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者张小龙和微信的十年
对于这个画面,有人说,这是渺小人类面对庞大蓝色星球时所有孤独和迷茫;也有人说,这是人类对于彼此交流亲近的心灵渴求。
答案到底是什么?张小龙至今没有给出一个产品经理的明确回答。
不过,已知的是,人们对于张小龙的评价大多是“孤独”和“思考”的。这样的人物气质尤其与“夜深人静”契合。
事实上也是如此。华中科技大学的室友回忆会提到,张小龙和其他同学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宿舍外的池塘钓虾。也有人说,当时在广州一家系统集成公司上班的张小龙做出成名作Foxmail ,80%是在夜深人静时完成的。腾讯的员工会说,张小龙熬夜太深,早晨起不来床,参加不了腾讯在深圳的早会。
2001年4月,博大公司宣布以1200万元收购Foxmail,张小龙任CTO。2005年,刚上市的腾讯并购博大,张小龙和团队由此加入腾讯。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彼时作为金山软件总经理的雷军就欲购买Foxmail,价格都谈好了,15万。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加入腾讯后,张小龙的Foxmail团队继续留在广州,成为腾讯的广州研发部,其主要产品,也一直围绕腾讯的邮箱业务,过程中试图将邮箱从Web端的工具性向社交性去进行探索。2010年,一款上线15天便斩获100万用户名为Kik的APP引起敏锐的张小龙的注意。连夜给马化腾写了邮件,表达想法,当即被认可。邮件成了微信的起点。
2011年1月,张小龙的广州研发团队研发的微信上线。
这个之后给张小龙带来巨大光环的产品,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意外,也不意外。腾讯投资部负责人彭志坚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微信出来前,当时的腾讯内部,有3个部门在做类似微信的产品。为什么偏偏是张小龙,这是意外;毕竟张小龙一直在做应移动互联网而生的社交性产品,这也不意外。
回溯微信的十年,每一次重要的迭代中,人们都能看见张小龙想要表达的哲学母题。用一种溯源式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当下物欲膨胀社会语境下的产品设计和生态定位,这,也是张小龙作为一个产品经理给出的回答。
“我看见,你看见的”
昨晚发布的微信8.0版本上,在欢迎页出现了几句这样的话:
我看见你,
我看见笑脸,
我看见烟花,
我看见一首歌,
我看见你看见的。
与其说是欢迎语,不如说是这是张小龙哲思后的一首小诗。
每一个句子,都以第一人称为主语,强调个体的感受和体验。
每一个句子,都以“看见”为谓语,强调行为。“你”、“笑脸”、“烟花”、“一首歌”,是世界上的人、人的情绪、物、文化。
最后一句“我看见你看见的”,颇有卞之琳在《风景》中写下的“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中关于“交互性主体”的哲思意味。共通之处,是都表现了万物关联、你我相依的幽微哲理。
万物关联,是微信作为一款产品一直想要达成的生态。早在2014年的微信公开课Pro版上,就表达了对“微信搭建生态系统”的期望,并给出一个“森林和动植物”关系的比喻。
也有人给出另一种解释,这几句都对应了微信更新的细节,“你”是每个人能呈现自己的“视频号”,“笑脸”是个人页加入的“我的状态”,分为心情想法、工作学习和活动休息等状态。“烟花”是微信表情新加入的动态元素,包括满屏的烟花和爆炸会震动的炸弹。“一首歌”是音乐视频,而“我看见你看见的”则是直播。
总结微信的更新,包括表情包会动、心情状态、浮窗、听歌四个方面。在微信8.0版本发布的前一天,微信公开课刷了屏。在公开课上的演讲,张小龙提到了很多核心数据:
张小龙 图源:微信公开课
人的“贪嗔痴”
2012年3月29日,微信上线433天后,用户突破一亿。
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始于主打陌生人社交功能“附近的人”和“摇一摇”的加入。
但其实,在此之前,张小龙推广微信的过程一直都试图将省钱(电话费)作为亮点。
这样的经历给张小龙以很大的触动,甚至决定了其在之后对于微信这个产品的终极目标——满足人性需求。用不少龙粉信奉的产品人性观来讲,就是“伟大产品应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满足人的贪嗔痴。”
观察人,尤其是用户,是张小龙作为产品经理对自己的要求。有腾讯内部人士回忆,以腾讯高级副总裁身份开始做微信的张小龙,最初每天都要花费6-8小时上网逐条浏览用户对于微信的体验回帖。
2012年8月,微信推出公众平台。
2013年,国内外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达2.719亿。
2014年5月,腾讯宣布成立微信事业部,张小龙担任微信事业群总裁。这也成了当时腾讯的第七大事业部。
2015年底,微信的活跃用户数攀升至惊人的6.97亿。
很显然,对于人性的基础需求,微信已给出可观的满足。接下来,张小龙开始思考一套能够如同上帝一般“道生一一生二”的生态建造系统。
“道生一 一生二”
2017年1月9日,小程序终于揭开神秘面纱,正式上线。
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隐藏在聊天顶部的小程序,像是一道裂缝,将更多生态共建者的光芒和热量投入。
小程序的本身,无需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需卸载,逻辑简单,使用高效。但承载起的是PC时代无法实现的服务移动化,线下服务线上化。
可以说,小程序是一个窗口,看见的是微信使PC时代完成向移动互联网的迁徙,还搭建了一套新的基础框架,供其他公司在此栖息生存。
2019年8月,微信日登录用户破10亿大关。微信上,那些关于人和世界的哲学更加外显。
“因为看见,所以存在”
2019年,微信发布7.0版本。在新版本欢迎页,一朵蓝天下的秋英花,向阳而生。“因你看见,所以存在。”
有人说,这是张小龙对于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哲思的概括。
这样的“看见”,体现在更新上则是:新增了现在视频号的前身“时刻视频”,公众号文章底部新增“好看”按钮,聊天可以设置强提醒功能。
这时候的微信,体现出的是张小龙对于“群体心理”的产品人性观。“为群体效应而做,容易传播放大。”彼时,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短视频兴起,作为一种群体行为,看视频在微信生态上的形式被制作成为个人日常性和分享当下心理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