整体,提升道路使用效率,减少事故发生率,让用户在加油、支付、停车等场景下实现无缝对接
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智慧化实践。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一网统管”平台支撑体系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化模拟城市全要素。

“十四五”重大项目清单

(一)产业类项目(部分)

申昆路片区上盖区域综合开发项目

位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申昆路片区,总投资约90亿元。项目围绕现代服务业、贸易、金融、总部、创新等板块相关业务,重点打造总部经济、高端商务、专业服务等核心功能,并配套酒店、人才公寓。

虹桥前湾在线经济产业园

积极争取市级在线经济试点区,大力吸引在线文娱、在线展览展示、在线教育、在线研发设计、在线医疗等创新型企业入驻。

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二期医疗项目

二期以上海绿叶克利夫兰医院项目为代表的3家融汇国际品牌、医疗专家和技术资源的医院项目基本建成。

上海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项目

总投资预计50亿元。结合上海打造“全球电竞之都”发展战略,根据电竞产业从上游到下游的全产业链,引导各行业的领军企业入驻园区,以期成为长三角经济区乃至全球领先的电竞中央商务区EBD。

(二)功能性项目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永久会址

积极争取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永久会址落地,打造国际一流高层次经济论坛品牌。

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

总规划面积66万平米,加快推动二期约21万平米的展示交易中心建设,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实施、远近结合、先立后全”的模式,建设集“保税展示、商品交易、物流仓储、通关服务”于一体的常年保税展示交易场所,打造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要素出入境集散地、上海购物新地标。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项目

将成为立足虹桥、面向全球的国际技术市场,解决目前跨国技术交易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尤其是长三角技术需求中国际技术和解决方案不足的问题,提升长三角产业的国际化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水平。汇聚全球科技成果信息资源,举办一系列高规格、有影响力的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活动,促进一批国际前沿科技项目转化落地。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新虹桥基础教育实验园区项目

建设华东师范大学新虹桥实验幼儿园、华东师范大学新虹桥实验小学、华东师范大学新虹桥实验初级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知序实验幼儿园等7所中小(幼)学校,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着眼示范的3.0版基础教育实验园区。

虹桥国际艺术文化中心项目

设计建设包括音乐类演艺中心(音乐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特色配套商业等,打造一个功能有高度、建设有标志性的艺术文化综合体。

长三角法律服务中心

打造开放式空间,吸引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各类从事法律培训、法律科技、法律媒体、公证服务、司法鉴定服务、法律翻译服务、海外法律查明等法律服务机构入驻,形成综合性法律配套服务平台。

(三)基础设施类项目

轨道交通建设

加快建设机场联络线、嘉闵线、13号线西延伸等既定规划线路,积极推进开展25号线等线路前期工作。重点研究利用F1线线位增设轨道交通的可行性。

道路交通建设

着力推进天山西路、申长路、申昆路等“区区通”道路建设。加快推进“两纵三横”的城市主干路网体系和“三纵四横”的城市次干路网体系建设。

市政设施建设

推进水务、绿化、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前湾公园项目

计划投资8至10亿元,设计建设形成最大的生态滨河栖息地、最开放共享的市民活动场所和上海主城区最大的滨河公园。

新家弄水系绿地景观项目

作为吴淞江生态间隔带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新家弄段绿化、道路、硬质空间、景观水体、配套建筑、小品设施等建设,推进新家弄村水利护岸工程建设等,提升生态品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