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土耳其、阿富汗近代史】伊朗、土耳其、阿富汗近代历史大事年表

  巴布教徒起义

  1848—1852年伊朗人民的反封建、反殖民主义起义。因巴布教的创始人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Sayyid'Ali Muha-mmad,约1820—1850)于1844年自称巴布(Bab-ed-Din,意即信仰之门),故称。他宣传新救世主将要降临,并在人间建立公平与幸福的新制度。1847年,巴布写成《默示录》成为巴布教的圣经。不久,巴布被捕。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纷纷加入巴布教。1848年9月,巴布教徒首先在伊朗北部的马赞德兰省举行武装起义。起义者击溃了当地封建武装,夺占了塞克·塔别尔西陵墓。他们在这里修筑城堡,在群众中平分财产,实行共餐制。国王派兵镇压,被起义者击溃。后来王军用欺骗手段使起义者放下武器,然后背信弃义实行屠杀。王军的血腥镇压阻挡不住巴布教徒运动的发展。到1849年2月,全国已有巴布教徒十余万人。1850年5月,巴布教徒又在赞兼发动起义。一万五千名起义者占领了赞兼城的东半部,英勇抗击王军的进攻。同年12月,王军用大炮把赞兼城轰平,起义终被残酷镇压。在赞兼起义同时,巴布教徒在尼里兹也举行了起义。同年7月,为了防止起义继续扩大,国王下令处死巴布。到1852年起义相继被镇压,无数巴布教徒惨遭杀害。起义震撼了伊朗封建制度,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是当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波战争

  1856—1857年英国侵犯伊朗(波斯)的战争。19世纪中叶,英国企图征服伊朗和阿富汗。英国殖民者力求夺取赫拉特,因为赫拉特不仅为中亚的重要战略基地,而且是通往阿富汗和印度的要道。伊朗政府也想占领与阿富汗有争执的领土赫拉特。1856年10月,伊朗首先出兵占领赫拉特。11月英国以此作借口立即对伊朗宣战,出兵赫拉特,并在波斯海登陆侵入伊朗。次年3月侵占阿士瓦城。因伊军坚决反击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即将爆发,3月4日英国和伊朗签订《巴黎和约》。依约:英军撤出伊朗;伊军撤出赫拉特,伊朗永远放弃对赫拉特的领土要求。英伊条约签订后,英国在伊朗的势力日益增强。

  泛伊斯兰主义

  19世纪末在伊朗和西亚北非伊斯兰教国家流传的封建的民族主义。它的创始人是赛义德·扎马尔丁(1838—1897年)。他生在伊朗,但长期住在阿富汗,在阿富汗担任过首相,后来周游世界各地。泛伊斯兰主义主张把所有伊斯兰国家合并为统一的伊斯兰帝国,拥戴一个最高哈里发(政教合一的首领)。它号召伊斯兰教徒团结起来,反抗外国侵略者。泛伊斯兰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伊朗及西亚北非伊斯兰教国家人民反对殖民奴役的要求,在它的拥护者中间也确有一部分民族主义者。但它的纲领根本没有提到反对封建制度。泛伊斯兰主义后来被封建主和伊斯兰教上层以及帝国主义所利用,作为巩固反动统治和扩大侵略的工具。

  伊朗资产阶级革命

  1905—1911年伊朗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在1905年俄国革命的影响下,1905年12月德黑兰、大不里士等地工农群众掀起强大的人民运动,要求召开议会,实行改革。1906年1月,国王穆扎法·厄丁(Muzaffar al-Din,1853—1907)慑于人民运动的声势,宣布召开议会,进行改革。10月第一届议会开幕,12月颁布宪法。1906年宪法是伊朗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真正得到利益的只有阿訇、地主、资产阶级,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并未实现。从1907年起,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从北部阿塞拜疆、吉兰到南部的克尔曼,俾路支等省农民运动广泛开展。农民抗租抗税,有的地方农民袭击贵族庄园,夺取土地。城市人民革命积极性更为高涨。许多城市群众创立了自己的革命政权“恩楚明”(意为委员会)。此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组织“穆扎希德”(意为为正义而斗争的战士),在革命初期建立了革命武装“费达伊”(意为敢死队),这支队伍后来成为革命中的主要武装力量。1908年6月国王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和革命组织。各地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反帝反封建运动进入新高潮。1909年革命武装攻入德黑兰,推翻了国王的反动政权,召开第二届议会。但第二届议会和第一届议会有很大的不同,地主的代表名额增多,民主派的代表减少,地主和封建贵族在政府和议会中占优势。当权的地主资产阶级集团竭力压制民主运动,并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妥协。1911年底英俄军队分别镇压了南部和北部的革命运动,12月德黑兰发生反革命政变,革命失败,卡扎尔王朝又恢复了统治。但这次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动摇了封建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是伊朗民族革命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恩楚明

  伊朗人民在1905—1911年革命中创造的革命组织,意即委员会。它是由群众选举出来的,最初的任务是监督议会选举和政府的行政的群众组织,随着革命的发展,则变为民主自治机关,甚至革命政权机关。它规定粮肉价格,改革度量衡,查办投机商人,没收奸商囤粮,维持社会秩序。“恩楚明”遍布大不里士、德黑兰、勒什特、麦什特、设拉子、伊斯发罕、克尔曼、布什尔等伊朗城市。

  穆扎希德

  在1905—1911年伊朗革命中建立的小资产阶级急进派革命组织,意为为正义而斗争的战士。它最初于1905年在高加索和北伊朗各城市成立,并和高加索布尔什维克发生过联系。工人积极地参加了这个组织。1907年9月,麦什特的穆扎希德召开代表会议,通过纲领,要求实行民主的普遍选举,实现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权利,没收国王土地,收购诸汗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改变税制,实行累进税制和义务教育等。在革命初期,穆扎希德就建立了自己的武装费达伊。

  费达伊

  1905—1911年伊朗资产阶级革命中穆扎希德所建立的革命武装,意为敢死队,即为正义事业而准备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成员包括农民、工人、城市贫民和小资产阶级,这支队伍后来成为伊朗革命的主要武装力量。

  森林军

  1915年在伊朗里海沿岸地区建立的游击队,主要活动于吉朗(Gilan)森林地带,故名。库切克汗领导,由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与贫民组成,主张民族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不断打击沙俄占领军。1920—1921年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与伊朗共产党合作,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和反动王室政权,建立吉朗共和国。1921年9月,库切克汗叛变,屠杀共产党人,使吉朗革命遭到失败。年底,森林军在政府军镇压下瓦解。

  巴特罗纳·哈利尔起义

  一称伊斯坦布尔起义。1730—1731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起义。由小贩出身的巴特罗纳·哈利尔(Patrona Halil)领导。1730年9月17日,对专制统治不满的伊斯坦布尔手工业者,贫民,小商人以及部分近卫军三千人发动起义,要求把人民痛恨的宰相和高级官吏交人民审判。次日,首都的近卫军全部参加,起义人数达一万二千人。苏丹阿赫美德三世(AhmedⅢ)下令处死宰相和几个民愤最大的官吏,不久他自己也宣布退位,由其侄马赫穆德一世(Mahmut Ⅰ)继位。起义领袖认为取得了胜利。新苏丹立即策划阴谋,假意邀请起义领导者巴特罗纳·哈利尔等入宫会谈,乘机杀害了他们。新苏丹随即下令进行大屠杀,遣散参加起义的近卫军。1731年3月13日,首都人民和三百名近卫军举行新的起义,坚持到4月底,终被苏丹政府残酷镇压。

  坦志麦特

  19世纪30年代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上层分子开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坦志麦特,亦译唐吉马特,土耳其语Tanzimat的音译,意为“革新”。倡导者是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出身封建官僚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改革可以巩固苏丹统治,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免除欧洲列强的干涉。改革的主要代表人物外交大臣穆斯塔法·拉施特(Mustafa Ras-hid Pasha)劝说苏丹阿卜杜尔·默哲德('Abd al Mejid)实行改革。1839年11月3日,拉施特在皇宫的花园里向大臣、高级阿訇和各国外交使节宣读由他起草经苏丹批准的改革敕令,史称“御园敕令”。宣布凡属奥斯曼帝国臣民一律享有人身、名誉和财产的不可侵犯权;确定固定税率,废除包税制;建立合理的征兵制度,服役期限定为五年。御园敕令的颁布是“坦志麦特”运动的起点。以后又根据穆斯塔法·拉施特的拟议,颁布了一系列改组法院、政府机关、军队、财政和教育机构的法令。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耳其资产阶级的要求。但因遭到国内反动势力的反对,许多措施不能实现,改革招致失败。

  新奥斯曼党

  一称新奥斯曼协会。土耳其的秘密政治组织。1865年在伊斯坦布尔成立。主要成员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商人和官吏。它企图通过上层政变实行宪政和温和的改革。1876年5月,新奥斯曼党人利用伊斯坦布尔人民的力量,发动宫廷政变,废黜了苏丹阿卜杜尔·阿西兹(Abdal-Azizz)。其弟阿卜杜尔·哈米德二世(Abdul Hamid Ⅰ)假意发誓立宪,登上了王位,并任命新奥斯曼党领导人米德哈特(Midhat Pasha)为总理大臣,制定了1876年宪法。1878年阿卜杜尔·哈米德二世建立恐怖统治,下令解散议会,废除1876年宪法,逮捕新奥斯曼党人,流放并杀害了米德哈特,该组织遂瓦解。

  青年土耳其党

  土耳其资产阶级地主政党。1889年,由医科学校的学生在伊斯坦布尔成立“统一与进步委员会”的秘密组织,欧洲人称它为“青年土耳其党”。很快,许多青年学生、军官、知识分子和国外流亡者参加了该党。领导人是艾哈迈德·里扎(Ahmed Riza Bey)。该党的纲领是保持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完整,恢复1876年宪法和反对苏丹专制。1897年该党在首都发动第一次政治示威运动,遭到哈米德二世的血腥镇压之后,实际上陷于分裂瓦解状态。1905年俄国革命和伊朗革命鼓舞了土耳其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新的革命形势促使濒于瓦解的青年土耳其党重新振作起来。1906年该党把总部由巴黎迁到马其顿的萨罗尼加。1907年又提出比较激进的纲领:废黜哈米德二世,恢复1876年宪法,保持奥斯曼帝国的完整,各民族不分宗教信仰在法律上一律平等。1908—1909年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后,青年土耳其党掌握政权,对内镇压工农运动,推行大奥斯曼主义;对外推行亲德政策。1912年被亲英的自由协调党推翻。1913年重新执政,次年站在德奥一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瓦解。1922年恢复活动,1926年因该党首领参加反基马尔阴谋,被镇压。

  一九○八—一九○九年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青年土耳其党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20世纪初,在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影响下,土耳其资产阶级民主立宪运动蓬勃展开。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党人以恢复1876年宪法为号召,在马其顿发动起义,得到士兵和当地人民的支持,接着向首都伊斯坦布尔进军,迫使苏丹哈米德二世恢复宪法,进行国会选举,革命获得初步胜利。青年土耳其党在人民群众压力下,1908年8月发表一个纲领,提出在马其顿实行某些改革,如给农民分配土地,取消什一税,实行工人立法等。但他们并不想把这些改革付诸实施。1908年底,新国会开幕,青年土耳其党占据多数席位,艾哈迈德·里扎当选为议长。青年土耳其党执政后并没有实践他们的诺言,相反却命令一切游击队交出武器,在国内对其他少数民族实行大奥斯曼主义,拒绝给各民族以自治权。这些反动措施削弱了青年土耳其党人的社会基础,助长了反动势力的气焰。1909年4月,在英国暗中支持下,效忠苏丹的军队发动政变,青年土耳其党人被逐出首都。两个星期后,青年土耳其党人又平息了这次短命的反革命政变,哈米德二世被废黜,立马赫穆德五世为苏丹,青年土耳其党人组成新政府,执掌了土耳其的政权。土耳其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但是它是20世纪初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富汗抗英战争

  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阿富汗人民抗击英国入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正义战争。英国殖民者从19世纪30年代入侵阿富汗,阿富汗人民曾三次抵抗英国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一次抗英战争发生于1838—1842年。1838年秋,英国纠集两万多军队从保兰山口侵入阿富汗。1839年4月,英军占领坎大哈,8月攻陷喀布尔,把傀儡舒加(ShahShuja)扶上王位。此后,阿富汗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1841年11月,喀布尔人民举行起义,杀死傀儡舒加和许多英国军官,英国侵略军随之溃散,阿富汗人民夺回喀布尔,恢复了道斯特·穆罕默德的王位。在起义人民的威力下,英侵略军于1842年初仓皇撤走,沿途遭到阿富汗游击队的截击,死伤数千人。同年8月英军再次入侵,重占喀布尔,但在阿富汗人民沉重打击下,狼狈退出阿境。阿富汗人民在第一次抗英战争中获得了完全的胜利。第二次抗英战争发生于1878—1880年。第一次抗英战争后,道斯特·穆罕默德的儿子舍尔·阿里继承王位。他采取接近俄国疏远英国的政策,1878年7月与俄国结盟,同时拒绝英国使节入境。英国以此为借口,于同年11月,出兵三万六千人侵入阿富汗。次年1月攻占坎大哈,进逼喀布尔。舍尔·阿里向俄国求缓,但没有结果,不久死去。其子穆罕默德·亚当柏继承王位,放弃抵抗,于1879年5月与英签订《甘达马克条约》,阿富汗沦为英国的附属国。阿富汗人民不甘屈服,1879年9月喀布尔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起义,杀死英驻喀布尔总督。英国再次从印度调集大军侵入喀布尔。1879年12月,六万多起义军收复喀布尔,把英军围困在几个据点中,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妥协,1880年英阿缔结妥协协定,准许阿内政自由,外交则由英控制。1881年英从阿撤军。第三次抗英战争发生在1919年。这年2月继承王位的阿曼努拉,不满英对阿的统治,接近苏俄,宣布独立。5月英国借故侵入阿富汗,结果遭到失败,不得不于1921年正式签订承认阿富汗独立的和约。

  一八四一年喀布尔起义

  阿富汗人民反抗英国侵略的起义。1841年,由于英国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和阿富汗统治者的卖国行为,激起阿富汗人民的痛恨。11月2日夜间,喀布尔人民掀起反英起义。起义者杀死侵略者,夺回喀布尔。在起义人民的威力下,英国侵略军于1842年1月6日仓皇从阿富汗撤走,沿途遭到阿富汗游击队的截击,死伤数千人。喀布尔起义的胜利斗争,表明酷爱自由、英勇善战的阿富汗人民是不可征服的。只是后来由于阿富汗统治者的妥协投降,英国侵略者才得以控制阿富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