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安南员外》连载(18-19) || 作者 刘军
十八
祖母施善心中喜
慈母义举佛祖欢
方丈接着说:“我后来在兰州五泉山、安定西岩山、陇西仁寿山等地游学,再后来到通安龙王庙,后来做了住持,今又为方丈。记得八年前,王员外收到一笔巨款,附言上写着:转交南家老奶奶王某某收”。南家奶奶收到这笔巨款,非常高兴。高兴的不是借款人还她十倍钱的数量,而是她挽救了快要走上犯罪之路的一名青年和两个孩子,还救了他80多岁的老母及全家人的性命!南家老奶奶把这笔钱全部捐给了龙王庙,钱是我亲自接收的。”
县令听后,又问南穷敬香时的奇观现象又如何解释?方丈道:佛家认为百善孝为先。南氏六代人虔诚拜佛,是从敬孝开始的。他们敬老的做法代代相传,在天水祖籍传为佳话。他们原先的村庄因孝道而闻名,更名为“孝道庄”。佛教倡导积善成德从孝顺父母开始,南氏家族就践行着这一条,始终如一,从南氏高祖之父到南穷的儿子,已有七代,辈辈以孝闻名遐迩。尤其是南穷母亲带领老小在饥寒交迫,婆婆生命垂危的紧急关头,忍疼割肉救婆婆的义举,感天动地,震撼佛界。这事传到西天佛祖如来耳边,佛祖如来赐于南氏明灯两盏,法术数个,让弟子观音授予他们。县令听后,肃然起敬,为陇上有这样品性端庄,孝风相传的家庭而欣慰,为本县有这样的道德楷模而庆幸!
十九
县令就餐品温韾
老者详述细语情
县令辞别了方丈,出了庙门,打发手下人员有组织地撤回。自己乔装打扮,身穿便衣,带着一介书童来到“南记油饼铺”。走到门前往里一瞧,顾客满座,只见一男子面带微笑,口里不住地和顾客搭话。顾客个个和颜悦色,低声交谈。整个铺子里的人们十分和气地吃着,喝着,聊着,乐呵呵,暖融融,整个场面沉浸在温暖甜蜜而祥和的氛围中。
县令和书童看见一角的顾客吃罢告辞了,就来到那里坐下。一个少年过来对他们说:客官想吃点喝点什么?接着将菜谱递于二人。他俩要了两个油饼、两碟小菜和两碗枸杞子醪糟汤。少年很快端来恭于桌前。他们吃喝时,发现这里的一切顺心悦目,温馨舒心。二人很自然融入到这融洽的情境中。县令轻声问旁边的一位老者,您是本地人吗?对方点点头,他又问:“咱们能聊聊吗?”对方仍点点头。老者道:“我们只能低声聊天,千万别打扰别人。”县令说:“为什么?”老者轻声说:“这是富贵巷的规矩,是约定俗成的。我曾也好奇地问过这个问题,这里的人说:“与风凰同行,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从南穷家搬到这里后,此处的一切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南家人都说话声音低。音低柔顺,很好听,暖洋洋的,怪舒服的。后来大家都模仿他们的声音,久而久之,就习惯了!
在一次闲聊中,大家让南穷说说这方面的道理。南穷谦虚地说,自己没文化,恐怕说不好。大家都诚心让他说,他难为情地说,恭敬不如从命,就站在大家中间鞠了三个躬,清了清嗓子,咽了咽唾液说:我们平时说话是为了相互间的交流,应尊重对方,态度温和,声音轻柔;不应给对方造成丝毫惊扰。不说也就罢,要说的一定要切中事物的要害,要让对方能愉快地接受,千万不能强求于人,给对方造成心理负担。比如师傅对徒弟,家长对孩子,恋人间的窃窃私语等等。
自古贵人声音低。一个人说话的音量里藏着他的气质和修养。大声说话,就像把无形的匕首,刺向了对方的心脏,使对方陷入无限的痛苦和悲凉之中;低声细语地对人说话,是一个街道幸福的开始,也是一个街道最好的教养。大家是否遇到过如下的情况:当自己在茶馆悠闲品茶时,有人大话扬天;当自己在餐馆就餐时,有人高谈阔论;当自己在书店潜心读书时,有人却在声嘶力竭地谈家常。总之,当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而不顾及身边的人时,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就一落千丈了!
说话声音的高低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哲人说,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控制自己的音量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的自我修行。柔声细语是最好的家风、街风和巷风乃指社会和谐之风。有人问:你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答曰:大声说话!别人的音量一上来,唯恐避之不及。因为脑子里绕来饶去的都是小时候妈妈大声的训斥。自己曾一度疑心,是否妈妈不喜欢了,不知为何,总是对自己大声说话。
从父母说话的音量中时时刻刻能感受到父母是不是真的爱孩子!大声吼叫、大声责骂怎么能不让孩子感到恐慌呢?伟大的母亲孟母、陶母、欧母和岳母,她们的事迹广为传颂,其子均为华夏栋梁,影响中华儿女一生,并成为学习的典范。她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和善的语气,轻声细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诱导其子好好努力,天天上进。
柔声细语最能感受到一个家庭的温馨。哲人曾说:如果我能感谢人,体谅人,母亲的柔声细语,是我最好的言传身教。在我后来的生活中,同事间有了风波,有时风起云涌,恶浪滔天,我都柔声细语和风细雨般地化解了矛盾,使其风平浪静,和和美美。柔声细语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未完待续)