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你免疫系统的冷知识!从“大便”开始识别肠道微生态?
伴随着媒体热议和专家的讨论,2020年的新趋势是:肠道微生态,从“科研界的明星”变成了消费者积极八卦的对象,越来越受国人关注。
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盆友对肠道微生态的一系列大拷问——什么是肠道微生态?它的平衡为什么重要?常见的肠道生态调节剂有哪些?普通人如何维持平衡?本文将针对大家最关注的几个问题,解析一下屡屡被cue的肠道微生态平衡。
什么是肠道微生态平衡?为什么重要?
你知道吗?在你的身体和体表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比你的细胞数量还多很多!
“微生物”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常常被忽略。但它们与我们息息相关——皮肤、口腔、呼吸道、胃肠道、甚至是血液、生殖道中都有微生物的分布。
几千年的进化过程中,微生物与我们相爱相杀,最终和平相处,形成了“人体共生微生态”。
肠道微生态则是指寄生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占据最主要地位的是微生物数量最多的肠道微生态。
肠道微生态,也被浪漫的研究人员称为“另一个你”。
人类从出生后的数小时内,肠道中就有微生物的定殖了,并从此相伴终身。
肠道作为微生物最主要的栖息地,据最新的推测,正常成年人体内的微生物数量可多达10的13次方个(即1后面13个0),与人体细胞总数量几乎相同[1]。而且,肠道是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最主要场所,因此,“肠道微生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在科研界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也很火,以至于相关的段子也层出不穷:
同时,相关研究越来越成熟,肠道微生态的重要作用也被众多研究证实:
1.有助于合成人体必要的营养素[2]: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叶酸、烟酸、泛酸、生物素等),维生素K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
2.发挥生物屏障的作用,抵御致病菌的危害[3]:一方面,大量共生菌群黏附在肠壁上,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避免肠壁与有害物质直接接触。另一方面,正常情况下,占大多数的有益共生菌可以通过数量优势以及介导产生的细菌素等抗菌物质,压制致病菌的势力,从而保护人体的健康。
3.调节生理,发挥多种功能[4]:最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生成短链脂肪酸、代谢胆汁酸、氧化三甲胺等,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内多种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肠道微生态平衡,有助于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日常如何辨别?看便便巧识肠道健康
那么如何简单识别自己的肠道微生态状态呢?这里我教大家一个小技巧——每天关注下自己的便便,也许你就能发现肠道健不健康啦~
当然,如果偶尔或者短时间出现一些“问题便便”,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如果“便便”长期都处于“问题”状态,我们就必须重视了!可以做些什么补救一下呢?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警惕!“肠道微生态”的“杀手”们在你身边
知己知彼才能健康常在。首先了解一下,哪些“危险因子”会影响你的“肠道微生态”失衡?
“肠道微生态”平衡不易,且行且珍惜。各位兄弟姐妹们,年龄的影响咱就没办法阻止了,至少努力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吧。重点已帮大家划出来了,快来抄作业!
参考资料:
[1]Sender R, Fuchs S, Milo R. Revised estimates for the number of human and bacteria cells in the body[J]. PLoS biology, 2016, 14(8): e1002533.
[2]Rowland I, Gibson G, Heinken A, et al. Gut microbiota functions: metabolism of nutrients and other food compone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8, 57(1): 1-24.
[3] Takiishi T, Fenero C I M, Câmara N O S. Intestinal barrier and gut microbiota: shaping our immune responses throughout life[J]. Tissue Barriers, 2017, 5(4): e1373208.
[4]Shreiner A B, Kao J Y, Young V B. The gut microbiome in health and in disease[J]. Current opinion in gastroenterology, 2015, 31(1): 69.
文:何方/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分会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