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诗话5:花朝

故乡读书会

  ◆  ◆

  ◆  ◆

余梦楼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何成果,仍乐此不疲。  

  行年八十,不知老之早至。

  

[此图为故乡读书会专用会标]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5:花朝

文|李全修

农历二月,天气渐暖,春梅、桃花、杏花、李花、梨花、紫荆、瑞香,玉兰、蟹爪兰、茶花、报春花、水仙花、二月兰、金盏菊、虞美人、郁金香、风信子等花卉都次第开放,所以二月最重要的节日是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这一天人们会到郊外踏青、挑菜,所以又叫“踏青节”“挑菜节”。

花朝节究竟是二月的哪一天,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认为二月二日为花朝节。李商隐《二月二日》诗注云:“蜀中风俗,二月二日为踏青节。”清人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翰墨记》云:“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宋·张耒有《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诗,刘挚《二月二日》诗云“二月似深冬。雪湿妨挑菜”,贺铸《二月二日席上赋》云“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都是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挑菜节)。

一种认为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又引南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东京(今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花朝,为扑蝶会。”嘉靖《太仓州志》载:“二月十二日花朝,儿女裂彩绡,遍系花果树,曰百花生日。”顾禄《清嘉录》卷二载:“十二日为百花生日……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清·姚福均《铸鼎馀闻》亦云:“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宋·梅尧臣

《和挑菜》诗特地在诗题后加注“二月十二日”,都是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

一种认为是二月十五日,见于《提要录》:“唐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熙朝乐事》说:“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唐末宋初·无名氏所作《满江红 寿溪园二月十三》云“屈指花朝才两夜,祥烟瑞气腾芳郁”,唐末宋初·无名氏所作《汉宫春 庆寡妇二月十九》云“四舞阶蓂(阶蓂即蓂荚,夹阶而生,故名。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草。每月从初一至十五,日结一荚;从十六至月终,日落一荚。所以从荚数多少,可以知道是何日),花朝节后,二月阳春”,宋·钱时《二月望游齐山呈仓使二首》其二云“春到花朝花未多,小梅才作玉婆娑,”,宋·刘公子《虞美人·寿女人二月十一》云“搀先四日花朝节”,则都是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

还有一种分为小花朝和大花朝的习俗。清光绪《光山县志》就记载说:“二月二日,俗云'小花朝’,十五日云'大花朝’。”

其所以有上面这些不同的说法,大约跟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同、各地花信早迟有关。

花朝节的风俗有祭花神、赏红,劝农,郊游踏青。

祭花神、赏红

花朝既是“花神日”“百花生日”,自然就少不了祭花神的风俗。这一天,女子会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同时剪五色彩笺用红绳结在花树上,谓之赏红。还要到花神庙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清·赵芬《金缕曲·花朝为花介眉限寿字》词写女子为百花生日祝寿,求花神护佑自己永葆青春的心理细致入微:

暂辍拈针手。喜今朝、百花生日,牵笺称寿。姹紫嫣红春富贵,尽付东皇消受。正处处、寻芳携酒。蝶粉蜂黄浑未褪(蝶翅上的粉屑和蜂身上的黄粉,在交尾后退去),恰娠梅、嫁杏佳时候。金钱会(唐代宫中撒钱之游戏),休孤负。    纱窗乍启香初透。最多情、娇憨儿女,花幡争绣。不许风欺兼雨虐,暗乞天公护佑。怕一霎、绿肥红瘦。更爇心香重默祷,愿年年、岁岁人如旧。舒化日,共长久。”

清代台湾诗人赵钟麒也有为花祝寿的《百花生日》诗:

二月风光正艳阳,众香国里介(祈求)称觞(举杯)。莺歌似奏长生曲,燕贺同登祝寿堂。灿烂帨(shuì,女子所服佩巾)应裁锦幛,宁馨儿合洗兰汤。花神今日方泥醉,徒费人间作颂扬。

另一清代台湾诗人刘育英也有同样内容的《百花生日》诗:

众芳国里寿称觥,蝶板莺簧作贺声。好趁蟠桃春酒熟,为花岁岁祝长生。

清代著名诗人姚燮《山塘花神庙观祭,代迎送神辞》对祭花神的仪典、风俗记叙得最为细致,因篇幅太长,文字古奥难懂,兹不抄录。有兴趣者可自行搜寻研读。

劝农

《梦梁录·二月望》云:“此日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告谕勤劬,奉行虔恪。”明·管讷《吴农四时歌》其一:“家有田庐泖水东,门前九朵翠芙蓉。邻翁报我田官至,明日花朝候劝农。”清末赵熙《绛都春·花朝双溪看桃花》:“花朝正午,浓艳处,燕子莺儿俱懒。绣陌劝耕,芳树催人春光半。”都反映了这一风俗。

郊游、踏青、宴集

花朝节虽然要祭祀、劝农,但按基本属性,它不是祭祀类节日,也不是农事类节日,而是欢乐类节日,是継元宵灯节之后的又一个欢乐节日。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张灯、赏灯、各类游艺,花朝节的主要活动则是郊游踏青。花朝节期间,天气晴和,花木繁茂,正是郊外游览的大好时节。《梦梁录·二月望》记载南宋都城临安朝花节游览的盛况说;“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湖门外庆乐、小湖等园,嘉会门外包家山王保生、张太尉等园,玩赏奇花异木。最是包家山桃开浑如锦障,极为可爱。”花朝节的主要活动是到大自然中去,游山、玩水、赏花,领略明媚的春光。请看诗人的描写:

今日山城好事新,客来夸说齿生津。喜晴郊外多游女,归暮溪边尽醉人。(宋末元初·方回《二月十五晚吴江二亲携酒》)

晴光上柳条,结伴戏花朝。歌近舟沿岸,人开马度桥。雷峰看塔迥,葛岭弄泉遥。日暮争门入,衣香满路飘。(明·吴兆《西湖春游词七首其五》)

水满园池花满楼,每逢花节爱行游。莺啼燕语萦春思,嫩绿娇红灿晓眸。(明·张嗣纲《花朝漫兴》)

酒旗千丈布青郊,竹下人家半结茅。騕袅(yǎo niǎo,古骏马)乱嘶芳草路,秋千遥在百花梢。行歌宛转清溪答,步障逶迤碧树交……(明·李云龙《花朝》)

膏雨如酥,暖风欲醉,锦绽群芳。郊原蹊径,花气暗浮香。处处红新白嫩,舞丝丝、柳茜微黄。斗春风,枝头蝴蝶,沙上鸳鸯。    景物媚韶光。喜良辰、山融水艳春阳。缓寻芳草,约友载壶觞。扶醉傍花随柳,更豪吟、风月徜徉。愿东君,还怜我辈,收拾休忙。(明·高濂《东风齐着力·花朝》) 

在郊游踏青的人潮中,有两类人最为活跃,一类是青年女子,一类是文人墨客。

由于受到旧礼教的约束,妇女平日不敢轻举妄动,更无随意社交的自由,唯有朝花节这一天才获得解放,能够毫无拘束地外出游览、嬉戏。在这一天她们头戴花饰,打扮得花枝招展,命俦啸侣,快乐地去郊游踏青。清·张景祁《浣溪沙》词对此有十分生动的描写:

晓起修蛾(修长的眉毛)著意描。嬉春女伴隔邻招。百花生日是今朝。    藉草(坐卧在草上)暗挼(ruó,揉搓)群幄(野外所设帐幕)皱,屑檀微衬屧墙(鞋垫)高(本句意思是把檀香屑垫在鞋垫里)。妒他垂柳学纤腰。

到了郊野,就自由快乐地扑蝶、斗草、挑菜、看花。

扑蝶是一种古老的女儿嬉戏活动,后来成为花朝节的一项节目。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一群群姑娘穿戴得花花绿绿,手持纨扇穿行于花丛中,嬉笑地追逐着采花的蝴蝶,成为花朝节一道特有的景观。许多诗词都记下了这一景观:

百花风雨泪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明·汤显祖《花朝》)

春半社来飞燕,丽日花朝。茜裙扑蝶过红桥。(明末清初·尤侗《河传·二月》) 

蓂叶全开且未凋(指十五日,见前笔者括注),众香国里景偏饶。百花生日传何代,二月春花判此朝。扑蝶试看新扇影,鬻蚕应傍旧桑条。东风不为游人住,九十韶华惜半消。(清·永珹《花朝》)

一群群相邀到郊外挑挖野菜,是花朝节的又一道风景,故朝花节又有“挑菜节”的异称。这道风景也被历代诗人摄入镜头:

穿花蹴踏千秋索,挑菜嬉游二月晴。(宋·黄庭坚《次韵元礼春怀十首》)

家乡好,好处是三春。白白红红花面貌,丝丝袅袅柳腰身。锦绣底园林。    行乐事,都付与闲人。挈榼携壶从笑傲,踏青挑菜恣追寻。赢得个天真。(宋·吴潜《望江南》)

  

当代·杨雪窗《挑菜》对挑菜的场面与过程更写得细致入微,令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甥行我前,雀跃导先路。我母殿我后,携篮勤指顾。犬吠过邻闻,野彴(zhuó ,独木桥)横溪度。十步小陂陀,百步略回互(回环交错)。垂杨蘸水轻,临风入樊圃。蒜侣幂春烟,菠曹滴晓露。葱韭分泾渭,参差不知数。采摘动盈把,庄蝶恣来去。萦迂望屋舍,午庖供老父。嘉蔬傲鼎食,嗟哉万钱箸。登盘窥至味,坐接团栾趣。

斗草是女儿郊游踏青的又一项节目。斗草是斗百草的简称,是少女与幼儿喜欢玩的一种游戏,竞采花草,比赛多少优劣。如下列诗词所写:

鸾股先寻斗草钗。凤头新绣踏青鞋。衣裳宫样不须裁。    雕玉镂成鹦鹉架,泥金镌就牡丹牌。明朝相约看花来。(元·洪翼《浣溪沙·花朝》)

深径孩童斗草忙,老人闲坐小茅堂。花红柳绿芬芳处,蜂舞蝶狂过粉墙。(明·李英《花朝》)

二月花朝锦满城,五陵公子粲朱缨。席茵槛转移春去,斗草妆新竞早行。(明·欧大任《洛阳看花六首》)

花朝节是女儿们最快乐的日子,所以又有“女儿节”的别称。

花朝节踏青人潮中的另一大类是文人墨客,他们主要是寻幽探胜,游山玩水,在山水佳处宴集,饮酒,赋诗:

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向人草树有佳色,带郭江山皆胜游。载酒赋诗从此始,它年耆老话风流。(宋·贺铸《二月二日席上赋》)

词客乘春过野桥,草亭烟景正相撩。行边物色都成句,到处诗坛亦挂瓢(指隐居傲世)。鸟弄新声风外细,花含淑气雨中娇。江山莫道无名姓,天与闲情总见招。(明·钟云瑞《花朝会饮池亭》)

寻盟开社日,春事更相宜。围绿添疏径,新红满旧枝。微风香暂歇,积雨艳还迟。况值诗成后,如泥醉不辞。(明·欧必元《花朝社中赏花》)

水国多烟雨,春光一半迟。花从今日得,莺与故人期。浦有沉香气,林多翡翠枝。玉壶携不远,兰若在江湄。(明末清初·屈大均《花朝社集西禅寺》)

花发朝还暮,花时去复回。方将踏青候,又逐看花来。(明·成鹫《闰花朝》)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系列——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4:元宵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人日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元日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立春

余梦楼诗词:

余梦楼诗词集|2018

余梦楼词十五首

(0)

相关推荐

  • 一千年前盛唐女子都这样赏春:祭花行令,参拜花神

    前几天,芍药有悄咪咪透露,我翘班去了西溪湿地赏花,留心的人或许已经发现,那天恰逢花朝节.   花朝节是什么节?有什么传统?没多少人知道,芍药也只是看过文字记录,未曾真正过过花朝节.   但今年,应朋友 ...

  • 花朝月夕时 谁忍不相见 —— 西溪花朝节所见

    花朝节,纪念百花生日的节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是中国汉族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十二或二月十五.二十五举行,节期因各地花信迟早而各异.中国 ...

  • 春来百花开,花朝节开运古俗,有这些~代拜花神,祈求美丽动人,姻缘来

    如今春分已过,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春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自古常用"怀春少女",将春天与初生.美好.情感联系在一起. 告别寒冬,面对这份大自然馈赠的美好, 古人迎春惜春,创造了不 ...

  • 赏花踏青时:一个千年节日在中断百年之后,能否重生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q ...

  • 花朝节的来历和习俗

    <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今天为农历二月十二,也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立春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人日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元日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4:元宵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6:社日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7:寒食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8:清明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9:上巳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出生于1940年,武汉市汉南区人.1960年于黄石师专毕业后分配至刚创办的黄石市教师进修学院(黄石教育学院前身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11:端午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出生于1940年,武汉市汉南区人.1960年于黄石师专毕业后分配至刚创办的黄石市教师进修学院(黄石教育学院前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