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公里磨合:多威征途3900

“ 避震必须适中。如果过软,脚踩扁避震层直接感受地面。而避震过硬时,虽然脚不能感受地面了,但鞋底因为硬而实际上变成了地面。

而过软和过硬的感受,都跟踩动鞋底的力量相关,实际就是跟身体的重量相关。”

最近我对轻量化鞋比较热衷。

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本来基本上以Asics和Saucony的顶/次顶鞋(缓震和支撑都有)为主力,那是在大体重时期必须的措施。

导致眼下这种移情别恋的直接原因,就是去年7月份以后,对新投入使用的一些原来服役规格的跑鞋,感觉不像大体重时那样舒服了,日复一日的刺激,慢慢地,眼光开始瞄向别人了。

来到多威门口,纯属巧合。

早在几年前,就听说过这个品牌,只是当时(现在也是)都有“大神才能驾驭多威”的说法,像我这样的小白(老白)想都不敢想。

直到在碳板之风甚嚣尘上的前不久,在寻找轻量化鞋的时候,遇到了这双“普天下最便宜的碳板跑鞋”,本着试试的好奇,买了一双,在快递还没寄到的时候,光荣负伤。遂一直将其束之高阁。直到今年的2月下旬(24日),还处在腿伤康复期,战战兢兢地去户外跑了6公里多。没想到是本轮开始恢复户外跑以来的最佳成绩(6'11''

),而且还没有出现传说中的那些状况。

这双鞋跑了97公里。由于鞋买大了一号,后面又买了一双合脚的来试验。所以,两双同款鞋累计实际已经超过100公里了。因为比较喜欢,所以,写一篇体会,以便将来自己对照查看。

一、为什么说“大神才可驾驭”

一直以来,所谓“大神才可驾驭”这个说法,我的理解,就是“当小腿力量不够强的时候,穿它跑步会引起小腿疼”。这句话再追根朔源下去,分叉成这样三个小命题:

1、任何小腿力量弱的人,穿什么鞋,跑得超过自己的能力所限,都会小腿疼。

2、与其他自己穿得合适的鞋相比,避震偏硬的鞋,会更容易导致小腿疼。

3、与其他自己穿得合适的鞋相比,避震过软的鞋,跑动中地面力量直接作用到脚底,同样会更容易导致小腿疼。

我的体会,避震过软和过硬,都有“脚直接踩地面”的感觉。所不同的是,避震过软时,是体重把避震层踩扁,脚真实地感受地面。

而避震过硬时,脚虽然无法通过鞋底去感受地面,但鞋底本身,却像地面。

我不是大神,但是我因为从小从事的其他体育项目的习惯,比较喜欢脚底对地面的感觉清晰一点的那种体验。这点跟鞋底本身的脚感软硬其实没有关系,而跟体重与鞋底的支撑力之间的平衡程度有关——说到底,还是性能高低和体重大小的关系。

举个例子说:轿车的避震按照承载100多斤的重量来设计,我们坐在轿车里,就比坐在货车车箱里舒服。而一头大象,如果用轿车那样避震强度的车来运送它,任何一个过坎、颠簸,都能令它苦不堪言,只有大货车那种更大强度避震,才能化解来自马路不平,所给它带来的颠簸。

再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家里穿海绵底拖鞋,感觉脚底舒适的同时,又能感到来自地面的反馈。但是到马路上行走,就不喜欢穿海绵底拖鞋外出,因为无法避开来自马路路面不平所带来的硌脚。

在家里,乐意让脚感受地板,所以能够被“踩透”的海绵拖鞋,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但在街上,我们不愿意感受路面,所以海绵拖鞋就不称职。

所以,小腿疼不疼,脚难受不难受,其实是自身脚和小腿的力量和对来自地面的冲击力,是否平衡的关系。我们见到顶级大神,光脚(相当于额借助外界的缓震=0)也能跑马拉松,就是自己力量足够强大,以至于完全可以与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相平衡。

我曾经冒冒失失地穿着Nike Free-Run跑过一次半马。我们知道,Free Run的设计是“如同赤足”,跟穿海绵拖鞋差不多。它的脚感软绵,但在大体重的压力下,支撑和缓震能力被最大限度地压迫,近乎失去,脚几乎能直接感受到地面。所以,那场半马跑下来,对我来说就很辛苦,也感到小腿疼。

这是缺乏必要的知识,没有穿对鞋的反面例子。

二、硬弹和软弹

说这个话题之前,先跑个题。

年轻的时候,练习对抗性项目,我的技术动作更多地是用腿。就对抗项目来说,没有练习过的人,可能无法想象:会做一个动作,到该动作能用于有效击打,有很艰苦的训练路程要走。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对“击打到目标身上”的感受要了然于胸。这是一个跟“距离感”、“击打时机”等等概念,都相关的课题。

照片为老威本人当年

问题来了,要反复体验“击打到对方身上”的体验,在应用器材时,怎么体会?

以侧踹这个动作为例,老师说:不要在墙上去练习,因为墙是死的。可以找棵大树去体会,树是“弹性”的。在馆里练习,可以体会有人在后面扶住吊袋(沙袋),和不扶住吊带,有什么不同。

这个例子中:踹墙:无弹性。踹中等大小的树&队友扶住的吊袋:偏硬的弹性。踹小树:极软弹性。踹自由摆动的吊袋:不牵涉弹性问题。

我们回到鞋的问题。体重很轻而支撑、缓震性能顶级的鞋,如同踹墙。大体重穿性能极弱的鞋,如同踹小树,一踹就倒——与一蹬地脚底就感受路面上的小石头类似。

多年来,走路,我都偏向于“薄底快靴”——少缓震,脚底韧,能感受地面的这种感觉。

多威3900给我的感觉,就现在的体重来说,恰好是那种“硬弹”的感觉。——硬弹不是踹墙的那种“死”,而是踹中等树的“弹”。

三、说说试用体会

本轮最长的一次距离,就是穿着3900跑的15公里,短期内也不敢跑更长了。希望本月结束能彻底复原。

1、鞋轻。相对于以往一直穿的300克以上的鞋来说,245克的鞋,当然能明显的感受到不同。元旦开始如履薄冰的恢复跑以来,从8分多配速,到7分多,6分多。唯独穿多威3900的每一次跑,多在6分以内(现在算比较极端了,不能再快了。)而心率是150以下。跟鞋轻肯定有关系。

2、关于缓震。所谓“非大神小腿疼”,说到底,就是缓震性能弱的另一种说法。本来,鞋轻与保护性能弱,是天生齐头并进的(就同一厂家而言),但是,客观地说,这双鞋的缓震性能,其实并不弱。

关于3900缓震性能并不弱这句话,我觉得有必要做两点交代:

(1),作为最近的主力鞋,买来的时候偏大一码,所以,我把“非常韧弹”的一双Nike Lunar的鞋垫,给它加了进去,变成了双鞋垫,并且穿厚的跑步袜。这两个“调校”动作,一定会改变它的性能,使其偏向于更加缓震。

(2)它恰好与我现在减轻了的体重相适配,使得它的缓震与身体处在平衡点上。

(3)平心而论,我由于长期做扎马和弹跳的动作,小腿力量的确也不差。

3、鞋型。前掌较宽,中足紧凑。这应该是非常符合跑鞋的特征。中足紧凑而稳定,对于跑动中的“跟脚”很有帮助——这点后面还会再说。

4、脚感。这点是我说它是目前最得我意的主要原因。

我的脚型是脚外侧落地、轻微内翻型脚,我“前掌落地”时,严格地说,是靠近中足位置的脚外侧落地。有时候,也跑后跟落地(后跟外侧落地)。无论是哪种跑法,都有一个落地后,脚“向内侧掩盖”的动作(瞬间),这个过程中,鞋底的滚动感觉非常好。

这种感觉只能自己体会,每个人感受都不一样。由于鞋的轻量化,因此鞋底的前后落差并不大,官方没有给出数据,目测也就6-8之间,所以,后跟落地时,明显比原来几双“N大名跑”的慢跑鞋舒服,滚动很自然。

之所以会有机会体验足跟着地——过去基本都是前掌着地——完全是因为腿伤未完全康复的缘故,跑动中随机根据“怎么舒服怎么来”的原则,在时时变换的。如果是以前那些12mm落坡的鞋底,就很难跑出脚跟着地来。

5、抓地性。这点实际测试过了,不必担心。在有小潮湿的地方,都可以正常跑动,不滑。

6、关于碳板。老实讲,有人说碳板的弹力,导致速度加快。这点我一直存疑,如果确凿,那就有比赛作弊的嫌疑。碳板的好处,我个人体会,是增强了中足的稳定性,尤其在转弯时,脚适度倾斜的情况下,感觉内侧的脚可以借助鞋的力,很自然就转过来了,这可能跟碳板有点关系。没有碳板的同厂其他版本,转弯时可能有鞋挤扁了、靠脚在转弯的现象。这种感觉很轻微,甚至不排除是心理作用。

7、关于鞋码。我42的鞋码,过去穿A/S/B的鞋,都是42.5,多年不变。第一次买本鞋,42码,偏大,第二次买41码,正好。

虽然我“趁机”加了高弹鞋垫,加上穿厚的跑步专用袜,调校成非常舒适的、缓震更强的鞋,某种意义上说,在我腿伤未好透,心里有点打鼓的情况下,穿它去跑,强化了信心。但是我还是建议买合脚的——后来穿合脚的码数去跑,两相对照,得出此结论。

(1)加鞋垫是不得已,我说过我小腿力量不错,Free都跑过半马,正常情况下,不需要靠额外的增加缓震。而且,因为轻量化,鞋帮不高,加了鞋垫后,脚穿入的感觉就更浅了。

(2)大小差一码,鞋口大小就有区别,因此,在上一条“变浅”的因素外,较大的鞋口也会增加滑脱感。好在中足紧凑而不挤脚,可以将鞋带扎得比较紧,从而改良因为大一码带来的滑脱感。

四、总结

总体来说,经过一番寻摸,目前这是比较合我心意的一款鞋。就眼下来说,比刚开跑了150公里、在鞋柜里吃灰的A/B两家的各一双顶、次顶鞋,更喜欢一些。

但是,这并不形成推荐。理由是:

1、可能并不适合大体重和初跑者。网络上,专业队和学生很多穿这个牌子,猜想他们大部分符合“非大体重”,“非初跑”这样的条件。否则,现在的学生群体可是高消费群体,他们没有理由本着节约而去选择它,猜想还是因为“合穿”的原因。

2、一定要买合脚的。因为它的后跟包裹设计简单,甚至不如3515(一双更轻量化的鞋)的后跟,在包裹性上比后者还欠缺一些。一旦大了,比较麻烦。一般比正常尺寸小一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