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就是一间暗室 丨 路边野餐
期待已久的《路边野餐》,本应在早些时候就看到这部被人交口称赞的电影,然而阴差阳错的直至今日才看过全片。这是一部毕赣拍给自己也拍给芸芸众生看的意识流电影,你最好能够静静地感受时间的流淌,感受变化,你最好能有诗人的气质。
片中穿插着一首又一首耐人寻味的诗,陈升用贵州方言慢慢的读每一句诗,令观者仿佛抵达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晃荡的不真实的却又是最真实的世界。陈升是一个诗人,好像还是一个歌唱家,生活在一个被浓雾笼罩的城,与一个孤独的年老的女医生相依而生,二人日常交流并不多,然而就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碰撞中,两个被浓雾笼罩的人被打开心扉,在这种日复一日的看不见阳光的生活里,他们似乎想到了此生令自己遗憾的事,于是陈升选择了上路。
骨子里就是一个诗人的陈升,脑海里常常有很多奇思妙想,他常常做梦梦到母亲的绣花鞋掉在深不见底的海里,也常常冥思苦想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那个一直在走的钟表,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如果陈升在古代定是那种抑郁不得志的诗人,满腹心事无人诉说,人生好像要到了尽头,而自己却什么都没做,生活里没什么高兴事,最后决定走出去,去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陈升是有目的性的,他一为去母亲坟前看上一眼,二为找到年老的女医生的旧情人,送上她赠予的信物;但从另外的角度来讲,陈升又像是没有目的性的游走,他寻找吹着芦笙的苗人,他只身来到荡麦,他遇见理发店的女人,他在荡麦人群中唱了那样一首歌……一切都是在毫无缘由的进行着,他似乎在路上找寻着另一个自己。
片中所有的诗歌被陈升朗读出来可谓恰如其分,若是用普通话来朗读这些诗歌还真的未必好听。一个名词接着另一个不相干的名字,一个句子连着一个不知所谓的句子,构成了并不太清晰主题的诗歌,但就是能够让观者领会到一种不太常见的诗意。毕赣在使用贵州方言这件事上绝对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看到最后会发现这部让人产生幻觉的片子实际上有着清晰的主题,那就是“重逢与告别”。所有人一生中都可能经历的重逢和告别,与旧日的好友重逢,与别人的旧情人重逢;与陌生地点的陌生人告别,与每一个经历过的地方告别,与时间告别。这些所有看似混淆在一起的一切实际上是最清晰的脉络,这就是人生啊。
陈升在片中读过的一首诗是:“冬天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当我的光曝在你身上,重逢就是一间暗室。”
看到影片最后我大概能明白这首短小的诗歌的含义,在路上的陈升一直经历着相遇,重逢,但每次重逢之后面临的必然是告别,人与人的告别,人与地点的告别,人与过去的告别,因为人生本身就是不断的告别的过程,所以重逢就好像走进了一间黑暗的房间一样,走进去,走出来,就要转身说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