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沟窑、张公巷窑是汝窑吗 ?
东沟瓷窑址, 位于汝州市大峪乡东0.5千米的东沟村, 无名河北岸的台地上。(图一) 地势北高南低, 窑址面积约8000平方米。该窑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 历年来故宫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文物工作者曾做过多次调查 。1983 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二 东沟瓷窑址探方分布图』
2003年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该窑址进行调查时发现, 地方小煤窑巷道穿过窑址中部, 致使窑址局部塌陷, 地表有多条裂缝, 最宽达0140 米。后报请河南省文物管理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夏对该窑址塌陷区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开挖10米@ 10米探方4 个, 分别编号为T3、T5、T6 和T7,(图二) 面积达400 平方米。发现窑炉1座, 水井1眼, 灰坑4个, 并获得了一组重要的地层叠压关系和一批精美青瓷、钧瓷和各类窑具等, 对进一步研究东沟窑产品特征、烧造工艺以及青釉瓷与钧釉瓷的关系等相关问题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东沟瓷窑址出土的遗物以瓷器类为主,占90%以上。窑具不足10% 。此外, 还出土有少量的模具和钱币等。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钧釉盏』


青瓷和钧瓷是东沟窑的主要产品, 白瓷、白地黑花瓷极少。器形主要有碗、盘、洗、盏、盏托、碟、盆、盒、炉、罐等。在这些器物中, 青瓷、钧瓷在不同时期所占比例有所差别, 早期以青釉瓷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 钧釉瓷逐渐增多, 到了元代后期青瓷、钧瓷各占二分之一。由于白瓷、黑瓷和白地黑花瓷极少, 目前尚未发现有相关的窑具, 将这类器物视为同一时期窑工的生活用瓷, 因个别能复原的白瓷器形与同一时期的青瓷、钧瓷差别不大, 故一并介绍。依据地层关系以及出土遗物类型、釉色的发展变化, 可将东沟瓷窑址发掘所获得的资料初步划分为三期。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青釉盘』


『第一期』
文化层堆积厚薄不均, 主要分布在T5 第3、4层和T6第8、9层, 出土遗物极为丰富。这一时期以烧制青釉瓷为主, 青釉红 斑窑变、钧釉瓷开始出现,同出的还有较多的窑具、模具等。瓷器出土丰富, 品种繁多。常见器形有碗、盘、洗、盏、盏托、碟、盆、盒、炉、罐、瓶、注壶、器盖、枕、擂钵、荡箍以及俑等。碗 数量最多。皆满釉垫烧。盘 出土数量较多, 仅次于碗类器。皆满釉, 有垫烧也有支烧。洗 出土数量较少, 仅见于早期地层 内。值得一提的是, 所有的青瓷洗中皆有玫瑰红斑窑变现象。盏 数量不多, 器型较小且基本一致。敞口, 鼓腹, 小圈足, 满釉垫烧。盏托 出土数量较多。碟 数量不多。敞口, 弧腹, 平底略内凹, 满釉三支钉支烧。盆 数量较少, 尤其是青釉和钧釉瓷更少。盒 出土数量不多,罐 出土数量虽然不多, 其形制却比较复杂。本次发掘出土的窑具, 主要出现于东沟窑址的早期地层内, 有匣钵、支具、试烧片等。匣钵出土数量较多, 粗胎, 内含较多粗砂粒。外壁皆饰凹弦纹, 个别的匣钵外壁涂抹有耐火泥。试烧片形状近梯形, 中部一个大圆孔, 正背面施半釉, 无釉一端经过修整, 做石铲状, 表明这类试烧片有配套的附件。此类试烧片与汝窑后期的试烧插片工艺完全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东沟窑尚未发现和宝丰清凉寺汝窑相同的试烧插饼 。模具数量极少, 仅见于东沟窑址的早期地层内。有八棱瓶和香炉足部的外模两种。本次发掘出土钱币较少, 重要的发现是在T6第9层内出土的1枚“建炎通宝” 钱币, 为大峪东沟窑的创烧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第二期』出土遗物较多, 以瓷器类为主, 另见有极少量窑具。与第一期相比, 该期钧瓷数量有所增加, 青瓷减少, 并且器物种类明显少于前一阶段。瓷器在这一阶段的地层及遗迹内, 出土遗物以瓷器类为主, 占95% 以上。器形以生活实用器为主, 有碗、盘、盏、盏托、碟和器 盖等。碗 出土虽然较多, 由于残片太碎, 能复原的器物不多。盘 数量较少, 皆半釉。圈足外撇, 垫烧。窑具出土数量极少, 能复原的仅见有线轴形支烧、试烧片及匣钵盖三种。线轴形支烧 数量较少, 大小不一, 整体呈线轴状, 上下面呈饼状, 束腰, 腰部常见有手握印痕。试烧片 出土数量极少, 仅见2个钧釉试烧片。形状不规则, 背面无釉。
『第三期』为东沟窑烧造的晚期产品。遗物多而碎, 瓷器类占98% 以上, 几乎不见有窑具, 能复原的器物极少。胎质粗糙, 厚重, 含杂质多。釉色黯淡无光泽, 釉面多气泡棕眼, 无开片纹。器物种类少, 形制单一, 主要为碗类器。瓷器碗皆敛口, 弧腹, 鸡心底, 圈足外撇。器表以施半釉为主, 垫烧。窑具出土数量极少, 仅见线轴形支烧。线轴形支烧 大小不一, 整体呈线轴状, 形制与第二期同类器完全一致。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瓷枕一』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瓷枕二』

依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器物特征, 结合第9层出土的1枚'建炎通宝'钱币, 初步将这次的发掘结果划分为三个阶段: 金代, 金末元初, 元代。我们对东沟窑址的器物特征、青釉瓷与钧釉瓷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 以期为研究河南地区北宋、金、元不同时期, 尤其是北宋晚期至金代的青釉瓷和钧瓷的断代提供新的资料。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青釉碗一』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青釉碗二』

关于汝瓷与钧瓷的关系, 陈万里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 钧瓷继汝窑而起”的观点 。秦大树先生依据刘家门东区窑址发现的最新材料, 从不同角度与各种不同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 将刘家门窑第一期前段的时代定在北宋末期的徽、钦二宗时期( 1101~1127年), 因此得出了钧窑的烧造时间与汝窑大体相同的观点 。我们在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第二组窑炉作坊的最下层清理出土1枚宋徽宗时期的“政和通宝”( 1111~ 1118年) 钱币, 表明汝窑的停烧时间不会早于1118年 , 由此可以推断汝窑的停烧时间大约在北宋末年。大峪东沟窑烧造钧瓷的年代不早于金代, 证明了陈万里先生提出的'钧瓷继汝窑而起'的观点基本正确。值得一提的是, 大峪东沟窑址出土的碗、盘、盏等主要日常生活类器皿与汝窑器物差别较大, 同时, 又与北宋晚期民用瓷的器物群也有较大的差别。因此, 笔者认为金人占领中原之后, 宋室南迁, 社会经济相继得到发展, 各地竞相仿烧汝瓷, 各具特色。从近年来的发掘材料可以看出, 钧窑不仅仅仿汝窑的釉色、器形和烧造工艺, 同时也有所创新, 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以鲜明的色彩而被后人所铭记。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白地黑花瓷』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青釉碗』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青釉盘』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C型钧釉盘』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钧釉洗内底』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钧釉洗』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盏』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盏托』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瓷盒』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瓷瓶』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炉』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匣钵』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支具』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试烧片』

东沟窑瓷器有的是不是类似汝瓷?
下面还必须了解了解汝瓷的特征: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三足炉(残)
汝瓷特征之香灰胎
汝瓷的胎呈灰白色,白中偏灰,呈香灰色,所有又俗称“香灰胎”。汝瓷的胎土质细腻,胎体轻薄,胎质坚硬。但是,在观看完整器时我们是看不到胎体的本色的,不过我们可以在底部的诗文和支钉的露胎处,见到“香灰胎”真容。

台北故宫藏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温碗碗底
汝瓷特征之青如天
“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芝麻铮钉釉满足”有人这样形容汝瓷的特征。青如天指的是汝瓷的釉色。汝瓷有卵白、淡粉、夭青、豆青,虾青,还有葱绿、天蓝等釉色。在这其中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也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美称。看到这组汝瓷的图片展示,是不是瞬间清爽起来了呢?




汝瓷青如天
汝瓷特征之面如玉
“面如玉”用来形容汝瓷的釉面。汝瓷“汁水莹润如堆脂”,不仅有色泽之美,还有青玉般的质感。相传汝瓷以玛瑙入釉,釉中的玛瑙末致使釉汁的玻化程度和耐腐蚀性下降,呈现玉石般的质感,并且在不同背景和光线下产生不同的色泽。看到图片莹润的光泽,河伯妹真的好想摸一摸……



汝瓷面如玉
汝瓷特征之蟹爪纹
汝瓷特征的“蟹爪纹”是形容汝瓷开片的形状。开片是由于胎土与釉汁的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汝、官、龙泉窑都有开片的特征,而蟹爪纹却是厚釉之器才能产生的开片形状,因为细小如蟹爪行迹故称为蟹爪纹。在观察汝瓷器物表面时,都能看到细密的开片哦~另外河伯妹也跟大家分享了黄矞《瓷史》中关于开片的一段话,要不要读一下?
《瓷史》 黄矞
瓷器纹片,种种不同。其始出于天然,乃釉之病态也, 而人为者亦从之而生。有隐含釉者,鱼子纹,汽泡,蟹爪纹,蚯蚓纹、 有起于釉表者,菟丝子纹,橘皮纹,棕眼,冷纹。
……
蟹爪纹、蚯蚓纹惟厚釉之器乃有之,案颜料与有釉汁性本不同,配合 工作或有未尽精到之处,经火锻炼而纹生焉。
如汝、官、龙泉等,其配制色釉之法,则调和之后,再加研乳,颜料 釉汁务令熔合,虽其性仍在,经火后检获不免有纹,但细如蟹爪行迹矣。




汝瓷蟹爪纹
汝瓷特征之芝麻挣钉釉满足
“芝麻挣钉釉满足”指的是汝瓷特殊的烧制方法--满釉裹足、足底部用细如芝麻点小的支钉支撑着烧。大部分瓷器采取的是垫烧的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器物垫烧的部分无法上釉,可以在器物底部看到漏出胎的圈足。而汝瓷制作时仅在底部以支钉隔开坯体和匣钵,让瓷器不变形,也让釉能够覆盖住整件作品,达到满釉的目的。器物底部可见的细小的支钉痕是汝瓷为了追求完美而留下的唯一痕迹。


汝瓷芝麻挣钉釉满足
从以上考古发掘情况、瓷器标本及比较可以看出, 东沟窑址出土的器物与汝窑器物差别较大,目前还没有发现 东沟窑烧造汝瓷。
结合张公巷窑址的四次发掘,对深入研究张公巷瓷器提供了资料,也对研究与清凉寺汝窑、南宋官窑、大峪东沟产品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证物。

张公巷窑椭圆平底内凹洗

张公巷窑椭圆平底内凹洗(背面)
一、张公巷窑的发现与发掘
张公巷窑址在汝州市区东南,经初步探查,窑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该窑址发现于2000年,同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配合民房改建工程进行考古发掘,分别揭露10×2.5米探沟一条和8×5米探方一个,总面积65平方米。
清理出房基5座,灰坑28个,灰沟2条和陶质大口缸等遗迹,发现一些类汝窑瓷器残片、窑具和素烧器残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4年2月至4月对张公巷东、西两侧分别开挖8×8米和12×5米探方两个,发掘面积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基4座、水井4 眼、灶6个、灰坑79个和陶洗池1个,出土了一大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可复原瓷器和窑具。
此外,还出土了不少唐、宋、金元和明清时期的文物标本,取得了张公巷窑址考古的重大成果。
同年,张公巷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6月开始,对张公巷窑址进行了第四次发掘。

二、张公巷窑的器形
张公巷窑的器形有深腹碗、弧腹碗、折沿弧腹碗、鼓腹碗、盖碗、花口折腹圈足盘、折沿鼓腹圈足盘、直口鼓腹圈足盘、板沿平底盘、葵口平底盘、葵口板沿平底盘、四方束腰平底盘、圆形平底碟、板沿平底盏托、四方委角套盒、板沿隐圈足盆、圆形弧腹平底洗、椭圆平底内凹洗、椭圆裹足洗、撇口圈足壶、盘口折肩瓶、鹅颈鼓腹瓶、瓜棱腹隐圈足梅瓶、堆塑熏炉、枕、捉手器盖和鸟兽器盖等十余个器类二十多个品种。
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裹足的较少,个别的似裹足又不太明显,器底有支钉痕的绝大多数是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

张公巷窑深腹碗
三、张公巷窑产品的釉色与胎质
从目前的发掘材料看,它既不同于汝州严和店窑、宝丰清凉寺窑的豆青釉,也有别于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天青色。张公巷窑瓷器釉色可分为青绿、淡青、灰青、卵青和极少淡天青等。
常见的以薄胎薄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较强。张公巷窑瓷器胎骨尽管变化不大,但比较复杂,有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几乎不见汝窑香灰胎,胎质细腻坚实。

张公巷窑板沿盘

张公巷窑板沿盘(背面)
四、张公巷窑的烧造工艺
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裹足的较少,个别的似裹足又不太明显。
器底有支钉痕的绝大多数是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支钉的多少与器物的形制、大小有关,常见的有三枚、四枚和五枚,六枚支钉的极少。四枚支钉支烧是张公巷窑的主要支烧工艺之一,这种支烧方法在清凉寺汝窑、东沟窑和同一时期窑口是不多见的。
部分碗、盘和各种瓶类器圈足上似施透明釉透胎,这些器物往往采用垫烧,也有少数支烧的。窑具以匣钵、垫饼、垫饼支烧和垫圈为主。匣钵有浅腹漏斗状、深腹漏斗状、浅腹筒状和深腹筒状四种,匣钵外壁涂抹耐火泥的占60%左右,这一点与汝窑有相似之处。

清凉寺汝窑瓷器残片标本

清凉寺汝窑器盖

张公巷窑瓷器残片标本
五、张公巷窑与清凉寺汝窑、大峪东沟窑、南宋官窑产品的异同
出现在两窑的后期阶段,说明汝窑被南宋官窑继承的脉络是很清楚的。张公巷窑与汝窑的烧造工艺和窑具相似,器物的造型、胎质、釉色差异较大。南宋郊坛下官窑和老虎洞官窑早期产品的造型汝窑化占主导地位,比如老虎洞官窑中的碗、盘、洗、套盒、板沿盆、盏托、梅瓶、鹅颈瓶、盘口折肩瓶、弦纹三足樽、器盖等,与汝窑同类器几乎完全一样。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产品大部分。

东沟窑盖碗
张公巷窑的器形与汝州大峪东沟窑相比差别较大,相同或接近的器形极少;值得注意的是,与南宋官窑相同或相近的器物相对较多。就烧造工艺而言,大峪东沟窑除了自身的特点以垫烧主外,支烧工艺有汝窑的因素,也有张公巷窑的因素。

南宋官窑盖碗

南宋官窑盘口折肩瓶
六、张公巷窑的年代和性质
关于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目前有三种说法,北宋说占多数;
其次,是金代说;
个别学者认为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是元代。
无论北宋说、金代说还是元代说,其官窑性质,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
2012年811月,开始了对张公巷窑址的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
本次发掘,发掘面积不足100平方米,揭露灰坑21个,水井1眼,灰沟3条,房基2座。出土文物标本100余袋,出土完整和可复原文物30多件。
虽然,这次发掘没有发现张公巷窑的标准地层,但地层叠压关系清楚,从地层内出土的少量张公巷窑产品和,再次间接地证明了张公巷窑的烧造年大约不晚于北宋末年。值得注意的是汝窑的垫饼支烧见于汝窑的初期阶段,而且这一时期的垫饼支烧不仅饼面厚重,而且支钉粗大,支钉与饼面容易脱落。到了汝窑的成熟期以垫圈支烧为主。
汝州大峪东沟窑有垫饼支烧也有垫圈支烧,这种烧造方法不足百分之三。从中可以看出大峪东沟窑的支烧工艺有汝窑的因素也有张公巷窑的因素。大峪东沟窑早期(金代)地层出土的一枚“建炎通宝”钱币,表明该窑的烧造年代不早于金代,进而也说明东沟窑的烧造年代可能晚于张公巷窑。

张公巷窑鹅颈鼓腹瓶

张公巷窑盘口折肩瓶

张公巷窑圆形平底碟

张公巷窑圆形平底碟(背面)

张公巷窑盖碗

清凉寺汝窑盘口折肩瓶

清凉寺汝窑盘口折肩瓶(背面)
综上所述,对于张公巷窑的具体烧造年代,就现有掌握的地层资料看,张公巷窑的年代不早于北宋末年。张公巷窑的烧造时间可能晚至金代,随着田野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丰富,对张公巷窑年代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将会继续走向深入。
注:张公巷窑出土的器物除有青绿、淡青、灰青、卵青外,也有淡天青釉产品。








老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