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张献忠沉银江底成千古之谜,2016年终于真相大白
引言:
明末天启年间,皇帝朱由校昏聩无能,导致天下大乱,在朝廷党争不断的情况下,民间又遭逢各种天灾,民不聊生,食不果腹。面对民间的疾苦,即便是有些官员想要力挽狂澜,但奈何国库空虚,仅有的赈灾粮款下拨后,经过贪官污吏的搜刮,落到百姓手中的也寥寥无几。
在这种环境下,公元1628年,即明崇祯元年,王自用、吴延贵等人率先掀起了农民起义,并很快形成燎原之势,我们今天的主人翁张献忠也起于这个时期。
一、明末烽烟四起,义军突起
张献忠,公元1606年出生于陕西贫苦农民家庭,外号黄虎,是与“闯王”李自成并称的明末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崇祯三年,农民颗粒无收,眼看就要饿死之际,张献忠果断地站出来组织乡勇参加农民起义,由于小时候上过学,又练得一身好武艺,他的队伍也很快成长起来。
张献忠军队从陕西出发,先后攻下了河南、山西、安徽、四川等地,队伍的规模也发展到了数万人,成为明末十三支农民起义军主力之一,而且号召力首屈一指。
当时明王朝派出的三边总督是杨鹤,他的任务就是平定这些农民造反集团。杨鹤和一帮只知道打打杀杀的将领不一样,他认为农民之所以起义,必定是有原因的,对于这些饿急眼的农民,不能只是一味地剿杀,而是应该在武力压制下进行招安,然后除掉。
他的这个建议很快被崇祯帝接纳,并将起义军顺利困在了河南。但令人意外的是,张献忠军队从包围中成功突围,还一路南下击败凤阳两万明军,将朱家的龙兴之地掀了个底朝天,整个明廷为之震惊。
二、横扫四方,建立大西政权
由于自家祖坟被挖,朝廷开始加大对张献忠农民军的围剿力度,但张献忠还是率领军队占领了泸州、安庆、滁州等地。此后他继续辗转回陕西并且与高迎祥会合,成功瓦解了明军消灭农民军主力的企图。后名将洪承畴总揽军务,击杀了高迎祥,但依旧没能捉住张献忠,受挫后的张献忠于崇祯十年表面上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实际上在谋求东山再起。
崇祯十二年中旬,张献忠在谷城集结军队,再次宣布发动起义,当地驻守的明军一击即溃,明廷以兵部尚书杨嗣昌为帅,亲赴前线督军,与张献忠农民军作战。公元1643年农民军连下蕲(qí)州、汉阳、武昌等江南重镇,张献忠实力空前强大。不过在杨嗣昌的战略合围下,张献忠兵败突围,西入四川。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张献忠意识到机会成熟了,于是以成都为西京在明蜀王府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大西政权,这也是继大顺、南明、大清后的第四个政权。
三、清军入关,沉银江底
公元1646年,清军击溃李自成大顺政权,与汉中阳平关陈兵,准备一举歼灭张献忠。眼见形势不好,张献忠开始考虑退路,他命令手下把数年来聚敛的财物全部集中在一起,秘密地沉入到长江某段,期盼今后东山再起的时候作为资本。不过在清军的强力打击下,不久张献忠就兵败身亡,再也没机会从头再来了。而他当年长江沉银之地却成为了千古之谜,民间还因此流传出了很多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段四川的民谣:“石龙对石鼓,金银万万五。 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据说有清一朝,统治者们始终没放弃寻找这一巨额财宝,但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没有成行。
进入到21世纪,生活在岷江两岸的居民经常从河滩上或者是较浅的江水里发现刻有“大西”字样的黑色金属块,据说这就是当年张献忠沉降的银锭。这个消息很快在当地传开,还有不少人自发寻找宝藏的最终藏身之处。
这件事引起了公安部门的警觉,于是派出专人对江段进行保护,同时追缴文物。后来经专业考古人员挖掘发现,此处除了银锭之外,还有不少的黄金以及出土了一枚“永昌大元帅”金银,据专家推测这些宝藏的主人正是张献忠。
结语:
2016年,四川省文物、历史、考古专家组成科考队,赶赴岷江对疑似张献忠沉银处进行全面挖掘,经过数月的努力,先后出土各类文物四万余件,其中以金银为主,后经北京故宫博物馆专家和明史专家共同鉴定,确认出土文物皆来自张献忠,至此千古沉银之谜真相水落石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