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名言精选50则

1,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恬淡虚无,则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4,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5,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6,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7,有诸内必形诸外。
8,小病调气血,大病调阴阳。
9,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
10,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藏于肾也。
11,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12,渴喜冷饮,腹中有热;渴喜热饮,腹中有寒。
13,气有余便是火。(肝气太甚生肝火)
气不足便是寒。(肾气不足致虚寒)
14,男人以气为主,宜以人参补气;女人以血为用,故以鹿茸补血。
15,善治阴者,阳中求阴;善治阳者,阴中求阳。
16,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17,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18,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祛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1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20,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则痰消。
21,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22,肝肾同源,滋肾水即以荣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23,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此句不敢苟同,乃脑缺氧,疲乏嗜睡之候也。
24,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25,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26,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7,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
28,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恶湿。
29,不宜苦寒伐胃腑(特别是胃弱之人),阳明无热不轻攻。
3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大承气汤主之。
31,百病皆生于气(指六淫:气、寒、暑、湿、燥、火)。
32,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无时不有,常与他邪相合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驱)。
33,(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3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疮疡昏属于心;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5,初病在气,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36,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37,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只要涉及器质性损伤均可用,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38,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向导则不通病所。(尤其是伤科,引经药更显重要)
39,瘦人多火,肥人多气虚,胖人多痰湿。
4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41,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42,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用。(内经: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43,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此乃“欲养身,先养心”之谓也,心身健康才是真正健康!
44,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5,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
46,古方不治今病,学古而不泥古。
47,执成方而治病,古今之大患也。昔人云:用古方治今病,如拆旧屋盖新房,不再经大匠之手,岂可用乎?
48,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孙思邈
49,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说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孙思邈
50,医生医病不治命。
伍子添 2020.9.24
西雅图.  唐人街. 康和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