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雅生活】下榻处,清风徐来

一天二十四小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会在床上度过,将其定义为最重要的家具,恐怕也不会引起过多争议。若在古代,这简直是不争的事实:毕竟那时候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两项功能。

人类社会最初肯定是没有“床”的,古人会坐在那里?

“席地而坐”暴露了答案:最早的坐具就是“席”,竹席草席不一而足。后来,我们的“地位”不断升高:从地面拔高到了床。比如李白《静夜思》中就有一句“床前明月光”,其中的“床”指的正是“交椅”的前身“胡床”,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马扎”。只是伴随着标准坐具的出现,卧具才正式与坐具“分道扬镳”,但偶尔的“藕断丝连”也不可避免。

古人的卧具,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床”大致有四种:榻,罗汉床,架子床,拔步床。

最名贵的当然是拔步床,据说明朝首辅严嵩最后被抄家时竟然在家中抄出六百多张拔步床......拔步床究竟有多值钱?在明朝,一张普通拔步床,可以买三个有手艺的丫鬟。六百多张是什么概念,很难想象。

相较于拔步床工艺的繁复,“榻”是卧具中最简单的一种,出现的也最早。东汉刘熙《释名》中就有对“榻”的定义:“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狭长低矮,这是“榻”最基本的特征。

“榻”在古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东汉时期,南昌俆孺学识渊博,淡泊名利,愿意助人却不愿为官。陈蕃在江西担任太守时十分敬重他的学问人品,经常拜访或邀请他促膝长谈。为表达敬意,陈蕃还专门为俆孺准备了一张“榻”。每当俆孺前来,陈蕃都会铺陈一新,以供其留宿;俆孺离开之后,陈蕃便将榻高高挂起,直至俆孺下次再来。——我们耳熟能详的“下榻”一词,正从此来。

唐代大诗人王勃在自己的《滕王阁序》中就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之句,以此来赞美聚会的主办者。

再简单的形制,也可以有豪华的高配,“榻”也不例外。《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描写贾府除夕夜宴场面的同时,对贾母的“榻”也进行了描写:

“透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

《遵生八笺》对这种“短榻”有更详尽的描述:

“矮榻......三面靠背,后背稍高如旁傍......甚便斜倚,又曰'弥勒榻’。

显然,贾母的“短榻”,正是这种“弥勒榻”,会有靠背和围栏。不然老人家也说不出“恕我老了,骨头疼,放肆,容我歪着相陪吧”这样的话。贾母的“榻”,称得上是“榻”中珍品了。

贾母弥勒榻精雕细琢,铺陈华贵,胜在享受;读书人的短榻,造型简单,结构舒展,重在陪伴。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矮榻就成为文人隐士的必备家具。或将其安放在禅堂书房,或亭台楼阁,或竹林水边......三五知己相聚,吟诗作赋;亦或读书写诗,独坐参禅,静观山河万物,自得其乐。

对风流名士们而言,榻,早已超越了家具本身,成为他们清高风骨的象征了。

仔细想来,我们对家具的选择,哪一件不是自己内心的写照?

(0)

相关推荐

  • “床”与“榻”

    席地而坐的筵席时代,除了最基本的"筵""席"之外,后来也有略高于地面的坐卧具称"床"和"榻". "床" ...

  • 林海微澜:漫话紫黄之说兴隆09

    (兴隆艺术馆二楼)继续. 无束腰霸王枨画桌前的圆凳. 大美不言. 成器大约10年,伍炳亮先生很欣慰地介绍:这件的包浆是经年使用后自然生成的. 来几张远景.艺术馆二楼的格局. 抚今追昔. 2006年12 ...

  • 古代的床和榻有什么区别?古人睡床还是睡榻?

    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所以床肯定是每个人最熟悉的家具.那么床是什么时候被发明出来的呢?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半坡遗址中就出现了床的雏形,其样式类似于北方地区的土 ...

  • 【当你喜笑颜开,生活自会清风徐来】

    当你喜笑颜开,生活自会清风徐来文字/网络  编辑/思思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可能有开心的笑声,可能有委屈的泪水,可能有成功的自信,也可能有失败的警醒,但无论怎样,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段都注定珍贵.别 ...

  • 究竟拓扑学有多神秘?原来它的定理我们生活中处处在用

    拓扑很高大上?今天的研究解读完全没看懂?其实,它有最接地气的定理-- 定理:你永远不能理顺椰子上的毛. 想象一个表面长满毛的球体,你能把所有的毛全部梳平,不留下任何像鸡冠一样的一撮毛或者像头发一样的旋 ...

  • 如果你的生活正处低谷,那大胆走吧,因为你怎样走都是在向上!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是高晓松的妈妈给儿子的一句话,他写进了歌里,由许巍来倾情演绎,这句话走进了亿万人的心里,成为众人的口头禅,也被很多人用做了微信或QQ的个性签名. 没有人喜 ...

  • 【幽雅生活】捧在手心里的“温暖”

    冬至之后,"冻成了狗"不再是说说而已了.俗话说得好,"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其实,今天的寒冷较之古代真不算什么:毕竟那时,全球没有变暖,尾气也没这么多..... ...

  • 【幽雅生活】诗酒茶花一张“桌”

    书房,根深蒂固地停留在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譬如新房装修,无论是否有读书习惯,我们都会为它保留一间屋.似乎有了它,飘荡了一天的灵魂也有了栖息之所.对古人而言,也是如此. 古代饱学之士最喜欢静坐,一日之中 ...

  • 【幽雅生活】百搭的“几”,如何促成了“拍案而起”?

    以前做老师时,曾与学生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学生:"老师,'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俎'是案板吧?" 老师:"嗯." 学生:"吃饭也用这个案板吗?老师你 ...

  • 【幽雅生活】只要够努力,鲫鱼变金鱼

    <聊斋志异>中记载着"两朵菊花"的故事: 顺天马子才酷爱菊花,因缘巧合认识了治菊高手陶三郎与其姐陶黄英.陶氏姐弟以贩菊为业,马子才不以为然认为是对菊花的亵渎...... ...

  • 【幽雅生活】文百灵,武画眉

    "玩物"是不是真的会"丧志"?大明王朝就有两个典型的例子. 开国之君朱元璋,带着对贫穷的深刻记忆,登基称帝后也相当节俭.当然,富贵起来的明太祖还是为自己保留了一 ...

  • 【幽雅生活】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看这群易患抑郁症的鸟儿

    人群中的聪明人,有什么特性? 认知能力强,领悟力高,精力旺盛,好奇心重......当然,或许还有心思敏感多疑......想想曹操......但林子大了,有一类鸟儿也是如此,它就是我们熟悉的鹦鹉科小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