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语文重难点考题破解策略
「您在教育上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
点上方蓝标即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语文重难点考题解题策略
文/杨春林
♥♥♥
◎找到答题角度,比组织答案重要,毕竟方向错了,全盘皆输。作答的时候,要学会化繁为简,把叙述题变成填空。比如要求描写一段景物,不用苦苦思索怎么描写,直接聚焦到表达的技巧,描写的手法,分解成动静,远近,高低,多感官即可。
◎掌握一些答题的技巧,不要忽视潜在的得分点。比如问,反复写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答题的时候,肯定会注意到“反复”,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基本要答两层:一是反复(手法)的作用,二是这句话(内容)的作用。
◎赏析语句,要点、线、面(体)系统赏析。点:重点字词,比如动词,比如形容词,比如叠词,比如色彩词。线:用了什么技巧,或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语言特点,炼字,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语言风格;或结构上的作用,在文章前中后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作用。面(体):情感主题,表达效果,阅读感受。
◎咬文嚼字,看清本质,专业解答,下笔有神。提问方式,是答题的唯一指导思想,看清题目的表述。比如,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注意提问方式,不是问作用,而是问离开的原因。所以,答案是:自感技术不如人(技术);自觉羞愧(品行);不遵守行规,难以立足(行规)。如果问,为什么这么写?指向的就是结尾情节的作用了,答案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小说,几乎所有的答案,基本都是在四个要素之间倒腾。比如,问环境或者场景的作用:1.奠定全文的基调;2.营造氛;3.导引人物出场;4.塑造人物性格;5.推动情节发展;6.象征意味;7.深化主题。答案看上去很多,本质却是,环境(场景)对环境(场景)本身的作用,环境(场景)对人物的作用,环境(场景)对情节的作用,环境(场景)对主题的作用。
◎纲举目张,答题要有格局。比如,描写抒情有何特点,基本都是两个角度,正面和侧面,或者直接和间接。直接描写人物,无非是动作、语言、肖像、心理。间接抒情,无非借景,借物,借事(人和典故)。
◎探究题,不要浮于表面,看到现象的背面,努力让答案严谨立体化。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有正面就有反面,有歌颂就有批判。
◎标题的作用。1.线索,贯穿全文,使结构严谨;2.交代了什么,点名了什么;3.给人想象的空间,引发阅读的兴趣;4.升华了主题,提升了内涵;5.以小见大等技法层面的答案。
◎很多高考题目,其实都是源于教材,都能看到课文的影子。比如《看谷子的老人》《小包袱》《武生》初看和教材无关,细看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对应教材”底层的光芒“中的《老王》和《品质》。比如《南墙跟下》,《木香中老去的中国木匠》《小村即景》,写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对传统文化的忧思,教材中”月是故乡明“中的《想北平》《我心归去》《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都是这一类。再比如,2017年浙江高考阅读《一种美味》(诡异的光),杭州二模《蝴蝶》,都能从教材《沙之书》中找到魔幻的影子。切勿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语境真的很重要,务必用好语境。比如让你判断,“颐指气使”这个词用得对不对,如果语境当中出现了“骂人爹娘”这样的表述,那么“颐指气使”就是对的,因为语境告诉我们,可以用贬义词。
◎关于写作,强调两点:审题明方向,表达讲技巧。800个字,没多少内容好写,切口要小,入题要快。论述文,最忌讳的就是不严谨,不深刻,没有自己的思考。不要考验评委的耐心,不要过分自信自己的运气,把每一句话写清楚明白,句与句之间要符合逻辑,让评委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浙江卷越考越细了,类似于“用了什么技巧”的粗放提问越来越少,要学会分解下切。比如,2016年和2017年考了“叙述”,该怎么作答呢?可以这样切割细分:谁在讲,采用怎样的口吻;怎么讲,采用了怎样的角度,顺序,手法等;讲的效果任何,传达怎样的情感和主题。如果考到你陌生的新考点,依样画葫芦即可。
◎从题干当中找到答题的钥匙。比如说,这首诗是情景交融的典范,请赏析。很多同学无从下手,其实,你只要讲清楚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两者怎样实现交融的即可。再比如说,这篇文章“给人以真实的力量”,又有“个性化的表达”,只要从“主题的真实性”,和“表达的技巧”两个方面来阐述即可。
◎语文是感性的,为公平起见,答案须是理性的,作答的时候,务必踩点,分点。切记,胡子眉毛一把抓。一般而言,一点两分,题目答案比较简单,也有一点一分的情况。当然,分点也要注意,颠来倒去讲一个意思,或一体两面,讲再多也只是一点。分点,必须基于不同的作答角度。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喜欢本文,可识别下列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
▼▼▼
杨春林, 杭州市优秀教师, 语文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 杭州市优秀班主任、杭州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 浙江班主任网络研修团队创始人。浙大等多所高校培训讲师,国培、省培授课教师。《班主任》 《新班主任》 等媒体封面人物, 浙江 2015 年教育新闻人物,著有 《变出品牌班》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