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演员舒绣文的生死劫
舒绣文,中国杰出的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中国第一位女配音演员。抗战时,她与张瑞芳、白杨、秦怡被誉为重庆话剧“四大名旦”;当时有一种说法:论漂亮,秦怡第一;论演技,舒绣文第一。她在话剧《骆驼祥子》里出演的虎妞,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塑造的“抗战夫人”王丽珍,在著名动画片《小猫钓鱼》中为“猫妈妈”的配音等,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作为舒绣文唯一的儿子,舒兆元直到母亲去世后,才知道自己一段特殊的身世。与母亲的情感,由此也增加了一份沉甸甸的内容。
演艺之道
妈妈6岁时被外公外婆从安徽老家带着一起到了北平。外公在邮局谋了一份职,有固定收入,在绒线胡同租了个小四合院。
外公的胃不好,时常抽大烟止痛,慢慢染上了烟瘾。不久,外公丢了工作,生活日渐窘迫。几个孩子经常吃不上饭,妈妈最小的弟弟也因为营养不良而死。因为交不起学费,14岁那年,妈妈辍学回家。
舒家从原来的小四合院搬到了一个大杂院里。大杂院里什么人都有,还有在舞厅里跳舞的舞女。她们告诉我妈妈,可以去舞厅跳舞赚点钱。妈妈跟着她们学了两个星期的跳舞,改了名字“许飞琼”,跟着她们去当了舞女。
在舞厅里,妈妈认识了北平《世界日报》一位姓褚的记者,说可以介绍她到上海找工作,还答应娶她;这时债主又上舒家要带她去抵债,年仅16岁的妈妈心一横决定跟着这个记者去上海。上火车前,她才给外公外婆寄了封信,告知此事。
我想妈妈当年也是出于万般无奈才做出这种选择。到了上海后,她发现这个花花世界远不是想像的那样美好。褚记者自己在上海找了份工作,却根本不提为她找工作的事。不但如此,妈妈还发现,这个褚记者在上海早已有了两个家室。
为了谋生,妈妈只好在一家俄式餐馆里端盘子。她脆生生的北京话吸引了常来餐厅吃饭的一位顾客的注意,他叫桂公创,是在戏剧、电影界工作的小职员。在他的热心介绍下,妈妈认识了电影公司的一些人。
1931年,中国开始了有声电影的尝试。上海天一公司拍摄了有声电影《歌场春色》,天一公司是由邵家几个兄弟创办的,老板兼导演叫邵醉翁,他最小的弟弟,就是后来香港大名鼎鼎的邵氏电影公司老板邵逸夫。
邵醉翁的夫人陈玉梅是天一的主要演员,她是江浙人,不怎么会说国语,拍无声片没问题,演有声片就有了困难。妈妈于是被介绍给正在四处寻找国语老师的陈玉梅,每月30块钱的薪水。这份薪水对妈妈来说确实不低,当时一块大洋可以买一袋米。妈妈的长女意识很强,她后来跟我提过:“我是家里的老大,父亲有病,家里欠债,我要靠两只手赚钱养家。”
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初,明星电影公司拍了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为女主角胡蝶配音的正是我妈妈。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应该是中国第一位配音演员。
后来,妈妈加入了由田汉的弟弟田洪牵头组织的“五月花”左翼剧社。剧社里只有两个女演员,另一位女演员湖南口音很重,也是初学演戏,所以每次演出一组戏,四个独幕剧,妈妈一个人就得担负三个性格各异的角色。一会换上官太太的盛装,一会又打扮成贫苦的农妇,一会又成了尖刻的小市民……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也赚不了多少钱,还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但她却感到非常快乐。这些经历也给了她极好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