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怎样才能追到孙一宁

在准备行为设计师课程时,朋友转过来一个聊天截图让我看,说是这两天最大的瓜。我瞄了一眼标题中有王思聪,没在意,不花注意力到这些八卦上。

一会他又说,你看看,或许可以从行为设计的角度分析分析,王思聪哪里做错了,有没有做对的地方。

我仔细看了下,情节翔实,背景丰富,是一个想要改变行为,却没有成功的典型案例。就借王校长这把火,来谈谈怎样才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看了聊天内容后,更让我惊奇的是,如果隐去名字。这段对话活脱脱就是一个没有人生经历,恋爱经验欠缺的懵懂男生,想约自己喜欢的女生,女生不答应,男生就气急败坏的通过网络暴力搞臭对方。

幼稚啊,幼稚,这根本不像一个理解人性,有情场经验的人做出来行为,王校长愧对「校长」二字。

违背行为设计原则

如果王校长懂得一点人性,依照行为设计中,以人为本,考虑周全,科学认知,迭代测试的16字方针,结果肯定不会是这样。

王校长各种做法都是负面样本:

以人为本:显然没有,根本没看到尊重

考虑周全:简直是鲁莽啊,各种任性打扰。驱车3小时,可能想给对方惊喜。结果感动了自己,骚扰了对方

科学认知:对自我和对方都没有清晰认知,对女生喜欢什么也不知道,各种尬聊

迭代测试:有测试,但没迭代啊。每次都是约酒吧,人家不答应时,你倒是换个场景啊。

时机也不对,总是在凌晨约,好吧,贵圈我不太懂。

根据行为模型 B=MAP,一个人要做一件事(B),必须是动力(M),能力(A),提示(P)三者同时齐备。

首先,我们要定义行为,王校长想要的B是什么呢?

想要的行为:约孙出来一起吃饭

结果:未发生

进行系统性排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行为设计学大师 Fogg 建议,行为故障排查的顺序是 P-->A-->M,也就是先要考虑提示,然后是能力,最后再考虑动机。因为提示最容易看到,也最容易解决的,而动机又是最难发现,最难驾驭的。

提示(P):不可忍受之骚扰

提示这一点,校长做的很足,经常在微信P一下,P的方式也用了文字,语音通话等。对方工作忙,回应慢一点,就不开心,不断责怨。

总之,P不缺少,反而太多,变成了骚扰,没有提供任何价值,每一次主动P都是给自己减分。

能力(A):知道缩减行为

再看A,行为越简单,对能力要求越低,就越有可能做。这一点王校长做的不错,没有让对方过来找自己,而是亲自驱车3小时,去对方那边。

当对方不答应时,王校长做的也很棒,缩减行为——在楼下见面10分钟,女方答应,见面成功。

动力(M):恐惧难以推动行为

我们看到,P和A 都不缺,为什么孙一宁还是没有答应呢?

问题出在动力上,孙见王思聪的动机始终在行动线下。动机分两类,一种是追求的(希望),一种是逃避的(恐惧)。

王校长的错误在于从来没有考虑给对方希望,始终在用恐惧(可能也是平日的行事风格),比如试图通过网络暴力吓唬,揭露等各种手段迫使孙答应。但这种恐惧会将孙推的离自己越来越远。

孙本来就在王身上找不到安全感,人对于恐惧的自动反应是逃离。这就像森林里见到一只老虎一样,恨不得长出四条腿来跑。

决定是否会做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前一次相似行为体验。显然,王校长上次约会对孙来说体验太差。比如未经女方同意,就在朋友面前说她是自己的女朋友。

幼稚的像个脑瘫

王思聪在骂对方「我会让大家知道你是什么逼人。空有五官,毫无三观」后,点赞女方黑料。

做了这个愚蠢的行为后,女方并没有拉黑。说明女方迫于各种因素,并不想彻底撕破两人关系,只不过是发了一张「朋友卡」。谈过对象的都知道,这个时候还是有一些希望的。

王校长也意识到事情可能还有转机,道歉认错,说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一定会往更好的方向进步」。情节照此推进,那么就会向其他方向发展。

转折处在于,当王校长得知女方谈恋爱后(也没有考察真伪),就气急败坏,做出了一系列异常幼稚的举动,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个瓜。

牺牲自我,愉悦大家,王校长辛苦!

正如女主所说,最需要改变行为的是王校长,「都38岁的人了,幼稚的像个脑瘫,买菜都买不来。」

如果王校长会买菜,女方早就答应在一起了,王校长需要一个「如何学会买菜」的改变方案。

打铁还得自身硬,追女先得会买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