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王乐天之悲悯天下(之九)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阅读本集前,可能有必要复习前面部分(点击下列链接前往):
九
基层干部所面临的特殊困难,自古有之。
一方面,要落实上级安排的任务,比如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收税啥的。另一方面,也要解决群众疾苦,比如养老扶幼、扶危济困啥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始终难以融合。再者,还需要协调关系、迎来送往。你坚守所谓的“气节”?也行,但那些优势资源就没有机会了。
累不累?要当一个政治路线正确且为民务实的好干部,确实累。当然,如果你想耍官僚主义推卸责任,大凡小事都本着“关我求事”的思想,并直接转交给下级要求“失职追责”来处理,则又十分轻松。
白居易属于前者。他曾经在《自咏五首》中,这样表达自己的无奈(虽然有点长,但确实有必要了解一下):
朝亦随群动,暮亦随群动。荣华瞬息间,求得将何用。
形骸与冠盖,假合相戏弄。但异睡著人,不知梦是梦。
一家五十口,一郡十万户。出为差科头,入为衣食主。
水旱合心忧,饥寒须手抚。何异食蓼虫,不知苦是苦。
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
老耳倦声乐,病口厌杯盘。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
一日复一日,自问何留滞。为贪逐日俸,拟作归田计。
亦须随丰约,可得无限剂。若待足始休,休官在何岁。
官舍非我庐,官园非我树。洛中有小宅,渭上有别墅。
既无婚嫁累,幸有归休处。归去诚已迟,犹胜不归去。
在这连续的五首诗中,白居易道出了自己的艰辛,并表达了辞官想法。他已经在那种固有的矛盾中,无法自拔。
一直坚持到大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秋天,54岁的白居易因为眼病严重,无法继续履职。
实际上,他的眼病大约是在40岁左右就已经有了。因为喝酒(喝酒导致眼病,还真不是吹的),同时也因为加班,导致眼睛视力逐渐下降。他曾经写过《眼病二首》,其中第一首是这样写的:
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
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
如今,眼睛已经严重视力障碍。他认真研究当时的眼科专书《龙树论》,药盒中随时存放着准备服用的“决明丸”,服药无效后,他就接受手术治疗,用金篦来刮除眼中的障翳。
然而这些方式效果不大。因为生病,也因为心情,辞职理所当然。
虽然只在苏州工作了一年,但群众得到了很多的实惠,使得他深受群众爱戴。离开的那天,百姓夹道欢送,十分感人。白居易想到自己还没有做出更大的成绩,心中有所歉疚,动笔写了一首《别苏州》(自古以来,能真正为民着想的干部,是并不多):
浩浩姑苏民,郁郁长洲城。来惭荷宠命,去愧无能名。
青紫行将吏,班白列黎氓。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
饯筵犹未收,征棹不可停。稍隔烟树色,尚闻丝竹声。
怅望武丘路,沉吟浒水亭。还乡信有兴,去郡能无情。
一路走,一路看风景,加上交通不发达,一直到大唐太和宝历三年(公元827年)正月底,白居易才回到洛阳。
这一次回来,才得知帝都竟然又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位只有18岁、才当了皇帝两年多的唐敬宗李湛,竟然在一场酒宴后,被给他戴了绿帽子的身边工作人员(太监)弄死了。他17岁的弟弟李昂即位,是为唐文宗。
白居易还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自己的弟弟白行简,已经在冬天病逝了。
又是国丧,又是亲丧,白居易老泪长流。
三月份,朝廷安排白居易担任秘书监(和现在的秘书无关,是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长),这是一个三品职务。虽然不愿意在帝都工作,但身体条件摆在那,别无选择。这时候,虽然皇帝在位,但只有17岁,宦官把持朝政,政治一团混乱。
第二年,白居易被提拔为刑部侍郎(最高法院副院长)。虽然工作忙,但他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就是抽出时间,帮弟弟白行简整理文章,编辑成了一本二十卷的《白郎中集》。
这个时候,虽然经历了动荡,但牛僧孺还是宰相。作为白居易的学生,只要老师开口,即便是需要“位高权重责任轻、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也应该不是啥难事。但白居易没有这样做。他反而申请到洛阳上班。于是,朝廷给了他一个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职务(相当于养老)。
这样的工作,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做官和隐居,良好的结合在了一起。
当年九月,元稹被提拔为尚书左丞。他来洛阳找白居易叙旧,顺便还带来了自己编辑的《白氏长庆集》,里面收录了白居易的大部分作品,这让白居易十分激动。
闲下来的白居易居然有了意外收获,在这一年冬天,已经58岁的他,妻子生下了儿子阿崔,这让他欣喜若狂。喜不自禁,写了一首《予与微之老而无子发于言叹著在诗篇今年冬各有一子戏作二什一以相贺一以自嘲》(这名字为啥这么长,说多了都是泪):
常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又是儿。
阴德自然宜有庆,皇天可得道无知。
一园水竹今为主,百卷文章更付谁。
莫虑鹓雏无浴处,即应重入凤凰池。
五十八翁方有后,静思堪喜亦堪嗟。
一珠甚小还惭蚌,八子虽多不羡鸦。
秋月晚生丹桂实,春风新长紫兰芽。
持杯祝愿无他语,慎勿顽愚似汝爷。
然鹅,这种欣喜,并没有持续好久。这孩子只活了三岁,夭折了。把白居易心痛得死去活来。
大唐文宗太和五年(公元831年),已经差不多60岁的白居易收到通知,要求他去接替河南府尹(省长)。这是一个实职,管理着二十六个县,包括洛阳、偃师等在内。本来已经临近退休,白居易重任在肩,忙得不亦乐乎。
人一旦上了年纪,就会遭遇太多的悲欢离合。这一年,最好的朋友,53岁的元稹病逝。白居易怀着极度悲痛的心情,前往吊唁。并亲自动笔,写了一篇《故武昌军节度处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不知道为什么,名字又是这么长)。
这篇倾注了白居易感情的文章,总共1667字,详细记载了元稹的相关履历情况,并述说了二人之间难得的友情。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呜呼微之!年过知命,不谓之夭。位兼将相,不谓之少。然未康吾民,未尽吾道。在公之心,则为不了。嗟哉惜哉,广而俗隘,时矣夫!心长而运短,命矣夫!呜呼微之,已矣夫!
悲伤之情,可见一斑。
元稹的家属们阅读了这篇文章,十分感动,非要表示心意。就如同打架一般,硬是塞给了白居易一笔十分可观的润笔费,含奴仆、车马、绫罗绸缎以及银制马鞍、玉带等物,价值七十万钱。不收不行,家属表示要生气。
白居易不得已收下这笔钱,一转身,果断捐献给了香山寺。
大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已经62岁的白居易,因为年老多病,不再担任河南府尹职务,继续回到原来职位,担任太子宾客洛阳分司。从此以后,他就一直住在与他一生结缘的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