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 高 昌:诗歌的“回家吃饭”问题

高昌,毕业于河北大学作家班。现任《中华诗词》执行主编,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主任,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两只鸟》、《带一本书去北京》、《白话格律诗》(与刘章合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公木传》、《玩转律诗》、《玩转词牌》、《变成一朵鲜花》、《那朵荷花般的微笑》、《儒林漫笔》等。

诗歌使生命像泉水一样清澈、透明、纯净、晶莹。诗歌很自然地与青春一路同行、和爱一路同行,把一段段生命的记忆,变成一畦畦彩色的风景。

心灵的琴弦被拨动了,总是会流淌出旋律的。任何时候,真挚温暖的声音,都会寻找到同一频率和节奏的共鸣。

尽管经过整容的文字光鲜悦目,终究还不是天然的美——总会露出人工的破绽来的。诗,还是“野生”的好。

有位当代中国诗人名叫冯唐。他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我们可以举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一诗来与之对读:“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冯唐诗歌的最后两句,和杜牧诗的最后两句的内涵是很接近的,这说明古今诗人是完全可以通过诗歌来传递神秘的心灵密码。

这种美好的心灵密码不仅可以超过空间的局限,而且也能超越时间的桎梏,自由放飞灵魂之翼。越千百年,仍能找到同样律动的节拍。

我们的世界需要诗歌,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诗意,就像我们的生命需要光芒。没有光的滋养,心灵就会荒芜。没有诗的照耀,万古常如黑夜。

曾经,诗人们头上是有光环的。诗人的称号,很多年来一直被当做是一种荣耀。然而现在则毋庸讳言,这些光环在逐渐消隐和黯淡。无论读者还是作者,对诗似乎都渐渐淡化了那份敬畏之心。

很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诗歌啊,请你“回家吃饭”》。其中“回家”,就是回归传统,走向民众;“吃饭”,就是关注民生,亲近现实……就当下诗歌界而言,我觉得应该注意的仍然是“回家吃饭”问题。

伟大的诗人去哪儿了?我认为首先应该“回家吃饭”,补充营养和能量,然后,再重整行囊,出发!

年轻的时候喜欢杜牧,现在人到中年,开始特别喜欢杜甫。杜甫胸怀天下、寄情人间,沉郁顿挫的笔下总是充溢着一股浩然昂扬之气,温暖明亮,撼人心旌。

历数古今中外,写诗的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有的人为自己写诗,探索心灵的密码;有的人为另一个人写诗,歌唱美好的爱情;有的人为读者写作,寻找广泛的共鸣;有的人为苍生写作,替人民鼓与呼。这些诗人的出发点各个不同,也都能留下一些优秀作品,不过我个人更欣赏杜甫那种为苍生而讴歌的写作态度。

一首好诗,需要有血气的光芒和洞穿灵魂的力量。好的诗歌是野生的,更是有核儿的。杜甫的诗歌就是这样有核儿的野生的诗歌。

关注民瘼、情系苍生、传递温暖、鞭挞黑暗,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诗歌和诗人的最重要、最鲜明的标志。

往期精彩:

愿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离

【诗词日历】 大雪:梅花一半未曾开,夜雪围炉咏絮来

秋风吹老木棉花

君山风雨夕 终古一相思

诗词中的一抹天青色

诗中魅影狐如玉

我是人间惆怅客

岁朝清供:等待水仙花开

如果有来生,愿做一棵树,没有悲欢的姿势

【诗词地图】李白和杜甫的一次携手旅行

品读梅词 回忆那个叫梅的女子

又是冰花初绽的日子

降温了,待约上三五知己,围坐红泥小火炉,煮酒谈今夕

【诗词地图】 瓷的故里,天青色等烟雨

【诗词地图】八大名桥:一座桥 一个故事

【大美诗词】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一听双泪流

【至美诗经】 诗经中的女儿

【至美诗经】那一场无尽洪荒里的爱情

【诗评万象】编辑部

策划:梅关雪 盖涵生 吴明楷

编辑:梅关雪 盖涵生 一夜北风寒 云大风轻  木矣 寒砚 林小西

投稿邮箱:spwx6868@163.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