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静斋 || 独异的人生感喟——读李金发《有感》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李金发简介
李金发(1900——1976) ,原名李权兴,别名李淑良,金发是其用得最多的笔名。广东梅县人。现代作家、象征派诗人、美术家。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金发有“诗怪”之称。他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具有比较独特的风格,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独异的人生感喟
——读李金发《有感》
《有感》是李金发20世纪20年代留法期间写的一首名作。这首诗值得称道的是它以一种独异的艺术方式感喟无常人生。
诗人在开篇浓墨特写生命的悲剧存在: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这两节似乎不易为人所理解,仔细玩味,却又别有意韵。人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一旦生命被死神垂青,在死神的微微一笑中,生命将被死神所夺取。故而“生命”在李金发那里被注解为“死神唇边的笑”。这种对生命的注解未免有些抽象。
为了让这种抽象的注解具象化,李金发特意先用了较为形象的表述:“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残叶,这个很普通的自然物象,在这里带有明显的象征。
人们常以绿叶象征生命,绿叶已经枯萎,残败。这残叶昭示着生命几近走到尽头。血,是生命之液,直接关乎生命的鲜活与否。可怕的是生命之液不是流淌在血管里,而是“溅在我们脚上”。
“溅血”意味着死亡。鲜红的血冲击着人的视角,引导着人血腥的味觉,使人产生很残忍很痛苦的感觉。
生命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寄存于苍茫尘世间;死亡是生命神秘的“消失”,定格于死神莫测的微笑中。生命脆弱,不堪一击,人生多变,或许朝生暮死,春存秋逝,人所有的追求有多大意义?或许苦苦追求,到头来却毫无所得。
当一个人惑于生惧于死,必定浑浑噩噩,心灵自闭,为此郁闷,伤感,必须寻找解脱。于是,就出现了月下纵饮狂歌的场景:
半死的月下,
载饮载歌,
裂喉的音
随北风飘散。
吁!
抚慰你所爱的去。
月本是自然现象,有明暗之别,无所谓死活。“半死”只不过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被转移到色光黯淡的月上而已。
人在黯淡的月下纵酒狂歌,喉咙都快唱破了;但北风不解人意,无情地将声嘶竭力吼出来的歌吹散,不禁令人喟叹不已。这种近乎发狂的歇斯底里能改变什么呢?其实什么也不能改变,充其量发泄一下心头的郁闷罢了。
“抚慰你所爱的去”一句是值得品味的。笔者认为,就读者的阅读层面而言,此处可有以下两种解读。
一种解读:“所爱的去”指失去的所爱。爱的内容其实很多,狭义一点,对亲人、对友人、对恋人之爱;广义一点,也可以包括对事业、对艺术等等的爱。究竟失去什么样的爱?诗中并无实指。诗中的主人公在纵酒狂歌之后,依然孤独失意,发出无奈的叹息,毕竟所爱的已失去了,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挽回,只能抚慰自己心头的伤痛。
另一种解读:“抚慰你所爱的去”即为“去抚慰你所爱的”。生死无常让人孤寂地活在阴暗中。即便纵酒寻欢,也难以释怀,只有去自己所爱的那里寻找抚慰。爱,似乎成为驱赶死亡恐惧和心灵孤寂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因为爱,生命才有所附丽。
生命如寄,人生短暂姑且不说,最令人不堪的是寂寞难耐。生命需要爱的滋润。要想拥有爱,需要敞开心扉去追寻。
对于一个孤寂已久的灵魂,寻爱的过程难免充满疑虑与矛盾。在李金发的笔下,这种疑虑与矛盾是通过一种近乎呓语的方式隐晦地表达出来的。
开你户牖
使其羞怯,
征尘蒙其
可爱之眼了。
此是生命
之羞怯
与愤怒么?
人的情感很微妙,很复杂,常常瞬间变化。虽然抒情主人公很渴望得到同情,获得爱,也有敞开心扉的意愿,毕竟爱是需要心与心的交流的;但同时他又心存疑虑,担心自己的坦诚被对方漠视,为此而羞怯,不敢迈步走出自己孤独的天地。对自己的这种萎缩自悲,他又暗暗懊恼,自己不应有的羞怯,让本应可爱的生命蒙尘。矛盾的感受纠结为如下的感慨:“此是生命/之羞怯/与愤怒么?”
人生的痛苦缘于生死的无常,缘于在有限的活期不能超越自己,不能摆脱孤独,让心飞扬。诗人无奈感慨,最终又回落到开篇的那两句: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李金发写这首诗的时候不过二十出头。对于他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说,生死也许不应该带来如此的恐惧,人生步履也不应该如此沉重。
他之所以有如此感受,究其缘由,不外乎两方面的因素:一则与他身处兵荒马乱的年代不无关系,——在那样的乱世,生命常是轻贱的,让人时有朝不保夕之感。二则与他的天性与经历有关。他生性多愁善感,又不乏对生活的美好憧憬,离乡背井远赴法国学美术。身为弱国子民,他在法国备受歧视,饱尝生活的艰辛。他曾对一位法国女郎一往情深,这段感情却因种族偏见与各种非议而严重受挫。
生活的沉重与爱情的失意让年轻的他无所适从,心情抑郁、落寞甚至颓废。他看人生会不自觉地投以一种悲观的灰色调,写出像《有感》这样充满沧桑感的诗作,也是很自然的。
《有感》在艺术上也可圈可点,有其独到之处。
一、形式新奇独异
很多读者初读《有感》,觉得诗写得有些怪。不只其用语突兀,隐晦,而且诗句分行也异乎寻常。比较典型的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下”,“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开你户牖/使其羞怯,/征尘蒙其/可爱之眼了”。如果依照规范的汉语标准来审读这些句子,它们是令人费解的:残叶何以溅血?生命何以为死神唇边的笑?开户牖使谁羞怯?如果从诗歌表达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又不得不让人承认,李金发的这种写法颇为新鲜。
很多时候,人的感受是复杂难言的。特别是当一个具有敏感气质的诗人对人生、对社会深刻思考的时候,他的内心情感往往纠结不清。李金发就属于这样的一类诗人,他不会直白地表情达意,而是用一些在我们常人看来有些怪异的用语来构建他的诗行。这大概也是他获得“诗怪”称号的由来。他在《有感》这首诗里,就有意通过突兀、隐晦的用语将他复杂的人生感受表达出来。
二、内涵丰富蕴藉
《有感》以一种新奇独异的形式表达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意味蕴藉。这主要缘于诗人将中西诗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方面,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主要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有感》吸收以波德莱尔为代表的法国象征诗派的表现技巧,如重视象征、暗示、通感等。
以开头那两句诗为例。李金发巧用象征手法,创设了“残叶溅血”这样一幅新奇的画面。“残叶”与“溅血”,“生命”与“死神唇边的笑”,它们之间本不相干,而诗人却偏偏将它们联系到一起。当“残叶”被作为短暂生命的象征,“残叶溅血”就不是无理之语,而成了颇有张力的奇语。通过暗示,它很巧妙地为抽象的“生命”作了极富形象的注解:“死神唇边的笑”。
生命的存在与否是由不得人的,而是受死神的掌控。诗人借此深深哀叹生命脆弱易逝,人生变化无常。经过诗人的这一精心构设,这两句诗堪称经典,并且成为这首诗的精髓所在。
另一方面,《有感》在吸收法国象征诗派艺术手法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保留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韵味。只不过这种中国式含蓄是通过一种西化的方式来实现的,即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来设构新奇的意象,以使复杂、抽象的情感与观念形象可感。
譬如上面提到的“残叶溅血”,该意象新奇自不必言。我们再来看“半死的月”这个意象,看似普通,实则不一般。“月”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比较常见,诗人大多借月来表情达意或营造某种意境,如借月意象来表达感伤或幽怨的,多半用“残月”、“冷月”等,以“残”或“冷”来暗衬其心境的不爽。而李金发不用“残月”,也不用“冷月”,而是说“半死的月”。
在李金发的诗歌中,“死亡”是其重要的主题。他笔下的“死亡”主要隐指人心理的颓废和精神的萎靡。这首诗中的“半死”乃写出人濒临颓废却又不甘心颓废的精神状态。与其说月“半死”,毋宁说月下之人“半死”。人之颓废,被巧妙地投射到月上,别有一番韵味。
三、融美术艺术于诗中
李金发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美术家(尤其在雕塑方面有极高造诣,被称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开山祖)。他善于在诗歌创作中不着痕迹地融入美术艺术。
钟敬文在《晦庵书话·李金发底诗》一文中就曾经谈到李金发诗的特征:“不在于明白的语言的宣言,而在于浑然的情调的传染。”认定其诗“情调”的缘由:“从雕塑的艺术引入诗中,别有一种浑成的感觉。”
读《有感》时,我们就感觉诗中涌动着较浓的美术艺术。
其一,诗中的色调感比较强。词多半是带色调的,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残叶溅血”和“半死的月下”。前者是以冷色调(“残叶”)比配令人眩晕的亮色调(“血”),后者则用冷色调(月)。
其二,整首诗具有鲜明的画面感。这种画面是由动静不同的场景构成的,如残叶溅血图、月下纵饮狂歌图等。
其三,诗的布局也比较讲究。每行诗排列错落有致,大体匀称。诗人以“如残叶溅血”句开篇,结尾又回落到“如残叶溅血”句,回环往复,不只有一种节奏感,更显出整体结构的谨严。
朱自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这样评价李金发的诗歌:“他的诗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他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感情,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
诚如朱自清所言,李金发在《有感》这首诗中同样藏起他自己所要表达的“那串儿”,让我们读者自己“穿着瞧”。我们必须仔细品味,才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