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悸
心悸是中医病证名,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心脏常见病证。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
西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体虚久病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
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5.药物中毒
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质,引起心悸,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当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证候。
心悸会自愈吗
心悸能否自愈需要视乎情况而定。心悸是一种普遍的病症,一般是在运动过度或是精神处在高度紧张或焦虑不安的状况下能会出现,也有不少年轻人可能会因而出现发慌躁动不安、心跳剧烈、常伴随胸闷气短不适感、头昏乃至喘促,四肢出虚汗或有昏厥的状况,这种是心悸经常出现的病症。
一般来说,如果是在剧烈运动后或者精神过于紧张的情况下而引起的心悸,只要情绪恢复正常后是可以自愈的。但是,如果是严重的心悸,又或者患者的心脏本身是有问题的,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是不会自愈的。如果是经常性和持续性的心悸就一定要引起重视了,注意留意自身的情况。
心悸患者在平时也要注意做好日常的调理来让自己更快康复,尽可能地让自己远离心悸带来的困扰,并让自己的心脏更加健康。首先,心悸患者要注意健康饮食,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要远离不良的饮食习惯。在平时可以多补充一些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这样可以很好地去保护自己的心脏,同时还要尽量不要挑食,做到营养均衡。
其次,心悸患者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在平时有一些人的心情起伏是非常大的,有时遇到一些比较小的事情就容易让自己的情绪暴躁或者是不安,这样其实会加重自己心脏的负担,影响自己心脏功能的恢复,所以如果想要远离心悸带来的困扰的话,那么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状态。
防与调摄
情志调畅,饮食有节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气,增强体质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积极治疗胸痹心痛、痰饮、肺胀、喘证及痹病等,对预防和治疗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1.可以适当练习八段锦中“摇头摆尾去心火”和五禽戏的“猿戏”以及24节气导引养生“夏季节气的动作”。
2.不宜过度劳累,生活尽量规律。
3.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积极配合坚持治疗,坚定信心,有助于康复。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
4.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盐饮食,忌烟酒、浓茶。
5.轻证可从事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重症心悸应卧床休息,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先兆,做好急救准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