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视野 | 尹谧:日照云开,清风徐来
——徐克栋文集《日照清风》赏析
尹 谧
第一辑“行走烙印”。前半部分收录了作者为爷爷、父母写的简传及自传体文章,记录了祖孙三代的人生概略,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愧疚、怀念、感恩之情;后半部分写了生命中的有缘人——老师和同学,记述跟他们相识、相知、相惜的故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因为肖鹏老师在序言中,对第一辑“行走烙印”已有精彩的评论,本人在此不再画蛇添足了。
《真假金岭》从迷信故事中唤醒迷窍人,表面讲述的是“阴阳”点穴,实际是要达到智者点人的效果。江湖术士,口若悬河,故弄玄虚,把巧合和人性结合起来,各怀一心,终因目光短浅而失去了成才的契机。末尾画龙点睛,点出全文主旨,可谓意味深长。
《二郎悟道》从盘古开天到女娲补天,从陈桥兵变到二郎救花蕊仙子,因情救美,引出七里冲情人谷。从花蕊殉情,引出花芊谷、万泉寨、大悟山……借助神话传奇故事,以古喻今,以神喻人,达到感化和教育世人的目的。
《<石头记>续记之白石冲传奇》以臆想和梦幻入戏,借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为蓝本,进行角色反串,重塑传奇。结合金鸡、金蛋、鸡爪石、姊妹井、狮子山、大张湾、半月山、颜回书院等地名、古迹,来展开一系列传奇故事,最后引出邪不胜正的文章主旨。这篇故事构思新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米酒上山麻糖进庙》是一篇获奖的征文作品。它从董永到丧吾的时代跨越,从孝感到大悟的地域跨越,从米酒到麻糖的品味跨越,以三个跨越,来阐释麻糖、米酒的新起源。
《结缘丧吾活佛》以爷爷采药济世为起点,通过老庙寻访,结识生阳师傅、探听丧吾传奇、爷爷得到一云大师手抄本的馈赠,引起寻找《丧吾语录》二十年不变的夙愿。一云大师的圆寂,生阳师傅的不知所踪,老庙的破败和损毁,观音洞的易主等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第三辑“日照清风”,是全书的同名分辑,也是徐克栋该作品集的精华篇章,故作为该书的重点来赏析。
《三舅的命》一文,以三舅这个乡村人物为主线,把人性的丑陋、亲情的变异、乡村的凋零,以及老无所依、少无所养的现状都揭露无遗,发人深思,促人警醒。好在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中国梦”的构建,乡村复兴已初见成效,相信“三舅”的命运也会随之得到改变。
《老井湾》六章,紧扣时代脉搏,在乡愁-乡情、破坏-整治、留守-坚守、矛盾-和谐的对比中,让文章主题得以升华,让读者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大伯换手机》中的“大伯”,是农村里农耕产业的坚守者。他虽年事已高,但意志是坚定的,内心是澄澈的,大伯换手机的初衷和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守护渐次弃荒、破败的家园。用“微信照片”这个“真相”来说话,道出了一个老农民的无奈和心酸,也突显出一位老农民执着和坚韧。
《回了趟老屋》依然关注农村和农业。毁田容易开田难,这道理跟“创业艰难,守业更难”异曲同工,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懂的。为了某种利益的追求,蒙蔽了双眼的村官们,何曾知道以人为本,体恤百姓呢?
《微信群通知》从微信建群的利弊展开话题,围绕老井变“坟堆”,设下井中藏宝的玄机,把人之本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中秋老井湾》写平时难得相聚在一起的乡邻,在中秋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聚拢在一起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相聚中带着动机,动机中藏着玄机——“聚”与“散”,“埋”与“挖”,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愁和乡情!
《宝贝啊宝贝》以老井为镜,来透视人心。众人因老井而来,因宝贝而聚,从关心老井到关注老井之宝,贪心毕露。保住老井,留住祖业,聆听祖训,重修族谱……聋子大伯妙计救井,最后以命殉道,以死问天:传统美德何在?做人良知何在?
《大伯的葬礼》又是一个以死抗争的悲剧。老家是转基因的先行者和重灾区,驰名中外的“湖北大米”,已被原来不产大米的“东北大米”所替代。足不出户的聋子大伯,知道“种不能乱,吃不能杂”的道理,却无奈势单力薄,无力回天,只能以死抗争——试问,这是聋子大伯的个人悲剧,还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楞爷》中之楞爷,爱家庭、爱土地,依靠自力更生,养育了一群翅膀一硬实就远走高飞的子孙。但他却故乡难离,故土难舍,最后把生命终止在自己的热爱的土地上……“楞爷”的自杀,是对农村日渐凋零的极度失望,是对土地抛荒的无声抗议。
《山哥》以“我”与山哥相识、相知而展开的。文中的“山哥”是一个新型农民的形象,他从农村走到城市打工谋生,后又再到回到家乡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新型农民”的新的人生之路。结尾处,登山望远的情节,寓意深刻,值得称道。
《郝老师》中之郝老师,是又一个乡村的“坚守者”。他坚守的是,是为人师表,是师德师风,是责任道义。在世俗的眼里,他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穷先生;在读者眼中,他却是令人敬仰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大胆做人》系列,是生活气息非常浓郁的作品,也是作者着力打造的“非虚构”代表之作。此3篇作品,直面当下,直面生活,从生活现场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并将这种生活的温度传达给读者,感染到读者——我相信,这才是写作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
本书的压轴之作《日照清风》,以回乡创业的热望和失望过程,揭露了小县城恶劣的生存环境:黑恶横行、坑蒙拐骗、不公竞争、钱权勾结,环境破坏……作者抨击这些丑恶现象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揭露,而是呼唤“清风徐来”,让小县城早“日照云开”——我想,这种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表达,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日照清风》是一本散文、小说合集。什么叫散文?什么叫小说?散文和小说的区别点是什么?我们可能要在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故事构架的真实性上去研究、去对比,然后得到一种答案。作者把散文当小说来写,读者把小说当散文来读,也许能获得一种新的阅读体验。
我一直主张站在作者、读者、编者三者的角度,去审视作家的作品。所以我建议进行全书结集后的统筹、遵循约定俗成的出版规范,详略得当,尽力避免部分文字存在观念、道义、民俗、理解上的歧义。
网络文学的兴起,鱼龙混杂,改变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规范用法。通假字只是古今语意变迁,是一种对存在的错别字的曲解和辩解方法。但我觉得,错就是错,对就是对,错别字可以曲解和辩解,但错别字不是通假字。
故事中,古井、古泉、古洞通海,这是民间传说的特点,自古有此一说。但五台山属于佛教圣地,木兰山属于道教圣地,丧吾和尚是否是双教僧人?值得商榷。和尚是渡人出家的清心寡欲之人,清规戒律较为严格,故事里讲到丧吾和尚为董永做媒,是否犯了忌讳?值得商榷。米酒的酒糟,是否能用作制作香飘四溢的麻糖的配料?值得商榷。
作者对风水学、道教和佛教的涉入较深,我们不对个人信仰作更多的评述,因为鬼门关、黄泉路、忘川河、奈何桥、孟婆汤、三生石,炼丹术、长生不老药之类的传说,这些故事流传很多也很久,是一套完整的道教理论体系,所以合理利用则变废为宝,过于崇尚则入戏太深。
作者首选将其原创作品在《悟文观止》推出,才有了读者深入了解其作品的机会,有了编者审视其特点的机缘。他的作品集《落寂红尘》《日照清风》,由我来校对、勘误和调整,是一个业已形成的惯例。因编审其打工小说《落寂红尘》与徐克栋的相识相知,到如今再次把关《日照清风》,与其说是看好他的作品,不如说是更看好他百折不饶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坚守!
先有《落寂红尘》,再有《日照清风》,紧随其后的,当数酝酿已久的《大悟山丧吾传奇》了。大悟山的红色经典、大悟山的禅境幽深、大悟山的人杰地灵、大悟山的民俗厚重……这些世代流传的大悟文明,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靠每一个大悟内外的有志之士,去传承、去挖掘。期望在民间故事里深耕多年的徐克栋,能如期如愿地续写好这部《大悟山丧吾传奇》!
《落寂红尘》以打工生涯为红线,穿插友情和爱情,较多地反映漂泊的艰难,生活的不易,是一本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打工小说。相比之下,《日照清风》则是立足家乡,直面现场,表达民生、民情、民意;抒发亲情、友情、乡情。丢弃日记式、评论性的直白,让人物说话,让故事说话,其文学性、艺术性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于徐克栋的创作而言,已然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从《落寂红尘》到《日照清风》,我见证了徐克栋的成长、成熟和成功。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依然风雨兼程,脱颖而出依然奋力奔跑。如今的徐克栋不是仅仅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一种打工文学现象,代表悟文观止的中坚力量,代表民俗文化的挖掘者,代表地域文化的传承者,代表乡村文化的开垦者!
清风徐徐“红尘”去,日照云开“丧吾”来。愿徐克栋在今后创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一步一个阶梯地提升,最终登顶文学界的“大悟山”!
尹谧,大悟县新城镇金岭村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悟文观止》主编。著有文集《网络水中月》《晨夕诗文》《感恩水中月》三部。编审有《落寂红尘》《一路的足迹》《悟文观止2018》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