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方位辅导

30年语文工作者2021-03-25 07:28:37

一位即将高考的学生曾这样描述过他的心境:高考的日历正一页页撕下,离宣判得越来越近,或入天堂,或入地狱~我一日一日在缺氧的书堆里喘气,等待解脱的那一天~~~或许这段话有点恐怖,但我相信其中的心境和大家差不许多。大家一练刚刚结束,心灵上像经过了一次洗礼,大体清楚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了应该努力的方向。离高考还有不到两个多月的时间,根据大家一练后自己写的总结,以及我们和老师交流时,老师对同学们现状的描述,再加上我们自己当时的经历和感受,我们对大家在备战高考期间存在的噶中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辅导之备考篇

考前紧张焦虑

研究证明,绝大多数人在临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或焦虑,属于焦虑反应,是正常现象。适度紧张可以维持一定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也就是说,在考试及其准备过程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丝毫不紧张焦虑的同学反而很容易大意失荆州,而过度焦虑的同学则会对自己形成一种抑制作用。考试焦虑是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过度焦虑的同学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忧虑,紧张,不安,失望,行动刻板,记忆受阻,思维发呆,并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变白,皮肤冒汗,呼吸加深加快,大小便增加。

当你有焦虑情绪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腹式呼吸法:先做两个深呼吸,然后用力吸气直达腹部,维持3秒,缓慢呼气,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尽量缓慢地重复多次深呼吸,辅以暗示:吸进新鲜空气,把疲劳和紧张排出体外。

神游法:闭上眼睛,幻想一个向往已久地方。可能是某旅游胜地,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草原,自由翱翔的雄鹰……也可能是自己喜欢的城市、国外小镇等等。此时,人完全陶醉在醉人的风景当中,身心放松,大脑也得到了休息。

肌肉放松法:闭上眼睛,做3个深呼吸,体会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从紧张拉伸到酸软放松的感觉。尤其注意头部和眼部肌肉的放松

关于浮躁

步入高三复习备考阶段,部分学生感觉学习没有效果,有时又患得患失,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担忧等等,其实,这都是一种浮躁情绪在作怪。“浮躁”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浮躁心理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经常性的表现为“想不到”、“坐不住”、“听不进”、“管不牢”、“忙不停”、“长不了”。“想不到”: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不知道该做什么,什么先做、什么后做,甚至手足无措,一会儿看看这本书,一会儿看看另一本;“坐不住”:在课上找各种借口下位子,或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听不进”:对课上老师讲的知识无兴趣,或自搞一套,或哈欠连天,根本不管老师讲什么;“管不牢”,废话连篇,沉迷于侃大山;“忙不停”:兴头上来时,马上动手去做,乱忙一气,希望“快刀斩乱麻”,一下子把事做完,却常常忙中出乱,甚至殃及他人;“长不了”:在老师批评和考试后,短时间内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几天之后,依然故我,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心气浮躁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使人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睡眠障碍、神经紊乱;急功近利会导致心理紧张、烦恼、易怒,减低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浮而不实使学习无法深入,仅局限于表面,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大部分考生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内出现浮躁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因为,离高考越近越是看到自己的很多不足,离自己的期望目标越远,或者尽管很努力,成绩依然没有起色,着急但不知所措。自然会出现心理浮躁的现象。这时候,我们建议你们,暂时放下具体的高考目标,将目标改为:尽其所能,尽力而为,顺其自然,不计后果。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为自己制定一个阶段性目标,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要相信之所以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或无效努力。当你感到内心浮躁,学不下去时,放下笔向外看看周围的景色,尝试着做几次深呼吸。同时,你还要时时刻刻发现自己的进步,这样你就会继续奋斗的动力了。

  你要明白,考试的作用是为了让你明白自己究竟哪里有不足,哪里还可以进步,而不是跟别人比较,看别人多厉害。

考前精神萎靡学业懈怠

懈怠行为是人们为了缓解心理压力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懈怠时间的长短和程度轻重,恰好反映出一个人承受心理压力能力的强弱。能力强的人会在暂短的懈怠之后及时调整自己重新进入振奋的状态,而承受心理压力能力弱的人,则要依赖于外力摆脱懈怠状态,靠外在的激励和监控力度才能坚持进行难度大的学习。

懈怠的主要原因:1、考学前高强度的学习带来的身心疲惫。2、学习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挫折,感觉难以克服。3、“心理饱和”现象。做事效率下降,韧性、耐力减弱。一些优秀考生说:“不是烦躁,也不是没信心,就是复习不进去了。”一些成绩较低的同学说:“我就这样了,靠这十几天的复习也不会提高,没必要怎么复习了。”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说:“该看的都看了,做了也考不到,太熟悉,没有新鲜感。”这正是“心理饱和”现象的典型反映。

应对这样的问题,你可以:1、适当减少复习时间,增加放松、锻炼、散步时间,不打疲劳战。2、积极暗示与自我激励。豁达、从容,坚信复习什么都会有收获,皇天不负苦心人。3、变换复习形式。重新制订目标,例如:比目前提高20分,然后积极寻找,这20分我可以从哪些学科得到。把复习过程变得有趣些,例如,做数学题时想象自己是秃头的数学老师在演示;背诵时与同桌合作,想象自己在进行有奖竞答游戏。

自主学习效率很低,该怎么办好呢?

自己复习的时候效率不高,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这里我介绍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背水一战法。

  这里所说的背水一战,不是指在高考兵临城下的时候,临时突击,因为面对高考,靠几天的突击复习是无法侥幸过关的。这里指的是一种背水一战的心态,这种心态很有价值。当一个人遇到时间限制时,大脑会空前兴奋,全身心都投入到当前的活动。如果我们人为将复习时间缩短,就可以调动全部潜能,进入高强度、高密度的记忆状态,由此大大提高单位时间的记忆量。实践表明,这种人为制造紧张空气的方法很有成效,尤其适合有你这样困扰的同学。具体做法如下:

  1、自主学习时,面前摆放一块手表,让自己时刻可以了解时间。

  2、将学习任务具体化。不要只是笼统地规定复习时间,如8:00—9:00复习数学,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具体复习什么内容呢?如果没有要求,那么即使只是对着数学书发呆一个小时,也是按照计划进行了,但是却没有实际收获。学习内容具体化,就是要规定出学习的具体任务,具体到做几道数学题,背几个定理这么详细。

  3、对每一项具体任务限制具体时间。例如,一道数学选择题,给自己规定在5分钟内完成。一道数学计算题,要求自己在10分钟内完成。提醒注意,给自己规定的具体时间要合理,不可以太宽松,也不宜太紧张。太宽松起不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太紧张会增加挫败感。

4、给自己计时。例如,即将做选择题时纪录下面前手表的时间,然后再开始做题,完成题目时看一下手表,看自己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并纪录下完成的情况。

如果你能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不仅能够提高你固定时间的利用率,而且能获得明显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怎样强化我们的自信心?

1、高考目标期待适当。具有自信心的人,总是在审慎权衡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定出经过一定努力即可实现的目标。他所定的目标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期望过高,总是达不到,有损自信;期望过低,不费吹灰之力即能达到,自然谈不上树立自信心。他既有长期目标,又有短期打算。

2、正确的比较。每个考生的实力与心态不一样,确定的高考期待值也不一样。有的考生盲目与比自己学习实力强的同学攀比,这样会挫伤自己的信心。我们和暂时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比,应该看到自己的差距;和暂时成绩落后于自己的同学比,则可增强自己的信心。

3、要有具体的努力。每个人都渴望梦想成真,成功似乎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放弃努力。其实,我们不必想以后的事,一年甚至一月之后的事,只要想着今天我要做些什么,明天我该做些什么,然后努力去完成,就像那只钟一样,每秒“滴答”摆一下,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浸润我们的生命。

4、要有坚强的毅力。爱迪生认为具有自信和坚强意志是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他说“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改变,而最终会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5、加强实力。考试信心是建立在考试实力基础上的。因此,加强复习,提高实力是强化信心的重要措施。 如果只是成天嘴上念叨着,却没有落到实处,那自信心也不会从天而降。正所谓“樱桃好吃树难栽”。不打时间战,不挑灯夜战,注意提高复习效率,建立知识网络与体系,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有助于强化高考的信心。

6、积极自我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强人的信心,消极暗示能降低人的信心。考试前学生受到的消极暗示很多,因此特别要注意消除消极暗示影响。

每天花两分钟闭上眼睛,全身放松,回忆以前成功的经历,想像自己是一个成功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会发现自己的某些态度或行为已开始发生变化。你变得比较果断,比较轻松或比较热情了。

7、挺胸抬头,步伐加快。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动作相一致。人在高兴、充满信心时就会挺胸抬头,走起路来很有精神,步伐稍快而有力;人在沮丧、缺乏信心时,就会无精打采,走路缓慢无力。考生可利用人的内心体验和自己的行为动作一致的原理,每天走路挺胸抬头,步伐稍快。经常这样做,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

考前头脑发“木”怎么办?

高考临近前的复习阶段,不少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上课无精打采,容易分心;看书头昏脑胀,不易记住;平时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等。此类现象就是常说的头脑发“木”,它严重地影响了考生的考前复习。从心理和生理角度看,其形成原因如下:第一、思想压力影响。考期的逐步临近,学校和家庭的严格要求、同学间的相互竞争以及对自己前途的考虑,都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思想压力,从而导致大脑皮层机能失调,记忆力下降,头脑发“木”。第二、缺乏自信心。少数考生胸中无把握,对考试信心不足,甚至悲观失望,这会使大脑的活动大大降低,以至发呆发愣。第三、用脑不科学。有些考生只顾拼命复习功课,放弃了正常的睡眠和必要的文体活动时间,长期打“疲劳战”,结果整天头昏脑胀,学习效果很差。第四、复习方法单调。如果长时间内用同一种方法复习一门功课,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就会形成保护性抑制,影响记忆效果。

  要克服头脑发“木”的现象,一是要端正对考试的认识。考试是对知识的检验,不是“命运大决战”,也非人生终极点。在前方的地平线上,成功与失败同样是开始。二是要树立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无数事实证明,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谁树立必胜的信心,谁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三是复习方法要多样化。文、理搭配,阅、听、读、写结合,避免枯燥、单一的复习方法,这样会提高记忆效果。四是要充分利用大脑的“最佳时限”,学习和休息巧安排。当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时,要抓紧学习;当头脑疲劳时,可睡觉休息或做适当的户外活动,以使脑神经细胞恢复正常。那种考前通宵达旦复习的方法,绝非良策,往往会前功尽弃。

高考复习被困“高原”怎么办?

相当多的人在复习过程中尤其到了临近高考的那段时间常出现一段时间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有时头脑昏沉,心情烦躁,感觉学习无法向前推进。其实,这是高考复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这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在心理学被称为“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考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造成中、高考复习阶段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

1、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不少人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

2、未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有些人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因此你们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与策略,适当地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和策略进行调整,就会走出高原期,学习成绩就会有新的提高。

3、题做得过多也做得过乱。有的学生不仅做老师布置的卷子,而且买来很多卷子做,做得昏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没底,造成学习成绩不能提高,复习效率降低,出现高原现象。对于这种情况,你们应集中精力和时间做老师布置的卷子,精力集中,心平气和做老师布置的东西,就会逐步提高学习效率。

  高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还是会提高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成绩到了极限。对于你所出现的高原现象,你也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加以适当的处理和调节,高原期是很容易过去的。以下策略大家可以借鉴。

1 。激发学习的“兴奋点”。如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目前的资源有哪些?我面临的困难是什么?我能依靠的力量有哪些?”针对目前的学习状况,重新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简单目标,使自己清楚今天做什么?这一周做什么?这一个月做什么?对自己所做的事如何检查?如何反馈?如何奖励和惩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要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此时你就有了行动的激情和欲望,你学习的“兴奋点”也就被激发出来。

2、调节心理状态。随着高考复习进程的深入,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是“家常便饭”。分数的刺激往往会使你情绪低落,无脸面对父母,产生内疚、自责和自卑。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这些小考、大考的目的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检查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吗?考得不好,说明自己掌握知识还有不少缺漏,需要进一步去补习和完善。让考试成为一种动力,而不是产生畏惧和自卑的理由。

3、优化学习方法。在不同的复习阶段,运用的学习方法各有侧重。以化学为例,第一阶段复习中,重点是阅读教材,梳理知识,按知识主线整理出知识结构关系图。第二阶段的复习中,重点对基础知识、难点知识、考点知识作反复练习,巩固训练。第三阶段的复习中,重点对学科渗透、知识拓展、信息分析利用等方面的训练。

4、强化身体素质。高考复习是一种艰苦紧张的脑力劳动,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合理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只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快乐的心情,才能保证自己“日有所获”,“高原现象”也就被你所克服。

高考辅导之生活篇

俄国的彼得一世每天只睡5小时,爱迪生只要睡2~3小时就能恢复精力,拿破仑有时只要靠在树上打个盹就能消除疲劳。缩短睡眠时间,花时间多温习功课,是否也适合考生呢?

  爱迪生、拿破仑等成功例子只能算是个别特例,并不适合于每个人,特别是考生。考前要保证睡眠质量为主,保持大脑的清晰,考场才能更好地发挥。仅仅依靠考前的加班加点,甚至牺牲睡眠时间来复习功课很难达到效果的,有时候适得其反,让考生上课注意力下降,思维迟钝。长期睡眠不足,会引起体质下降,引起判断力减弱,思维迟钝,协调功能不良,甚至会导致神经衰弱,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从心理学角度看,睡眠不足可造成心理疲乏,情绪容易不良变化等。

睡不好肯定影响考试表现,干脆多花点时间睡觉,休息好,状态才好?

  其实,睡眠时间不等于睡眠质量,睡得多不代表睡得好。睡懒觉的人睡眠中枢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而其他神经中枢由于受到抑制时间太长,恢复活动的功能就会变得相对缓慢,因而会感到终日昏昏沉沉、无精打采,甚至智力下降。不能企图用长睡眠来代替低睡眠质量,一个好质量的睡眠,即使只是5~6个小时也足矣。而睡眠质量的好坏与基因、个人习惯、环境等因素有关,家长确实可以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如少噪音、黑暗、床褥清洁,床垫软硬合适),让孩子获得高质量睡眠。

想睡就睡,不想睡就复习,自然放松才能考出好成绩?

按照平常生活规律,按时休息,按时复习才是最好的。随意更改生活规律,很容易适得其反。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很长的时间,随意打乱既有的习惯,企图通过考前“三把火”是很难达到好睡眠要求的。

中午有必要睡午觉吗?

中午一定要睡午觉。上午紧张的学习已经让我们“牺牲”了好多脑细胞,如果中午不休息,大脑会出现自动抑制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要午休。这里的午休不是指趴在桌上休息一下,而是指真正意义上的睡觉。一要躺着睡,尽量创造躺下睡觉的条件,只要躺下睡一会,身体才能得到休息,大脑才能恢复供氧。二要闭眼,闭上眼睛睡,排除外部的一切干扰,使身心得到全面放松。人最容易入睡的时间是在早上起床后8小时,或是晚上睡觉前8小时。健康的午睡以15到30分钟最恰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时间若太短达不到休息的要求,时间过长,醒来会有轻微的头痛、全省乏力,而且这时候也不容易醒,直接影响到下午的上课效率。

为了多学会习或多睡会觉不吃早饭?

早餐是人一天中的第一顿饭,对人体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不吃早餐的同学,往往在10点左右感到饥饿,由此分散了上课的集中力,影响学习。而且,不吃早餐的同学容易暴躁,对保持身心愉快有很大影响。在现有的条件下,同学们最好每天早晨都吃一个鸡蛋,喝碗粥。

如何应对家长的压力?

造成学习压力大和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父母的期望过高。不少人说:“父母对我们真的非常关心,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千叮咛万嘱咐,精神上殷切期望,但使我们感到在关心的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压力。”我们对此现象的建议是

1.学会理解父母,变对立为合力。

对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想法。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强,长大有出息,在社会上能够有理想的工作,有美满的生活,并且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他们往往以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告诫孩子,要把握机会,考入重点高中,赢在“起跑线”上。这些想法都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所以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父母。平时父母对你学习上的叮咛、考试分数的唠叨,实际上都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子女,不应该过多计较父母的语言、态度、方式方法,而应该更多地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帮助,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父母对你学习的态度放心,对你努力的行动满意。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将父母对你的期望转化成你们的共同目标。

2.学会与父母沟通,变压力为动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出于自己内心的良好愿望,可能有时也是非常理想化的。他们忽视了孩子个人的需要,但不知压力过大就会变成阻力。父母方面的积极性只是考生的外动力,在内动力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只能成为一种压力。所以内外动力的协调,最好由考生自己来完成。当考生觉得父母的期望过高时,应该主动与父母聊天,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父母,把自己的困惑和想法转达给父母,让父母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和实际能力,客观地评价期望目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能性。通过与父母的沟通,变压力为动力。

3.学会调整期望,挖潜力为实力。

  只有合理、合适的目标才会激发人去努力,“跳一跳摘果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不管怎么跳都摘不到果子,那么不论果子多大,也无法引起兴趣。因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期望,只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抑郁,最终选择放弃。考生应该与父母坐下来,认真分析自己现有的实力,了解期望考入学校的实际要求,如去年的招生名额、入学的分数等等。根据自己现有的成绩基础,权衡录取的可能性;同时也需要考虑一些一定的保险系数,即考虑不可预料的因素,如考试中的身体状况、考场发挥等。最后决定考入该校是否可以成为自己可能的变化因素,如学校今年是否有扩招计划,个人方面是否有可挖掘的潜力,外加的奋斗目标,把努力的限度保持在自信而不自满的程度。

高考不仅是打知识仗,也是打心理仗。常言道:“两军相遇勇者胜。”在高考的竞争中,谁心态好,谁就能取得胜利,谁就取得成功。在学习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心理状态在高考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每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心理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备考质量和最后的成绩,可以说,只要首先从心理上战胜高考,高考就成功了一半。祝同学们高考成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