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27课:写“寄托”这个词,用“託”和用“托”?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四个汉字:“譞、誧、諰、託”。在现代汉语中,“託”简化为“讬”,后又与“托”合成一字,“托”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入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因此“托”是本课的重点汉字,需要加强记忆。四个字的详情如下:
1、譞。读xuā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譞,慧也。从言,圜省声。”形声字。本义是聪慧。《玉篇·言部》:“譞,慧也。”《广韵·仙韵》:“譞,智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聪慧)
本义之外,譞还指多言。《集韵·先韵》:“譞,多言也。”
譞的小篆写法如图:
(譞的小篆写法)
2、誧。读b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誧,大也。一曰人相助也。从言,甫声。读若逋。”形声字。本义是大话。另有一义说:誧是人们相互帮助。
两个本义,其一,大。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誧)言之大也。与吴誇略同。”即誧的意义,同吴地方言中的“誇”。《玉篇·言部》:“誧,大言。”
其二,人相助也。即帮助,辅佐。桂馥《说文义证》引《文字音义》:“誧,助也。”现在这个意义的誧,写作“辅”。
本义之外,誧还有规劝义。《广雅·释诂四》:“誧,谏也。”还有谋略,谋划义。《广雅·释诂四》:“誧,谋也。”以上意义,典籍均未见应用实例。
誧的小篆写法如图:
(誧的小篆写法)
3、諰。读音有三:
(一)xǐ。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諰,思之意。从言,从思。”许慎认为諰是会意字,本义是言且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言、思,思亦声。”认为是会意兼形声字。又云:“《广韵》:'言且思之。’疑古本作'言且思之意也。’方言而又思之,故其字从言思。”总之本义就是边说边想。
徐锴《说文系传》:“从言,思声。”他干脆认为只是形声字。
本义之外,諰又有其他用法,如:
(1)恐惧。《荀子·强国》:“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杨倞注:“諰,惧。”所以说:安闲而又治理得很好,政令简约而周详,政事不烦乱而有功绩,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秦国就类似这样。虽然如此,却仍有所畏惧啊。
(2)直言。《集韵·止韵》:“諰,直言。”(3)语。《集韵·海韵》:“諰,语也。”又同“葸”,《字汇·言部》:“諰,与葸同。”
(二)shāi。语失。《广韵·佳韵》:“諰,语失。”
(三)āi。呼人之称。《集韵·皆韵》:“諰,呼彼称。”
諰的小篆写法如图:
(諰的小篆写法)
以上三字较为生僻,了解即可。
4、託(讬)。读tuō。《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寄也,从言,乇声。”形声字。本义是寄托。实际上,这个字也是声中有义。乇本表示草叶寄托在根茎之上,託就是将意思寄托在言语之中。
关于这个託,简化后写作“讬”,用法与现代汉语“托”相同。《说文解字》无“托”字,“托”字是宋以后的后起字,意思是“以手托物”,两字并非一字。但简化字中,将“託”与“托”归并为一字。所以,在现代日常书写中,两字常常通用。但如果细细考究:“托”的异体字可以写作“託(讬)”,而“託(讬)”的异体字不能写作“托”。因此,在实际应用写到“寄托”这个词时,如果是写文言文或篆刻、书法,用“託”,白话文和日常书写,用“托”。
比如赵之琛:“托兴毫素”一印,用的就是“託”:
(赵之琛:托兴毫素)
“託”的本义是寄托。《方言》卷二:“凡寄为託。”《楚辞·招魂》:“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託些。”灵魂啊,你回来吧,东方不可以寄托。《史记·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大凡人活着是因为有精神,而精神又寄托于形体。
(放孔明灯,寄托情思)
“託”还有其他用法,如:
(1)凭借,依靠。《玉篇·言部》:“託,依凭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猎者,託车舆之安,用六马之足,使王良佐辔,则身不劳而易及轻兽矣。”打猎的人,凭借车厢的安稳,依靠六匹马的脚力,用王良帮助驾车,那么,毫不费力就可以轻易地追上轻捷的野兽了。
(驭马车画像砖)
曹丕《典论·论文》:“不假良史之辞,不託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不必凭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依靠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魏文帝曹丕)
(2)托付;请托。《古今韵会举要·药韵》:“託,委也;信任也。”《论语·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可以把幼小的孤儿和国家的命脉托付给他。
(3)假托。《正字通·言部》:“託,寓言也。”《后汉书·姜肱传》:“见肱无衣服,怪问其故,肱托以他辞,终不言盗。”(郡吏)看到姜肱没衣服,怪问其故,姜肱托以它辞,始终不说出强盗之事。
(4)夸。《类篇·言部》:“託,誇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託的小篆写法如图:
(託的小篆写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