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研究
发布时间:2011-11-2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研究
承担单位:北京大学
(一)、课题目标
采用碳十四测年方法对 3500BC-2500BC 间参与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各主要文化区的考古学文化分期进行绝对年代测定,建立探讨中华文明形成阶段不同区域间的可比性年代尺标和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同时开展碳十四测年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碳十四测年样品的相关规范,为以上研究提供科学可靠的年代数据。
(二)、课题任务
1、碳十四测年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对碳十四样品的考古学背景、样品的污染去除、样品中不同组分年代的代表性、δ13C和树轮校正、系列样品的拟合、小样品的测定等影响测定结果及其解释可靠性的一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并提出有关碳十四测年规范草案。
2、3500BC-2500BC 参与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各主要文化区的考古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测定
在已有的“区系类型”研究的基础上,确定3500BC-2500BC间参与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各主要文化区的重点考古学文化谱系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重点研究区域选择遗址,严格按照系列碳十四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完成碳十四样品的采集和精确测量工作,并对碳十四数据进行δ13C校正、树轮校正和系列样品拟合研究等,最后得到高精度的日历年代数据。
3、3500BC-1500BC 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框架的构建
在高精度的日历年代数据基础上,对测年数据进行比对和数据拟合,首先构建起各重点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内部精细的碳十四年代框架,然后整合区域间的碳十四数据,综合提出 3500BC-1500BC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起源过程的时空框架。
(三)、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通过课题实施,完成了中原地区、长江中游、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的47个遗址各种不同类型1168个样品的采集并得到了723个碳十四年代数据,其中使用了607个精确碳十四年度数据建立并不断完善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中原地区、长江中游、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主要文化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绝对年代框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传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绝对年代框架进行了重大修正
与传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绝对年代框架相比,新的年代框架解决了传统考古年代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对中国文明形成和初步发展的重大历史进程进行了年代上的重新定位,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总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年代学基础。
A、中原地区:与传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编年框架相比较,新的认识普遍晚了约200至300年。新的测年数据表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年代下限可晚至公元前3000年前后,比传统的认识晚了约3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或龙山文化早期)的年代下限也可晚至公元前2300年前后,比传统的认识晚了约200年;陶寺文化可延续至公元前1800年前后龙山时代的末期,比传统的认识晚了至少约200年;二里头文化形成和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出现约为公元前1800年前后,比传统的认识也晚了至少100年。
B、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结束的时间和龙山文化兴起的时间约为公元前2300年前后,比传统的认识晚了约200年。同样龙山文化的下限可至公元前1800年前后中原地区二里头早期国家诞生之际,比传统的认识也晚了约200年的时间。
C、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结束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良渚文化没有进入到龙山时代。这比认为良渚文化的下限为公元前2000年的传统观点早了约300年。
(2)、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表明,在文明化的过程中,黄河、长江流域的不同地区经历了不同的文化发展历程
长江中游地区在广泛接纳周边地区文化的基础上,在大溪文化晚期率先完成了区域文化的整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共同体,进而稳步发展出了石家河古城的文明形态。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在文明化进程中,看不到文化动荡的现象,但也稳步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文明形态。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则伴随着激烈的文化动荡,多元文化融入中原,经过一体化的整合,最终发展出了二里头早期国家的文明形态。因此,中国文明形成的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也正是各地文化融入中原的文化多元一体化过程。
(3)、碳十四年代研究方法的创新
A、在国内首次将红外光谱分析的方法引入到碳十四年代样品制备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大大降低了碳十四样品测年组分的不确定性,使得碳十四样品制备过程更加科学准确。
B、对骨质样品和木炭样品前处理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骨质样品前处理流程的标准草案,骨质样品的碳十四年代测定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C、发展并完善了系列样品碳十四年代测定方法,基于单个遗址的地层堆积,采集能够反映考古学文化谱系演变的系列样品进行测年,根据成组的地层关系所提供的有效考古背景信息对样品的测年结果进行考古学的检讨。本课题的实施,在构建中国文明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主要文化区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框架之时,通过比对单个遗址系列测年数据,逐级建立起了不同遗址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以及更大区域之间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绝对年代关系和时空框架。这种探索和实践是建立在考古学对田野发掘和文化堆积形成过程和后过程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使得碳十四绝对年代学的研究不再是考古学文化谱系相对年代学的点缀,拓展了考古年代学研究的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