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辨弄懂三阳病
一文辨弄懂三阳病
小编导读
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学习中医需熟知《伤寒论》,本书以六经辨证为纲,详述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基本情况、治法、方药等。其中,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三阳为病是怎样的呢?跟着这篇文章的总结来学习一下吧——
一、太阳病基本属性
病位(病邪反应的部位):太阳病是三阳之表病(证)系统,病邪所反应的病位为三阳之表,表指的是人体肌腠皮毛、四肢百骸及上焦。
不论是外邪袭表、束表,还是内伤病证变化而症状反映于表位,病机属于阳热脉证的病证,皆从太阳表证来论治。
病性(病理属性):太阳病(证)性质属于热。此“热”为“阳”的属性,所以称太阳病为表阳热病,这个热指的是太阳的卫气津液充足(正气盛)趋表抗邪,而不是阳明的邪热盛。
病态(病理状态):属于在表的实证。此“实”,是卫气津液聚集抗邪,正邪充实或相对充实、交争较剧的证候表现。
太阳病提纲证:《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特征:主表而统营卫(津)。证见恶风或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等症状。
太阳病病机:外邪犯表(或无外邪而内伤证变反应于表),营卫失和。
太阳病核心病机:卫表郁滞。
太阳病治法:辛温解表,汗法。
二、阳明病基本属性
病位:阳明病病位是三阳之里,病邪所反应的病位为三阳之里,里指的是“胃家”,即人体的胃(肠)系统。胡希恕先生说:“阳明病,即里阳证,病邪充实于胃肠。”(《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胃家”的含义有二:
一是泛指胃肠。《灵枢·本输》篇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由此可知,古人将运化食物的整个系统统称为“胃家”。
二是指五脏六腑的“腑”。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腑”,还当涵盖“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特别是“奇恒之腑”中的脑、髓与阳明病的关系密切。
脑,又名“髓海”,居于头颅内。《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说:“诸髓者,皆属于脑。”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脑为元神之府。”这些都说明脑是精髓和神明汇聚生发之所,支配神经意识思维活动。
阳明病承气汤证中的“谵语”“发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以及桃核承气汤证中的“其人如狂”等证候,都与阳明热盛,脑之元神意识不清有关。
病性:阳明病(证)性质属于热,为“阳”的属性,所以称阳明病为里阳热病,这个热指的是阳明的邪热内盛。
病态:属于在里的实证。此“实”为邪实,是里热津伤燥结,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阳明外证,或燥烦满实大便难等阳明里实证。
阳明病提纲证:《伤寒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特征:主胃家而统气津。
阳明病病机:里热亢盛,热盛津伤,热实内结,阻滞气机。
阳明病的核心病机:实热伤津。
阳明病治法:热者寒之,故用清法、下法。
三、少阳病基本属性
病位: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病(证)。病邪所反应的病位为太阳阳明之间,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调和太阳与阳明,其证属于“半在里半在外”(《伤寒论》第148条)的阳证。
病性:属于半寒热偏于热。寒热往来,休作有时。
病态:属于半虚实而偏于实。少阳病主要是外感病(证)或内伤杂病(证)发展变化或传变过程中呈现的一种里热不太盛,正气不太虚的格局。
少阳病提纲证:《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特征:主胃气、表里、三焦而统气津。立极于胃气,处主腠理,内主三焦,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证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
少阳病病机:表里、三焦胃气不和,气机不利。
少阳病的核心病机:胃气不和,津液不布而表里、三焦气机不利。
少阳病治法: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