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荏果子

我的故乡正宁,地处陕甘边,是知名的革命老区,做为“陇东粮仓的一部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种植的各类豆谷杂粮种类极其繁多,随着分产到户后农业经济化转型,如今诸如胡麻、扁豆、苦荞麦、小茴香、大麦一类的小杂粮已日渐从田地里消失,但做为油料作物的荏籽,却依然是本地特色的主油料作物之一。

“荏籽”是故乡人对紫苏籽的称呼,是一种正宁本土栽种面积极广,栽植历史悠久的油料作物,正宁人喜食荏籽油,也会用荏制制作花油卷、夹心饼甚至荏包子,但在故乡正宁,用荏制作的最具有特色的正宁美食却非“荏果子”莫属。

荏果子做为一种地方风味小吃,如今在乡间已很鲜见,虽然近年来有人为其申请了专利,甚至申报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许多人试图通过淘宝等形式让其古为今用,但却因种种原因,似乎至今都能够很好的发掘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今天你走遍正宁的大街小巷,想找到荏果子这种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并不容易,但倘若让历史回溯三十年,回到分产到户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荏果子可就是本土人家待客下酒的常品了。

1980年代,随着土地承包分产到户,正宁百姓终于有了“食以裹腹”的口粮,婚嫁丧葬等大番小事,也彻底告别了“高粱面耠络”和“玉米面钢丝面”,酒桌上的下酒菜也渐多了肉食,但因经济原因,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婚葬嫁娶中,酒桌上的四个“稀碗子”和四个“果碟子”还继续保留着。“稀碗子”是以肠类、金针菜、粉丝、豆干等调制的类似汤羹类菜肴,或许这在南方就会是色香味俱佳的“靓汤”了,但那样的年代,却是物质匮乏的体现,因为它代表的不是汤,而是菜。

“果碟子”更非真正意义上的水果拼盘,而是手工制作的一类小食品。水果在那个年代依然是奢侈而稀贵的。酒桌上的“果碟子”都是手工制作的小食品,基本有两类,一种是面果子,是把面粉做成各类小花或动植物图案在油锅里炸熟类似锅巴的小点心,有点麻花的味道,只因小而更为酥脆。除了面果子,还有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荏果子”。

荏果子的制作历史已无史可考,制作工艺却极其简单,只需把荏籽(紫苏籽)烘炒焙氽,把适量的精荞粉烘炒熟,在铁锅里把土蜂蜜热化,将焙炒过的荏籽和荞粉混入蜂蜜搅拌后盛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或棒槌槌压粘结瓷实,然后切制成1-3公分许的菱形丁块稍凉即可食用;蜂蜜遇冷凝化,成品“荏果子”互不粘结,吃起来香酥滑脆,甘美而不油腻,是一种可口的下酒果盘,更是老幼咸宜的美味小食。

在待客的酒桌上,在大菜还没有备齐,客人已上桌待酒的空间,两盘面果子,两盘荏果子,后为还增添了油炸的虾片和饼干,两两相对的摆上桌,就像今天的糖果盘和瓜籽,为客人献上一份美味清新的餐前小吃,让客人的语聊言酒有了点缀,让时间有了回旋。

或许那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味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生活的渴盼和享受,那个时代的荏果子不仅是为了备酒席待客,许多人家逢年过节也会加工上一些,像年节前杀年猪、做豆腐、压粉条、洗御面一样,做荏果子是那个年代正宁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

然不知从何时起,“荏果子”这种小食品就渐渐在正宁本土难得一见了,或许缘于儿童小食和水果的丰盛,缘于本土养蜂人与土蜂蜜的不断减少,缘于小杂粮荞麦从这块黄土地上辙底的溃退,更兼如今的年轻人慢慢变得喜欢坐享其成,对一些制作费时费工的手工食品已失却兴趣吧。在这个推崇城乡一体年代里,在这个物质丰富,网购便利,馒头面条都专业化商品化量产的时代,正宁人的饮食习惯也在逐渐的改变,许多传统饮食文化正逐渐相继洮汰,如今的故乡正宁,六十岁以下会制做荏果子家庭主妇已少之又少。

其实荏果子是一种极有特色的美味小吃,在“荏果子”原材料中,紫苏籽(荏籽)性味辛温,香味特异,具有散寒解表、理气宽中、消痰润肺等功效;土蜂蜜色泽深、香甜浓,含丰富有机酸及蛋白酶,润肠肺、解毒养颜,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效;荞粉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B族维生素、芦丁类强化血管物质、矿物营养素等,常食用不易引起肥胖症,经常食用对预防大肠癌和肥胖症特有益。

精选紫苏籽、土蜂蜜、荞面粉三味营养价值丰富的食材,经过精妙的配比,翻炒碾压,制作成甜而不腻,香且酥滑的美味荏果子,是正宁先民历经千百年的精巧发明和智慧结集,是地方美食文化精粹中的绝妙配比。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和现代人对绿色美食的精进追求,在不远的将来,荏果子这一地方风味美食定会得到良好的开发创新,演绎为中华美食大观园中绿色保健的独绝奇葩。

2008-1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