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行拳时的松散与整合
近日有人问我:你总说你练拳不多,怎么写了那么多练拳的文章,你就不怕别人说你闭门造车、误人子弟吗?
我说:练拳少,不等于没有体会,练拳多,不等于就有心得。我虽然练拳少,但我每练一遍拳都有新的体认,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而且我能把为什么这么练,而不那么练的道理讲清楚,并通过实证检验印证其理。一些自称拳打万变的人好像还做不到这一点,或者是人家不想这么做。到底是把练拳的体会讲明白的人误人,还是不把拳中道理讲明白,就喜欢说自己当年跟老师关系多亲近,拿过多少七七八八的金牌,却稀里糊涂教拳的人误人,这只能各见仁智了。
我之所以要写一些练拳的文章,实在是因为看到很多人练拳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功夫没少下,却总在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着自己,多年来没有实质上的进步,因此要写一点自己的体会,提供交流参考。
比如当今不少练太极拳的人在走架子时在松散与整肃上做不到统一,于是他们练拳总深入不进去,练习太极拳的功效就打折了大半。
研习太极拳只有从对立的不同状态中求得对立中的和谐,而不是为了消除这种对立而削弱对立中的某一方,才能够进入到太极的意境中,也才能由此深入体悟太极拳的技理奥义。
那么怎么走架子才能使松散与整肃统一呢?
节节松开,整架虚搭,浑圆对应,中定通撒。
这里谈到松,在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松不是一种状态,而是至少要同时呈现为三种状态——放松、松开、松净。
放松是一个由心及身的过程,是通过心理暗示使身体达到放松的状态。
松开是身体呈现的结构,是通过相应的技术要求使身体呈现散开的形态。
松净有三个层面:身体、身劲、身心。相关内容在“太极桩功六要、走架六要”一文中已谈,这里从略。
松在行拳时,无论站桩还是走架至少要做到放松、松开、松净这三种状态同时呈现。更重要的是,在松的同时还要身体的体势合乎六合机势、劲意浑圆。所以行拳时要整架虚搭,不能抱死。
更进一步,若使身体松透,行拳时则要通身松散开,这一步中定的功夫是基础,只有具备了中定功夫,才能做到周身通撒,行拳时全身松透散开,身上的灵劲逐渐就出来了——所谓“一撒通身皆是手”①。而练习中定功夫,就要从桩功入手,桩功效力最显著者是孙氏三体式。孙氏三体式松紧共生,练过孙氏三体式者都有此体会,站孙氏三体式时,两腿不是一般的紧,而是极紧。
所以,练习太极拳时,松与紧、散与整必须同时呈现,才是真松、真整。松、紧、散、整等都是从对立面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有效状态,使对立双方各臻其极、相得益彰,形成行拳时整体的最佳状态。关窍就是前面的16个字——节节松开,整架虚搭,浑圆对应,中定通撒。
所以,不了解动作的目的性——劲路、劲意、劲势,不知道每个动作何以能整、为何是紧,孤立的谈太极拳行拳的松开、松散、松沉、松净、松柔、松化等对提高太极拳的练习效果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今日练太极拳者,多是很表面化的去模仿他们的老师,但是太极拳真不是仅仅能靠模仿老师的外在表象就能学进去的。《易.系辞上》云:“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象具有形态、状态之义,含有表象要素,但其要义在于这个表象是意的显豁。所以,只从表象到表象去学习前人的拳式是不行的,而是要通过前人的拳照,能悟得其意。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表象悟得其意呢?
一靠文字提示,二靠心悟有缘。
言虽不能尽意,但可以作为对所悟“象”中之意的提示,如上述提到的那16个字。对于一般人而言,动作示范与文字提示都是不可缺的。今人习拳对前辈大家的拳照要时时揣摩,并通过文字交流启发对拳中之意的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