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并不完美——读余秋雨的《废墟》有感
近日翻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当读到里面一篇文章《废墟》时,即被文章散发出的一种厚重感所吸引,富有哲思而又磅礴大气的文字流淌出作者对历史、对文化、对人生的拷问,忍不住又细细重读了几遍。
在当代大多数人眼里,也许废墟不堪入目,甚至与现代化格格不入。君不见到处高楼林立、霓虹闪烁,倘若一个地方冒出一堆废墟来,那真是大煞风景。当然,作者笔下的废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废墟,更不是现代人建造的,由于资金等问题而荒废的废墟。作者所言的废墟而是指存在的年代比较久远,且有一定历史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废墟”。诸如罗马的角斗场、中国的圆明园等等。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在作者眼里,“废墟”是历史的印记,是时间的积淀,是人生的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存在就是合理的。正如作者文中所说的一样,“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关键是人们怎么去面对。“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也许就是“废墟”存在的理由。
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中,有荆棘也有鲜花,有风和日丽也有凄风苦雨,有时你苦心营造的“大厦”也许就在那么一瞬间“坍塌”,成为了一堆“废墟”,你要做的是不被眼前的“废墟”所掩埋,而是从“废墟”上勇敢地踏过去,重整旗鼓,再造未来,这样,山重水复就能迎来柳暗花明,而且沉舟侧畔千帆进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美好景象,也正在不远的前方向你招手。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加沉着”,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在作者的笔下,“废墟”成了活的“教材”,成了真正深沉的文学,带给人的是启迪和光明。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生活经历告诉我们,“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并不会像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尽善尽美。剔除自己完美主义的倾向,学会接受不完美对自己,保持心态的平稳,每天做一点成功的小事……恍然间,我似乎彻悟了——《废墟》带给我们的是自省自信的美德,更是直面生命历程的勇气。
掩卷细思,我始终不敢说我真的读懂了点什么,只能说心如止水的内心被这深沉厚重的文字激起了阵阵涟漪,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冲动。我只能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废墟》是一篇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精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